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清风】廉故事——近亿元的工程没漏一滴“油水”,他把狮子滩水电站做成了廉洁工程典范

文摘   2024-11-20 17:21   重庆  



狮子滩水电站位于重庆市长寿区,1954年开工,1956年首机发电,是我国自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狮子滩水电站被誉为“新中国水电建设事业先开的一朵鲜花”。它萌芽于抗战烽火中,曾在大后方以弱小之躯为抗战生产提供了坚强能源保障。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它被列入156项重点工程,成为举国瞩目的新中国水电事业“开山之作”。

这朵红色的鲜花在萌芽时,有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王若飞、罗亦农、崔田夫等革命先辈的子弟接续奋斗、呵护培育;到它盛开时,有着一大批满怀献身精神的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用青春浇灌滋养,并将它盛放的种子带到了岷江、以礼河、三门峡、新安江,撒向全国各地。1958年至1963年,周恩来、朱德、李富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狮子滩并留下恢弘的题词和题诗。进入新时代,狮子滩水电站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成为重庆市唯一还在原址运营的“活着的156工业遗产”。

林向北(1918-2022)

林向北,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人,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闻名西南的 “万县七君子”之一,小说《红岩》中传奇人物“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陈联诗的女婿,其家族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八位地下党人、两位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以前,林向北一直从事党的文化、青运和地下党的工作,解放后历任重庆市委统战部人事科长,重庆市江北区委办公室主任,中国西南水力发电工程局供应处长、办公室主任,四川省电力局工会主席等职。


追求进步 跟随岳母投身革命斗争

1918年,林向北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一个没落的盐商家族,其族谱上清楚记载着祖先是殷商忠臣比干,林家一直秉承着比干“忠君爱国、民本清议、士志于道”的古训教义。

林向北在云阳县的家乡旧貌

一直以来,深受进步思想熏陶的父亲林佩尧对林向北的影响极大。还在林向北10岁生日时,父亲就将《中山全书》《新青年》等进步书籍送给他当作生日礼物,鼓励儿子长大后做一名思想进步、意志坚定、积极进取的新青年,并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不但希望你做我孝顺的儿子,还希望你做我忠实的同志。”虽然少年林向北无法理解父亲这句话的全部意义,但革命的种子却已在心中种下:“是父亲把我引向革命道路的。” 

1936年,林向北进入万县日报社工作,后来担任见习记者。此时北京爆发的“一二·九”运动,也引爆了万县民众的抗日热情,各行各业自发成立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林向北也积极参与其中,经常用笔名“光头”在报纸上发表进步言论。国民党当局害怕共产党人从中“作乱”,便对抗日积极分子大肆抓捕、横加迫害,万县有七人上了通缉名单,林向北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个轰动川东甚至西南的“万县七君子”事件中,有三人被当局逮捕,而林向北因为没有使用本名,敌人始终没弄调查到“光头”到底是何人才躲过一劫。

1940年林向北(左三)与廖宁君(右一)的订婚照

因为对革命有着无比执着的向往和热情,林向北于1938年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斗争,令他的经验愈加丰富,并有幸加入华蓥山游击队,成为“川北赤卫军”队长陈联诗的“左膀右臂”。工作生活中,小伙子踏实善良、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得到了陈联诗及其女儿廖宁君的高度认同。1943年,林向北与廖宁君结为革命夫妻。此后,他便追随岳母出生入死,转战四川各地,并在川东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

起义失败 掩护同志成为一生最骄傲的事

抗战胜利后,林向北一家受南方局的指派,回到陈联诗的老家岳池,参与第三次华蓥山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1947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时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负责华蓥山起义的王璞派出交通员,向林向北传达了策反“地头蛇”杨绍云的任务。

