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斯蒂文·米德玛(Steven Medema)在他所著的《罗纳德·科斯传》(该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书的前言中写到,“在其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以自己的独特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并在此过程中,深刻影响了经济学家对企业、法学、经济学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市场的潜力与局限性等的思考方式。”科斯教授是一位走出“黑板经济学”的倡导者,是一位让经济学走入真实世界的践行者,是一位打破“主流经济学”而又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先行者。如果把芝加哥学派看成是经济学界的少林寺,那么科斯教授就是少林寺的扫地僧,虽然不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那样担当少林寺的方丈,但是其功力和威力绝不在方丈之下。科斯教授是经济学里的传奇,我们可以把这个传奇称为“科斯现象”。当一位经济学家上升到一种现象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位经济学家本身取得的成就,而是这位经济学家是怎样“炼成”的。科斯教授是怎样书写传奇、造就“科斯现象”的呢?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下笔者总结出来的一二三。
第一,科斯教授善于“吸风饮露”。科斯教授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到,他的成功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结果”。其实,我们这些所谓“偶然因素”正好表明他善于吸收、转换、升华,悟在天成。在伦敦经济学院读商学学士学位的时候,科斯教授受商学教授阿诺德·普兰特(Arnold Plant)的影响特别大,参加了普兰特教授的研讨班。因为科斯教授没有学过经济学课程,所以他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相关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刁钻”、独特、具有原创性。科斯教授说,当时伦敦经济学院教职员中的哈耶克(Hayek)、希克斯(Hicks)和罗宾斯(Robbins)等“超级大牛”塑造了学校的学术氛围,渗透到了他的思考之中,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他获得了学校的游学奖学金,他到了美国,考察美国的产业结构,还顺便听了名家奈特(Knight)的课,这也让获益匪浅。《罗纳德·科斯传》写到,至少在早期,科斯教授实质上就已经融入到了芝加哥学派,这种融入在他到芝加哥大学之前就已经顺利完成了。科斯教授以学士学位行走于学术江湖,靠的不是“食五谷杂粮”,靠的是“吸风饮露”。我们拿有色眼镜来作一个比喻。我们不妨假设有色眼镜是魔镜,戴上它之后可以看到一些没有戴的人看不到的“‘大’的方面的东西”,但是戴上魔镜看不到一些“‘小’的方面的东西”。如果你一上来就急于戴上魔镜,那么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小’的方面的东西”,永远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是,如果你一上来先不戴魔镜,先把一些“‘小’的方面的东西”看透,后面再戴上魔镜,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科斯教授的“吸风饮露”是“拾级而上”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第二,科斯教授善于“独辟蹊径”。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在《罗纳德·科斯传》的推荐序中写到,“经济学的方法不是某种独门秘诀,而是兼容并包的武器库,所有武器的存在价值都必须依据经济学所面对并打算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来作出判断。也就是说,评判经济学方法好坏的正确做法,不应该是孤立地、绝对地断定某种方法的是非优劣,而是要联系我们所要解决的那一类问题的独特需要来做出选择。……大炮的威力比匕首大,但这并不等于在所有情况下大炮都比匕首更为管用。”比如,在远处,大炮的威力更大,所谓“炮打隔山子”;若近身,匕首的威力更大,所谓“一寸短一寸险”。当主流经济学都在“追求”披着数学外衣的“大炮”的时候,科斯教授却在“追求”穿着“文字”内衣的“匕首”。他的核心论著不是使用数学公式进行分析,而是使用文字进行分析。科斯教授对成本的把握“入木三分”、“深不可测”,他赖以成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使用的都是成本分析。成本就是科斯教授一直拿在手里的“匕首”。“大炮”轰炸不开的地方,却被“匕首”轻易划开了,划开之后发现有一片很大的天地,然后“大炮”又可以发挥威力了。用科斯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需要一种不同于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思考进路”。《罗纳德·科斯传》转引了泽比尔(Zerbe)对科斯教授的评价,“与他(科斯)交往的一大好处,就是你能从他身上学到看待事物的不寻常方式。他有这样一种天赋,即能够做出大多数人所想不到的评论。他看待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方式非常有价值。”
第三,科斯教授善于“借尸还魂”。“借尸还魂”是三十六计里面的一计,但是我们这里并不是在计谋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语。经济学的终极“灵魂”就是“理性”,现实世界的现象就是“尸体”,“借尸还魂”的过程就是形成经济学理论的过程。在科斯教授那里“理性”已经进一步具体化,归到了“成本”上面去了,科斯教授实际上是成本大师,对成本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经济学里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是比较出来的,需要权衡,重在替代。科斯教授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强调交易成本在经济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更进一步科斯教授实质上是交易成本大师。科斯教授最重要的两篇论文就是发表于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发表于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论文的“灵魂”实质上是一样的。《罗纳德·科斯传》评论到,“如果我们将它们一起来读,会发现它们的分析进路明显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进一步体现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引用并融入了‘企业的性质’中的一些论点。”本杰明·克莱因(Benjamin Klein)教授就认为,“社会成本问题”实质上就是“企业的性质”的重述。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科斯教授写的论文甚少,其实科斯教授写的论文并不是很少,有各种类型的论文70余篇,但是这些论文中很多的“灵魂”都是一样的。科斯教授的“独辟蹊径”保证了他的研究品位,“品若在,魂就在;魂若在,定相语。”用张五常教授的话说就是,就算把科斯教授的重要论文埋在地下,“掘地三尺都会有人挖”。
笔者觉得,金庸小说里有一句话,用在科斯教授身上非常合适。这句话就是,“为人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把陈近南改为科斯就可以了。科斯教授以真实世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却为理论世界打开一扇更大的门。科斯教授以传统理论作为批评的落脚点,却为真实世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正如《罗纳德·科斯传》对传统理论所评述的,“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思量自家衣橱中是否住着一群魔鬼,那他很快就会相信魔鬼这个东西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占据了家里的每一个衣橱。”但是,真实世界根本就不像传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虽然科斯教授已经于2013年去世,但是他的精神财富却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科斯现象”是经济学“这艘轮船”前行中的“灯塔”,是经济学家“这群摸索者”前进中的“火把”,有了“灯塔”和“火把”,我们就不怕“夜的黑”。经济学在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正如科斯教授所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方向是对的,我们就不怕路远。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