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晚上
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车程
趁着夜色,到了易武镇
“浮生若茶”,四个大大的字映入眼帘
犹记得上次在南糯山
汪会长说的“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而今初到易武
又缘分般地一眼看到“浮生若茶”四个字
隐隐约约间
一切似是都有指引:我们循茶之主题而去,而真正寻找的,却是茶叶的故事相融于人生的体验。
比邻阅读的这次活动,渊源还来自于上次的南糯山之行。易武茶叶协会会长郑明敏会长盛情邀请比邻阅读书友们参加他们的茶会活动。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和其他阅读分享会并无二致的普通活动,直到看到专业的海报,专业的活动统筹安排——我发现,参加这次茶会,那真是“赚大了”。
易武茶叶协会主办的“壹伍茶会”自2022年9月举办以来,已走过两年的岁月,可谓积淀不浅。这次就跟随他们的脚步,来一趟“始于易武,终于易武”的普洱茶之旅吧。
徒步览茶山风貌、看风土人情
因为人员众多,茶会为大家提供了两处徒步备选地:高山寨和铜箐河,一处偏人文景观,一处偏自然风光,书友们可自由选择。
高山寨一路风土人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阳光下的茶园风光无限,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茶树的呼吸,即使因路滑摔跤,也感觉新鲜有趣,这一跤兴许是茶树的挽留;彝族的欢迎仪式民族风味浓郁,大家受宠若惊,每一个人都被现场的热情所感染;一路上又跟随向导老师们学习到诸多茶叶知识,试问若不是身临其境,怎可如此身轻脑清,知识不知不觉间就刻进脑海了。寨中,大家与寨民们亲热互动,聊天,加微信,只是第一次见,却如同知己一般。
而铜箐河的自然风光
溯溪“湿鞋”之旅
给书友们留下了另外一番难忘的体验
早上观罢云海
没想到两个小时后
我们就“钻”进了云海之中——不过
此时它们围绕着道路
蔓延在山间,又被我们称为“雾”了
究竟是云是雾?不必分得过于清楚
因为“高山云雾出好茶”
不管是云还是雾
都是观之而成景又孕育出好茶的美好事物
等正式进入铜箐河溪谷之中
大家发现对于“趟水”的预估远远不足
湿鞋不可避免
蹚过两处水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抵抗
穿着鞋无畏地踏过每一处
阻挡前行脚步的水流
准备不足未带备用鞋子的我
选择了光脚前进
啊,“赤脚斗魂”此刻燃烧起来
虽然道路上石子硌脚
虽然走起路来身体都扭成了狒狒
虽然我一路提着鞋
随时准备因坚持不住而穿上它——
但是
我竟坚持到了原路返回至出口
在途中,向导指着旁边山上密林中的一株茶树给我们看。远望去,它很不起眼,若非经过提示,我们普通人很难分辨出它的存在。茶树啊,人们都说你是“南方之嘉木”,在被发现到被发扬光大的过程里,又识见过多少人的艰辛,浸润过多少人的心血呢?当我光着脚最后走出溪谷,忽然想起上次在南糯山听王平盛老先生讲他们团队考察茶树资源的过程。我今日,是路途通,目的明,坚持下来其实并不难;他们当时,前路难卜,全凭对于普洱茶满腔的热爱,靠着卓绝的意志力才完成了这份极其不容易的大事业。
沟谷雨林风光,易得;
追随茶树身影,听茶之故事,
与志同道合朋友同行,不易得。
博物馆寻易武茶历史文化渊源
“杨二哥”杨建平老师,名声在外,我在景洪的时候就从版纳州博物馆的朋友那里听闻过他的多才多艺。今日得见他坐镇博物馆,并且亲自讲解,我倍感幸运。
杨二哥说,别看这博物馆小,走马观花,五分钟就走完了,但若想细致完整地了解,6个小时才堪堪能讲解完。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名称的由来、“茶马古道”的历史、古“六大茶山”的渊源、“七村八寨”的确定、茶马古道时期茶叶市场的管理……杨二哥娓娓道来,易武茶的历史画卷仿佛在大家面前徐徐打开。我无法一一概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们比邻阅读视频号查看“漫撒山下说普洱”这期内容的回放。
杨二哥说
茶叶并不只是“山品”
它应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它既承担着品饮甚至保健的功效
更承载着与之相关的人文要素
品茶,更是品文化
了解茶文化
能让我们更好的品出茶的滋味
茶树是大自然的馈赠,茶叶又是茶树的精华,人类何其有幸发现了它们,品茶其实也是在品味大自然的灵魂啊!普洱茶界有一句话“班章王,易武后”,说易武的茶“香杨水柔”口感细腻含蓄如同温柔的皇后。这也得益于易武茶区的好生态,“高山云雾出好茶”绝不是虚谈,原生态的环境,得来的丰富而深沉的茶叶口感,是绝非现在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所能比拟的。