2018年12月,记者向林向北介绍《长寿人物》杂志的文章

杨绍云时任重庆江北县的参议员,兼任江北、邻水、巴县、岳池、合川五县的联防办事处主任,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也是即将发动的华蓥山起义的威胁。当时党组织给林向北下达的任务是:最好的结果是把杨绍云变成同盟军;万一做不到,也要让他保持中立,不对起义军开枪。如果这两点都失败,林向北就可能被杨绍云出卖,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林向北“混”进杨家后,被安排和保镖们住在一起——他显然是被监视的。后来他回忆说,最初的几个晚上简直不敢睡觉,整夜都是闭着眼睛琢磨如何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因为读过书,人勤快又谦和,他很快赢得了杨家人的信任。经过林向北几个月的艰辛努力,杨绍云最终同意转向,听从共产党指挥。1948年3月,就在策反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杨绍云突然被人暗杀,导致林向北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同时,因为没能拉住杨绍云手里五个县的民团力量,加之敌人的重兵围剿,致使起义最终失败。

华蓥山武装起义遗址之一——萧家大院

起义失败后,幸存人员迅速撤离分散隐蔽,大批被打散的战士退到重庆,敌人在码头车站以及街头巷尾布下大量特务,搜捕这些没有秘密斗争经验的人员,他们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因为家中成员都是党员,林向北一家人成立了“家庭党支部”,直属川东临委领导,主要任务就是掩护安顿起义撤退下来的人员,同时设法营救被捕的同志。

 通过长期在重庆经营的关系,林向北与家人想尽一切办法,安排这些人去卖报纸、卖冰糕、卖小菜、卖水果……那些有点文化的年轻人,则安排他们到一些学校去当学生、做校工。他自己则冒着被警察驱赶抓捕的危险,到重庆的闹市区倒卖银元,以解决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志们的生活费用。

林向北曾表示,所有经过他掩护的214名同志,都有幸活到了新中国成立,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勇挑重担 “见缝插针”保证物资供应

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要把最优秀的干部调到工业战线去”。林向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来到长寿狮子滩水电站工程,出任西南水力发电工程局供应处处长,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物资供应和后勤管理。

1956年林向北一家在狮子滩的合影

虽然结束了多年艰苦卓绝的地下战线工作,但工业建设这道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林向北的面前。狮子滩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工程量大、技术复杂、时间紧促,可谓难度巨大。当时物资由国家部委统管、按计划分配,工程施工图纸都没有成型,成千上万的建设物资只能凭估算报送计划。在这种情形下,林向北负责的物资供应处更是难上加难。

林向北后来回忆:那些日子真是忙昏了头啊!几乎每天要同近10个办事处电话联系,了解各处货源组织情况,有些紧缺的物资还得派专人去供货部门请求支援。我们所需的材料大多是统管物资,是按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的,若要临时追加数量或者提前发货,即使是重点工程也难度很大。当时全国都在大搞建设,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总不能随便把哪家物资削减下来,供给狮子滩水电站吧?要做到完全满足工程要求,谈何容易……

1957年,林向北(二排居中)与狮子滩水电局同事的合影

于是,林向北提出一个口号:“见缝插针、有缝必钻。”用他的解释就是,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要放弃,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要去试一试。事实上,狮子滩大坝的建设就是上述口号的最好证明:利用开挖坝基、进水口、溢洪道废弃的石碴来建设大坝,形成独一无二的堆石坝结构,既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又节约了大量钢筋、水泥;同时,全流域四个梯级电站的混凝土浇筑用沙全部采用天然河沙,混凝土所用碎石也都是从施工开挖的弃石拣来破碎而成。

狮子滩水电站升压站工地

施工过程也十分不易,工人们只能凭借风钻、风镐、钢钎、撮箕、箩筐、扁担等简单的施工器具和“人海战术”,肩挑背扛、筑坝修渠。施工实行三班倒,林向北与工人们一样,喝水、吃饭皆在现场,遇到问题随时解决。大家的办公、住宿、食堂、加工房等条件更是艰苦,都是用楠竹、竹席和稻草搭盖的“窝棚”,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也没有一人叫过苦叫过累。

严格把关 亲手铸就廉洁工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10月,狮子滩水电站首机发电,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零两个月。水电站的成功运行,极大地缓解了重庆严重缺电的局面,使重庆地区电价降低了四分之一。

