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破除内卷,逆势增长的关键在于抓住人心红利

财富   2024-12-12 19:25   北京  





撰 文  |    江南春  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

            


2018 年之后,在中国做生意的艰难程度和挑战程度就变了。因为我们从一个增量时代进入了一个存量博弈的时代。主要的挑战是:人口增长的红利消失了,流量红利也消失了。简单讲,线下流量被腰斩,传统电商(比如天猫、京东)的红利不在了,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意思是没有红利。


数据显示,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生意,都来自冲销和流量。商家打完“6·18”,马上又是“8·18”,接着就是“双 11”“双 12”“年货节”。在这样的内卷状态下,商家能赚个工厂利润就已经了不得了。




疯狂内卷的

市场迷局


从 2015 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结束,2018 年开始流量红利也结束了,但是生产供给能力持续攀升,大部分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存量博弈意味着什么呢?两个字:内卷。所以各行各业都呈现了量价齐杀的特点,一搞促销,发现竞争对手降得更快,大家都觉得可以以价取量,结果反而是量价齐杀。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口红利可能结束了,人心的红利正在展开;流量红利结束了,精神的红利正在展开。在这个生意当中,我们如果抓住消费升级的本质,就会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人们越来越愿意为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为精神提供服务的品牌买单。今天,渠道端同质化,生产端过剩化,所以当消费者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一个品牌要成功,必须在消费者大脑中回答一个问题:消费者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没有形成对你的指名购买,消费者就可能会慢慢地把你遗忘和抛弃。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平台算法。其实对一个消费品品牌来说,最大的算法就是算准人心,这是生意增长的根本。《孙子兵法》开篇讲了五个字:道、天、地、将、法。其中,“天”是天象,是做事的大趋势;“地”是时间窗口;“将”是团队;“法”是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激励机制。


天、地、将、法都无比重要,但中国人打仗把“道”放在第一位——道是人心,是发现消费者心智的开关,是所谓的品牌认知。品牌认知就是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回答一个问题:消费者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是什么?有了品牌认知,就有了护城河,消费品的根本护城河有两个:一是渠道渗透力的护城河,二是心智渗透力的护城河。所以,产品的创新只是踏出去后赢得时间窗口的一小步而已,算准人心才是生意增长的根本。


品牌完美地体现了马太效应。从长期看,头部品牌往往会吸走大部分行业利润,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之后,品牌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过去 20 年,渠道流量为王,百花齐放;未来 10 年,应该是品牌为王,头部聚焦。因此,要想穿越周期,品牌要成为标准,成为常识,成为消费者不假思索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说,谁不能成为头部品牌,谁就失去了未来。




企业营销

“迷失的十年”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迭代最快的十年,但也是企业营销最迷失的十年。我们学会了很多新技术,发明了很多新理念、新算法。各大平台都推出了各自的算法和体系,但是众多创业者在按照新的理念,按照算法的要求进行操作之后,都变成了“为平台打工”,没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在这“迷失的十年”中,营销技术和理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营销人却越卷越困惑、越来越难,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流量满了,品牌弱了。我们觉得我们越来越懂计算,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下一秒、下一分钟的数据,并根据下一分钟的数据调整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越来越短期化。BrandZ 品牌榜单中,2023 年的品牌价值比 2022 年下降了 19%—这是我在过去十几年里第一次看到品牌价值下降的现象。所以,过去十年对品牌来说是“迷失的十年”。


第二,内容越来越碎了。过去十年里我们讲“无内容不营销”,都在做内容,都在种草。虽然做内容这件事是对的,但当大家都去走同一条道路,最后就都无路可走了。所有人都去做内容、种草,就会导致遍地杂草丛生、毒草丛生。内容越种越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浅了。94% 的首席营销官(CMO)甚至认为个性化种草和“一对一”精准分发是营销的主要工作。这种认知首次超过了品牌建设。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看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浅,好像我们做了很多碎片化的内容,但实际上我们的品牌认知比以前更差了。


第三,触点越来越多了。在我 30 年前加入广告业的时候,发掘消费者的触点是非常简单的。现在品牌拥有了很多触达消费者的方法,但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反而越来越少了。这十年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学会了精准互动、种草粉丝、闭环私域、DSP、RTB 等。我会的词语还不够多,很多人可以堆 100 多个这样的词汇。我们近几年学会这么多名词,营销效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因此,未来十年我觉得有三件事值得做。