杨二哥个子不高,又年逾花甲,但演绎起茶歌来中气十足。他说,别人喜欢祝酒歌,他就特别爱唱茶歌,写茶歌,在易武这样茶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作为易武人,他有深深的自豪感和自信感,也希望通过茶歌的方式将易武茶文化传播得更远。二哥的新书《易武乡土文化》业已出版,感兴趣的朋友不可错过哦。
分享一段二哥的茶歌演绎片段。
像杨二哥一样的易武人
何尝不正是我们领略到的易武茶文化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公家大院共话易武茶之发展
公家大院是一处宽宽的坝台
有马帮雕塑
有刻着六大茶山名字的大石头
旁边还有高大茂盛的百年古榕树
天蓝气清
除了头顶的太阳略晒之外
确是一处开展户外集会的好地方
特意从昆明远道而来的杨凯老师,带着他的著作《走出深山的普洱茶》,为大家讲述了他和普洱茶的交集。这部著作以介绍普洱茶的历史为主,讲述了普洱茶商业化进程中茶庄茶号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记述了很多与普洱茶相关的文化故事。
主持的时候又给咱比邻书友们发“福利”了,我幸运地获赠一本《走出深山的普洱茶》,感恩感恩,顿觉来程的晕车都不算什么了。来的那晚,跟朋友在四娘茶店喝茶歇息,看到架子上一本《古六大茶山史考》,翻开立即被吸引了,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须知,平时我并不是一个对茶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更不用说主动阅读茶文化书籍。而来到这里,茶香四溢的易武的空气中,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想去啜饮一口清茶,听一则与茶有关的故事,寻一段茶文化的历史。
芮淋,干练的短发,爽朗的笑声,清晰的表达,让人无处不感受到新一代年轻茶人的风采。而靓丽外表外,芮淋关于易武茶叶发展的深度思考,更让人看到她的理想与追求,让人敬佩。
芮淋是从易武成长,考学出去后重又回到易武的年轻一代茶人代表。她说,很羡慕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因为这些年茶叶市场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比起自己小时候已然是天壤之别。父辈们吃苦耐劳攒下了事业基础,我们站在他们肩膀上,要继承、要发扬更要勇于创新不安于现状,延续这份辉煌。
芮淋说,当大家提起易武总会说这里“路远”“生态环境好”“有民族文化风情”,能否将这些关键词代表的客观条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茶叶,就是易武人的饭碗,如何“端稳”“端好”这个“碗”?茶叶市场发展和茶文化传承密不可分,深入了解、挖掘易武茶文化的内涵,“讲好易武普洱茶故事”,都是我们的前进方向。
都说有年轻人参与的事业才是有希望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普洱茶事业中。芮淋说不仅要有年轻人加入到“做茶”的行列,更要做“年轻人喜欢的普洱茶”。小小一片茶叶,托起易武人的生活,也承载着易武人对幸福的向往,芮淋说自己是这片树叶造福一方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未来可期”是她对自己的期望
也是我们听完分享之后
想送给她的赞美与期待
犹记得初见郑明敏会长,是他在南糯山阅读分享会上的简短发言。比起其他嘉宾的侃侃而谈,郑会长实在有些少言寡语了。他的助理说会长属于“技术流”,不擅营销。今天的分享,会长依然言语不多,但他的简短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既有茶文化熏陶出的浪漫情怀,又有专属于“技术流”的大格局和大抱负。
郑会长说自己是从《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这本书受到启发开始对植物世界感兴趣的,书中写了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钤薯四种植物因为人类欲望而获得遗传上的成功的故事,这激发了他对茶叶的关注和好奇心。人类为这一片片叶子而着迷,它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会对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曾说“茶就是人在草木间”的台湾作家林清玄,也对郑会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郑会长朗读的林先生的原文片段我遗憾未能记住,但百度后才知道原来林清玄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作品中广泛提到与茶有关的故事。感谢郑会长,我的阅读书架上,又有新阅读目标了。