据统计,狮子滩水电站工程总共造价九千多万元,而林向北所在的供应部门就用去百分之七八十。在外界看来,物资采购供应一把手这个职位无疑是一个“肥缺”,当中更是有不少“油水”可捞。然而,上级机关以及审计人员数次对狮子滩水电站进行明察暗访、内查外调,无论怎么查就是没有发现一例贪污违纪行为。

时任狮子滩水电工程局供应处处长的林向北

林向北后来总结道,之所以狮子滩水电站能成为一个没有贪污分子的廉洁工程,有其特殊原因:一是能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大家都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极少计较个人得失;二是思想工作抓得紧。那时的人们非常看重荣誉,涌现出了大批的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工作上建章立制、奖惩分明,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就没人会去冒险;四是“三反”运动后,大家意识到党纪和国法违犯不得,加深了谨慎做事、老实为人的认识。

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颁发给林向北的奖状

当然,工程如此庞大,现场员工几万人,偶尔还是会出现个别违纪现象,不过林向北依靠着管理智慧,很快就摁下了这些苗头,还趁热打铁运用鲜活案例进行廉洁教育,让大家信服又敬畏。有一次,工地从外地拉回两个车皮的藤椅,由于椅子款式新颖、质量上乘,卸货的时候就有两个人动了小心思,悄悄跟负责领料的熟人打了招呼在领料单上多签两个字,多领一把拿回家里用。这事被发现后,林向北非常生气的找到两人谈话,先给他们仔细地讲述“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再以这个事例为镜鉴,劝解他们别为一把椅子重蹈刘青山张子善的覆辙。一番说辞下来令两人羞愧难当,第二天就主动退回椅子并作了深刻检查,自此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此外,狮子滩大坝建设中,会大量使用紫铜来做止水水封。由于紫铜是一种昂贵的金属,遇到下料的时候,就有人故意留一点,积少成多将其加工成勺子、茶杯以及其他摆件,既好看又好用。林向北敏锐地察觉到此风不可长,如若不刹住将会对国家资产和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他宣布了一个新规:凡是工程用料必须按施工要求规范足量使用,不得偷工减料,不得截留,否则严格追究;任何人不能私自处置边角废料,确经认定已无工程使用价值、但可作“它用”的材料,由回收部门统一归集、汇总、分类,定期公布清单,并组织能工巧匠揭榜认领;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加工出来的“产品”,视为改革小发明小创造,给予工分奖励;相关产品作为招待所物品或赠送贵宾的礼品。一番巧妙的连消带打,成功化解了这场紫铜材料管理使用危机。

言传身教 树立清正廉洁家风

在工作中,林向北从未动过一丝一毫的“贪腐”念头;在生活里,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们做好人生的榜样。在女儿的回忆里,老爷子为人直白,“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的道理,就是来自林向北的言传身教。

一次,某机械厂因为生产的设备质量不过关,被他拒收。适逢过年,厂方便想套套近乎,派人往他家送去一批香肠腊肉,不知情的爱人和孩子看到后非常高兴。没想到,得知厂方来意后的林向北,当着全家人的面严肃批评了对方:“质量不过关,就要想办法提升质量,只要质量过关,我肯定签收。但是你今天这么干,即便质量过关了,我也不会签收。”灰头土脸的厂方代表听后只得慌忙承认错误,带着东西离开了。

“红色作家”林向北的部分作品

1982年11月正式离休后,林向北离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之后协助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40年来在《红岩春秋》等多地党史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川渝地区党史研究的文章,并整理出版了《一个营救渣滓洞难友的老人的回忆》《往事难忘忆沧桑》等多部回忆录,前后一共撰写了200余万字的回忆录和诗歌作品,被外界赞誉为“红色作家”。

林向北诵读自己写的诗《难忘的狮子滩》

晚年时期的林向北

2022年8月28日,林向北逝世,享年104岁。在自己生命的弥留之际,这位可亲可敬的革命老人仍然忘不了在狮子滩时奋斗过的日日夜夜。他说:“我是狮子滩人,最让我骄傲和自豪的,就是参加了狮子滩水电站的建设,这是我在新中国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来源:风正巴渝

綦江区妇幼保健院 妇女儿童医院
医疗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生殖健康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