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愿。首个非遗中国年,芝罘融媒记者为您呈现非遗之美,带您感受芝罘非遗里的浓浓年味。
花结艺术是古老的绳结技艺,象征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和心愿,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花结艺术在山东以牌子花活、绞花绳等形式流传保存于民间习俗和生活中。胶东民间花结,脱胎于渔猎农耕中的生产技能,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演化为具有自然趣味和装饰寓意的生活艺术,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编织艺术梦
让中国结“活”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芝罘区毓璜顶公园瑶池园紫霞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目睹了芝罘区非遗花结美术传承人肖坤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绳结,小的有吉祥虾、麦穗、凤冠,大的有如意结、双鱼结等。她纤巧的手指上下左右翻绕压挑,五彩斑斓的线绳如音符般欢快跳跃,瞬间,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灵蛇”便在肖坤手中活了起来。
肖坤从小便跟着奶奶学习绳结技艺,掌握了基础简易的造型制作。婚后,又师从婆婆深入学习花结制作,不仅精进技艺,还完整继承了花结艺术所承载的审美和文化体系。2016年,肖坤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将全部的精力与热情倾注到花结艺术的创作与传承中。
“花结分为基础结、组合结和变化结三大类,每一种结都有其独特的寓意。比如平结代表着平等、平安、平步青云;万字结寓意着万事如意;吉祥结则象征着吉祥如意。”肖坤告诉记者,花结艺术的创作主要来自中国结的吉祥、盘缠、星辰等装饰题材的寓意方向。在她的手中,这些简单的绳子被赋予了生命,通过绾、绕、缠、编、抽、拉等编织手法,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万物为源
传递美好生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从汉乐府诗歌《江南》中获取灵感,肖坤创作出花结作品《年年有余》。荷花和九条金鱼编织在一起,寓意着连年有余、生活富足。这件作品不仅展示了肖坤高超的编织技艺,更传递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为了创作出更具创意和内涵的作品,肖坤不断学习和探索。她查阅大量书籍,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从生活中汲取灵感,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节日庆典等都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在她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中国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正所谓“三分编花结,七分调花型”,通过手及工具的整理,让造型更加灵动自然,展现出花结艺术的独特魅力。
立体花结
点亮孩子的热爱
“与传统技艺相比,现代花结在色彩与材质上均有所变化。人们误以为花结仅限于平面形式,然而现在我们还有立体设计,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手链、项链、旗袍扣、发卡、蝴蝶胸针以及汽车挂件、摆件等,形式多样,功能丰富。”肖坤说道。
在肖坤看来,花结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她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将花结技艺带入校园。从2018年开始,她定期在烟台市青少年宫和多所学校开展花结编织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孩子不仅学会了编织技巧,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我就觉着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家长也支持,这令我非常欣慰。”这一幕也更加坚定了肖坤传承花结技艺的决心。
在谈到未来的创作打算时,肖坤表示将继续致力于花结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她计划创作更多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同时继续推进花结艺术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此外,她还希望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花结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门艺术的魅力。
审核丨芝罘区融媒体中心
欢迎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