郑会长还跟大家分享了罗振宇老师的这句“用户不再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但会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买单”,确实,在当今社会,茶的故事和意义已经超越喝茶的本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郑会长是“三茶统筹”的坚定践行者,他说,很希望为易武留下一些“留得住的东西”,让易武人可以一直受益。比如,普洱茶的相关行业标准制订,如果我们能走在行业前沿,努力参与做制订规则的人,而不是被动去适应的人,那将对易武茶的发展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呢。
有像芮淋、郑会长他们这样有思想有有远见更有行动的年轻一代茶人,易武茶之幸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罗琼仙老师,则分享了她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申遗成功的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她尤其称赞了景迈山人民在全员参与茶叶事业上的优秀表现,那里的孩子们,对于景迈山茶文化历史、自家的茶树茶品,都非常了解,也较早地就参与到茶叶制作和销售等环节。文化自信,要从孩子们培养起,茶文化传播,更应让孩子们多多地参与,易武下一辈,可以有更好的发挥。
让我惊讶的是易武镇政府的苏江副书记也来到了现场,还为大家介绍了易武茶叶事业发展的规划,周六休息日公务员们还来到这样的非公务活动现场,太难得了,政府对于茶文化推广的重视可见一斑。无论政府推动或是民间聚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易武茶,一定会有更光明的未来。据说,景洪到易武的高速路明年也将通车了,届时,单说自己,再来易武,不在话下。毕竟,今天的徒步二选一,我才只去了铜箐河,还有高山寨没到呢。
比邻书友的心声
Listen to their voices
分享会收官阶段,比邻的书友们分享了自己克服距离障碍来参加茶会的感受,也应邀提了一些关于易武茶发展的建议。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坦言“不虚此行”。
“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于家乡茶的热爱”
“学习了很多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知识”
“出行就是为了增加体验,想为人生留下更多美好的感受”
“看到陡峭山上的茶树,体会到茶农采茶的艰辛,以后喝每一杯茶都要常怀感恩之心 ”
“与刚认识的几位书友一见如故,大家还以为我们是早就认识的朋友。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与他们的相识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感恩遇见”
“山海不在别处,你就是无限风光”
一日茶山行,文字总是不能诉尽当日见闻。每次写活动的公众号推文,一开始我总感觉艰难,写着写着各种回忆的画面涌现,又恨不能把每一个细节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其实茶会活动中还有晚上的围炉煮茶,有早上的观日出云海,还有漆扇制作体验……幸运的是此次给力的摄影团队,为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分享一些图片,与读者朋友们再来回顾下当日茶会的氛围吧。
离开易武镇的时候,是傍晚刚日落。我们正好行至“浮生若茶”这里,停车驻足观看了美丽的晚霞。看着“浮生若茶”四字想起“浮生若梦”,在易武的时间,不足24小时,短得仿佛做了一场梦,又真实地与这个地方发生了各种难忘的交集。易武茶,自今再饮,都是新滋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可做引,而文化的触动总是在用脚丈量、用眼观看、用耳聆听、用心体会的过程中才更容易生发出来。无怪有人对寻访茶山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去那片茶文化生长的土地,未曾和那里的茶树同呼吸,未曾与那里的人打过照面,怎可深入体会得到它的深沉内涵?
幸而追寻的路上
还有同路人——
比邻阅读,壹伍茶会
朋友们,期待下次再同行
我们一起
慢慢阅读
慢慢幸福
来源:“比邻阅读”微信公众号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校对:赶 四
终审:斯斯龙、焦剑州、刘 婷
编辑:刘艳华
点在看,让生活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