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遗志,她用大爱点亮难童们的希望之光
在渝西合川的土场镇上,坐落着一所至今保存完好的保育院——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以下简称“第三保育院”)。赵君陶曾在这里担任院长长达 6 年 9 个月,她带领同事抚养了多达800余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少年儿童,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爱国进步人士眼里,第三保育院就是“国统区的延安小学”。邓颖超曾对赵君陶在第三保育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抗日烽火中以伟大慈母般的爱培育下一代。”
革命教育家赵君陶
01 矢志不移 投身革命
赵君陶,1902年(旧历)出生于重庆酉阳县龙潭镇,从小就酷爱读书,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和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五哥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影响下,赵君陶早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征途。
22岁时,赵君陶前往上海大学进修,不久与同为爱国青年的李硕勋相识并相恋,两人于1926年结为夫妻后,一起奔往武汉从事革命工作。这个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共同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让他们的革命情感和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而坚固。
1926年8月李硕勋与赵君陶在上海的结婚纪念照
南昌起义后,国内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李硕勋和赵君陶返回上海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尽管工作中充满了各种危险,但他俩心系革命事业,不离不弃,紧密合作,成为了忠诚而坚定的革命伴侣。
1928年10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李硕勋给他取名“李远芃”(即国务院原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芃”代表草木茂盛,寓意着李家又多了一个革命的后代,希望孩子能够像茂盛的草木一样,永远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土地上。
在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员随时都有丧失性命的危险。李硕勋、赵君陶曾多次遭遇险情,但机智勇敢的两人总能沉着应对、配合默契,最终化险为夷,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同志们和地下党机关的安全。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命运也并不总是令人如意。1931年7月,李硕勋到海南岛召开军事会议,不幸被捕入狱。英勇就义前,他给妻子赵君陶留下了一封简短的绝笔信。
02 继承遗志 告慰丈夫
在这最后一封家书中,李硕勋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愿意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赤胆忠心。
李硕勋遗书
遗书具体文字内容如下:“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叮万嘱。勋。九·十四”
这封遗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郭沫若读到它后慨然写下:“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左券,是训育革命后进的不朽教材。”
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赵君陶悲痛万分。回想与丈夫在革命中相识相恋,为事业各奔东西,两人的爱情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丈夫英勇牺牲,唯有继承夫君遗志,将孩子抚养成人,使之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不久后,赵君陶在上海生下了未曾见过父亲的遗腹女李远芹。后来为了纪念丈夫为琼崖革命作出的牺牲,赵君陶将女儿改名为李琼。尽管承受了无比沉重的丧夫之痛,赵君陶仍然一边继续革命工作,一边独自将儿女抚养长大,以此作为对遗书中那句“惟望善育吾儿”最好的告慰。
03 自力更生 节俭办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夏大地上不计其数的儿童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对此国内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发出了救助这些儿童的倡议和号召。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成立,其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3所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三保育院便是其中之一。
第三保育院大礼堂旧址
当时第三保育院设在重庆江北县土主镇(今重庆市合川区土场镇)周家祠堂,这里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很多人都不愿到这偏僻的山沟工作。当邓颖超就前往担任院长向赵君陶征求意见时,赵君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她激动地表示:“我要按照硕勋的遗言办,就是要走他没走完的路。我要把远芃培育成国家的栋梁,也要将千千万万的抗日将士的孩子培育成国家英才!”