第一,要流量,更要“留心”。品牌光搞流量是搞不长的,只会越搞越疲倦。


第二,要种草,更要“种树”。今天大家都在说种草,当所有人都在种草的时候,你的品牌中心思想是什么?比如奔驰代表“豪华尊贵”,宝马代表“驾驶乐趣”,沃尔沃代表“安全”,特斯拉和比亚迪代表“电动”,法拉利代表“速度”,吉普代表“越野”……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今天我们发觉“树”没了,满街都是“草”,说不清楚品牌的核心价值了。


第三,要触达,更要“触动”。消费者每天被很多媒体触达,但会经常被触动吗?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消费者的

自我补偿和自我奖励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从“性价比”到“颜价比”,再到 “心价比”的跃迁。我在 2019 年讲过一个问题:中国消费升级的浪潮是从性价比转向颜价比(颜值价格比),再转向心价比(心情价格比、心灵价格比、精神价格比)。但今天很多中国消费者既要性价比又要颜价比,还要心价比,面子、里子、脑子全要,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在整个市场当中,谁在引领消费?谁没有受到市场寒冬的影响呢?主要还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 “三高人群”。中国经济持续 30 年的增长造就了大约 4 亿中等收入者,他们努力打拼以后需要自我补偿和自我奖赏,时时刻刻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人格的自我跃迁。其中,前者是物质性需求,后者是精神性需求。


他们重视创新和潮流,愿意为品牌、品质付出溢价,更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到,在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当中,低价的东西越来越不受青睐,现在流行的是品位、格调、自我标签化,提供心理满足感。这一群体对实用主义的东西没什么特别大的需求,因为全买完了。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是必要的了,只有想要的、潮流的。商品不仅要提供功能,更要能抚慰心灵和情绪。


所以主流人群消费的动力,究其根本就是:爱吃爱美爱健康,怕老怕累怕孤独,缺爱缺心情缺刺激。他们真正的改变就是三个词的改变:以前是“性价比”,后来变成了“颜价比”,未来会变成“心价比”。最后可以发现,整个流量消失、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当中,只有恒定的高质量品牌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低价的东西被有品质的、品牌的、提供心理满足感的东西替代,刚需的东西被审美的和趣味的东西替代。买这个品牌代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任何一个品牌的选择都是自我人格的投射,实用主义的东西被情绪的、氛围的、场景的东西所取代。需要的东西被想要的、潮流的东西替代,我们思考一下,趋势在变革,从原来的解决问题到意义创新,从功能竞争到智能竞争,从使用产品到享受生活,从追求符号到自我体验,从趋同消费到个性消费,更多的人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愉悦追求。


所以我觉得过去十年,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品牌之道

胜于流量之术


品牌是“道”,流量是“术”,流量不是打造品牌的本质。 流量解决的问题是“买它、买它、买它”,即优惠和购买;品牌解决的问题是“爱它、爱它、爱它”,即复购。没解决品牌问题,就一直投放流量广告,很可能会导致对促销平台的依赖,最后利润倒挂。


品牌是什么?就是持续的流量,转化率高,知名度高,认知度高,溢价能力高。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品牌,在互联网上只能靠流量,产品和流量方法都会被模仿,就没有护城河,也就很容易被卷。


吃到流量红利的电商一定要接上品牌红利,因为流量红利不属于你,属于平台,也会过去,论算法你也算不过平台。你要抓住的是本质,就是人心的算法,而品牌就是人心的算法, 算准了人心才是更高级的算法,在平台上才能够赚钱。 大家千万不要把流量当作生意的根本,流量不是生意,流量是品牌赢得人心的结果。淘宝为什么有流量,因为你认为淘宝是万能的,在别的平台找不到的东西去淘宝找;天猫为什么有流量,品牌旗舰店都在天猫,你认为买正品上天猫;京东为什么有流量,上午买下午就能到,你想要快就找京东;唯品会为什么有流量,大牌商品打三折,你找唯品会;拼多多为什么有流量,拼得多省得多。


它们的流量是因为品牌赢得了人心,千万不要沉浸在流量中,终局决定布局,流量红利是不会持久的,而且流量红利基本都结束了。




存量博弈下的

增长路径


存量博弈的路径选择,要么做头部,要么创新。


头部企业在存量博弈下的崛起比较好理解。因为存量市场中,消费者心态更加谨慎,趋向于不犯错的选择,所以很难被其他品牌吸引,这时候深受信赖的头部品牌就会聚集更多消费者。


也正因此,大品牌的抗风险能力往往很强,比如宝洁、联合利华等。纵观世界范围内,战争、经济风暴等因素会让中小公司受重创,而大品牌不仅能度过危机,甚至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二类能崛起的企业是有真正独特创新的,比如你的产品是一个新事物,或者你开创了一个趋势性的新品类。


为什么这一点在未来会格外重要呢?因为在增量时代,我们见过很多跟进、跟风型的产品。比如,某个产品做得不错,如果我的定价比它低一点,或者我在某个方面比它做得好一点,那我也能成功。


现在这个模式走不通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刚说过的,消费者的心态谨慎了,对于同样的产品会趋向于选择头部品牌。


另一方面是因为,就算你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大品牌好,消费者也觉得你是跟进别人的,心智的壁垒会让后来者天然落下风,跟风的就是二流!


这个时候,你的取胜方法就是跟对方完全不同。比如在清洁类市场,戴森是做吸尘器的,那么还做什么能成功呢?科沃斯告诉我们,做扫地机器人。现在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挤满了人,我们还能做什么?添可告诉我们,做洗地机。


又比如今麦郎凉白开。市面上各种蒸馏水、天然水、矿泉水已经非常多了,再找到一个新水源地或者做一款新的蒸馏水的意义其实相当有限。凉白开的切入点很巧妙—市面上水再多,也都是生水,那不如推出一款煮开冷却的熟水,既完成了品类创新,又根植于中国人喝熟水、喝凉白开这个文化母题中,能迅速被消费者感知和接受。


对于消费品行业来说,很多时候科技的壁垒并没有那么强,所以真正的创新是品类创新,是终极的创新,是最容易成功的创新。


从战术和战略的角度,这一点更容易理解。战术相当于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一个竞争性切入点,也就是发现一个没有人占过的山头,然后冲上去把这个山头占了。否则选定一个上面都是敌人的山头,想冲上去就要仰攻,既累又难,没有必要。


那么选定之后,我的战略是什么?调动公司所有的资源,让这个战术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




企业战略性

增长的三个方向


企业要实现战略性增长需要聚焦三个方向,分别是:提心智、扩市场和拓品类。


首先,“提心智”的意思是你在自己的领域是消费者首选。你进入你的市场当中、切到你的细分市场,就是消费者首选。


细分领域品牌就像拉新客的钩子。客户进来之后,你再从运营角度卖他更多东西。所以,提心智的本质是必须在一个细分领域成为消费者首选。


其次是扩市场。扩市场需要企业回答的问题有:新一代产品是什么?新产品使用的新场景是什么?或者新的使用人群是什么?


最后是拓品类。企业中某款产品发展到瓶颈后,就必须拓品类了。比如,微软最早的产品是 Windows,后面又拓展出了Office、智能云,现在又投资了 OpenAI。每一次拓展新品类,微软的股价都会实现 10 倍速增长。苹果公司也一样,有了电脑之后,又拓展出了 iPod(音乐播放器)、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以及 Apple Watch(手表)等。所以,一个苹果公司就出现了多个品类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都成了品类王。


因此,对企业来说,当拳头产品产生了稳定的销量后,就要开始思考如何拓展品类了。


产品设计要追求差异化实现差异化有三种路径。


第一种是“三高路径”,就是高品质、高品牌价值、高性价比同时存在。这类品牌可以参照日本的优衣库、无印良品(MUJI)等。这是未来能够穿越周期的一种品牌类型。


第二种是继续升级,即升级品牌的独特价值,提供让消费者精神愉悦的非物质价值,从产品的审美格调、自我标签化、社交价值等方面服务消费者。


第三种是提供情绪价值。比如 IP(知识产权)化的盲盒、主题乐园、短剧、电影、演唱会等不提供功能,但能抚慰心灵和情绪。


***


今天,在资本市场成功的公司、在整个消费市场成功的公司,无一不是走向了品牌曲线。品牌曲线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期主义,因为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累积的渐变过程,最后一旦越过拐点就会持续上升。我认为,在今天中国市场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是抓住了三五亿城市主流消费群,即年轻人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开创了差异化的价值。这些公司要么开创一个品类,要么开创一个特性,最终完成了品牌的打造,实现了对价格血战的超越,最终在消费者心智中占领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吴晓波在 2023 年年终秀上讲到“定力至上,慢慢赢”,2024 年仍然发生了很多突发性事件,一定要把自己做什么想明白,押注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2025年,我们要用更笃定、定力更强的心态,抓住品牌增长的核心,抓住聚焦点。真正的强品牌是能够穿越周期的,它涨的时候涨得更快,跌的时候跌得更慢,并且它很坚韧,即便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也能赢得低速增长。





推荐视频








经济学原理
本公众号为《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配套微信,也是《经济学原理》教材的移动端配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