1939年至1946年,第三保育院收养了一批又一批从战区流亡到川渝的难童和少年;同时,赵君陶与同事们悉心照顾了大批烈士和民主人士的遗孤。这项工作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但她毫不畏惧,坚持照顾和教育这些孩子,使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也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不少的有生力量。
后来,孩子们提起赵君陶,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无比的俭省,从来没见她穿过新衣裳,仅有的几件外套都已经洗得泛白。当时物质条件特别艰苦,赵院长把为数不多的经费全部用到了孩子们的身上,集中解决了他们的衣、食、住、病四大难题,让孩子们得以“衣食无忧”,自己却跟同事们喝稀饭啃咸菜。
赵君陶提倡自力更生,一直教育孩子们要勤俭节约。当时保育院各种条件都很差,许多孩子刚来时都缺乏营养。赵院长便亲自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开荒地种菜养猪,教育他们食物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粮食。这既锻炼了孩子们,又教育了他们要艰苦奋斗,还能改善大家生活。除此之外,为了节约开支,赵君陶与师生员工一起动手修建院舍,还到外地运煤、背粮,靠劳动建校。学生张学敬后来回忆起赵君陶时说:“多年的保育院生活,赵院长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她艰苦朴素的作风,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很多同学无论现在从事什么职位,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04 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赵君陶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论对教师还是工人,她都视其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平时不管什么脏活、累活、杂活,她都身先士卒带头干。工人们都说:“我们的赵院长一点都看不出有院长的架子。”
有一年寒冬季节,赵君陶看见校工宋永明被褥不够,就把自己的一床被子送给了他。后来宋永明无钱完婚,她又主动给予资助,还带动老师们纷纷解囊相助,成全他们的婚事。院里洗衣嫂由于天天要到河边替难童洗衣被,无暇顾及自己年幼的孩子,赵君陶就主动替她看护……当地百姓只要提到第三保育院院长赵君陶,无不交口称赞。
孩子们在第三保育院里上课
据许多保育生回忆,当年赵妈妈一心扑在第三保育院的创建和发展上,真正做到了“子女四方来,情胜慈母心”。赵君陶经常对大家说:“孩子们,你们和远芃一样,都是我的孩子,情同我的骨肉。”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女却疏于照顾,更从未见她溺爱自己的子女、搞任何特殊化。儿子李远芃才12岁,在离院20多华里的育才学校念书;女儿李远芹年仅8岁,在保育院随班读书。兄妹俩的学习、生活均由两位教师代管,生活条件与其他孩童一样,简单而又朴素。
赵君陶与幼儿班的孩子
05 工作务实 坦荡无私
赵君陶从不搞花架子,每当保育总会派人来检查工作,她不做任何表面文章,也不会购置不必要的衣物为孩子打扮一番以迎接检查。在她的眼里,这么大的开销纯属形式主义,工作就应该扎扎实实、朴素如常,重点应放在提高保育质量和教学质量上。
赵君陶(中间站立者)与师生们在农场劳动
因为保育院的经费十分来之不易,赵君陶对经费管理极其严格,使一草一木不费于无益之地。她专门成立经济审核委员会,于院务会议中推选教职员 7 人或 5 人组成,每年改选两次,每月开会一次,负责审查经费开支及报销等事务。第三保育院先后抚育800多名难童,来往经费物资繁多,但在赵君陶的管理下,每笔账目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一分一厘均被妥善使用。
当时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组织系统比较庞大,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也不少。有些保育院管理者私德不正,时常通过克扣儿童伙食来贪污搞鬼、中饱私囊,导致大量儿童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生病、死亡现象。但在第三保育院,由于赵君陶十分注重儿童健康,特别制定了三条伙食管理规定:蔬菜食品要新鲜,不吃霉变食品;饭菜品种多样化;杜绝贪污。就是这几条简单实用的原则,使第三保育院的伙食营养均衡又健康,令周边几个保育院望尘莫及。孩子们经过精心养育,也与初来时大为不同,个个面色红润可爱,生病的情况也大大减少了。
赵君陶在回忆时曾谦虚地表示:“八年抗战,六年零九个月办保育院,我不搞花架子,每当保育总会领导人——宋美龄、李德全、邓颖超派人来三院检查工作,我都没有搞什么形式的东西给上面看,工作上的优缺点,由人家评定。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主张自力更生、民主办院,贯彻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方针。我抚养了八百多个孩子,没有逃亡,没有一个病死。”
在土主镇这样一个偏僻且交通不便的穷山沟里,赵君陶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对难童们细心呵护、精心抚育,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秀青年。这些学生后来大多继续学习深造,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专家、教授、工程师、人民教师、医生和党政干部,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为建设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来源:风正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