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何在建国不久就急于将八婶母接到北京呢?这源于他年幼时对八伯一家的真实感情。1907年夏天至1908年春,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先后去世。当时,周恩来的生父周劭纲又在外谋生。10岁的周恩来带着周恩溥、周恩寿两个弟弟与八伯一家相依为命。八伯父周贻奎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腿疾,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八婶母既要照顾周贻奎和自己的儿子,还要抚养周恩来三兄弟,成了他们的实际监护人,六口人生活十分艰难。懂事的周恩来幼小的心里早就埋下了感恩的种子。
从周恩来1918年1月8日在日本留学时得知自己的八伯父周贻奎病逝后,连续7日记录他对八伯父去世发出的内心感慨和悲痛中可以找到答案。在1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连着这三天,夜里总没有睡着,越想越难受。家里头不知是什么样子,四伯急得更不用说了,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时回去……。想到这里,我现在唯有将这样的事情天天放在心上,时时刻刻去用功,一步一步的向上走,或者也有个报恩的日子。”
周恩来旅日日记手迹,1918年1月11日
1958年,淮安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汝祥在北京汇报淮安工作时,周总理接见他时特地提到了自己的八婶母,并说出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文渠划船打水仗,大人们怕出事,把小船都锁起来,我们就悄悄地把锁敲掉,划船远游,吓得家长们敲起大锣,满街满巷口吆呼寻找。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把船划到河下,婶娘守在码头,左盼右望,直到太阳落山,才见我们的船影。她急忙跑步相迎,身子晃动一下,差点跌倒。我很怕,心想,这回少不了要挨惩罚!可婶娘半句也没责怪,相反,一把紧紧地搂住我,眼泪簌簌往下淌,这比挨了一顿打还使我难受,我忍不住也哭了……”。
周总理长侄女周秉德曾回忆:我们的八奶奶那次到北京后,很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她说话别人听不懂,别人说话她也听不懂,所以她住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回淮安老家,临走之前就在西花厅拍了合影照片,先是伯伯亲三兄弟的家人和八奶奶一起拍的一张照片,等于说是解放以后我们周家关系最亲密的人的一个合照了。
前排左起:王兰芳、周秉德、周秉华、周秉钧、王士琴、周尔辉;后排左起:周荣庆、周恩来、周杨氏、邓颖超、周同宇。
也就在同时,还拍了另一张范围大一点的照片(即本文的题图),主要是伯伯的同学和另外几位亲戚。正如周秉德所述,这张照片中增加了周总理南开中学的同学常策欧(后排左一)和另外几位周家亲戚。
据提供这张照片的收藏者介绍,照片右侧后排第二人姓沙。淮安区周恩来文化研究会经多方寻查得知,沙姓男子叫沙明,淮安三堡乡沙滩村人(今淮安区漕运镇),就是他当年护送周总理八婶母杨氏及其长孙周尔辉去北京。
淮安区周恩来文化研究会会长余滔与沙俊生老人交谈
近期,我们带上这张照片前往淮安区沙明之子沙俊生先生住处进行了专访。谈及这张照片时,已91岁高龄的沙俊生老人一眼就指向站在后排位置的沙明说:“这就是我父亲,他曾叫沙宝钟,解放后改名为沙明,确实是我父亲将八奶奶护送到北京的。父亲曾对我们说过,当时是从淮安运河码头乘船到南京浦口,然后坐火车去北京。父亲和他们奶孙俩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又一起回淮安。”
当问及为何是沙明护送周总理八婶母去北京的问题时,沙俊生老人回忆说:“当时周家在淮安除八奶奶以及她儿媳陶华和周尔辉、周尔萃两个孙子外,已没有直系亲属了,有能力的周家男子早都外出谋生了。八奶奶当时已是70多岁的老人,因我父亲与她老人家的独子周恩硕是连襟关系,让我父亲护送八婶母去北京是比较合适的。可以这样讲,当时在淮安城内,与周家大院有亲戚关系并交往密切的就是我们家。因为周总理嫡亲三叔(家族排行称八伯父)周贻奎的独子周恩硕是我的四姨父,其妻陶华与我母亲陶英是亲姐妹,其长子周尔辉和次子周尔萃和我是姨兄弟。”
沙俊生老人还说:“我外公家在林集乡,生有五个女儿,其中大姨母嫁到淮城,二姨母和三姨母很早就因病去世了,陶华是四姨母,我母亲陶英是老五。听四姨母说过,八奶奶曾两次被接到北京,周总理曾想让她在北京安度晚年,但八奶奶在外生活不太习惯,最后是她自己坚持要回来的。八奶奶年近80岁时因病去世后,周总理特地写信给淮安县的领导,不仅结清了八奶奶在县医院住院治疗的医药费,还提出弟媳陶华等人今后每月的生活费由他承担,地方政府不要再给予照顾。”
周恩来给淮安县人民委员会的信,1957年4月19日
沙俊生还说起自己知道的一些事:解放前,我就住在城内驸马巷的周家大院内与大我一岁的姨哥哥周尔辉一起上小学。四姨父周恩硕很喜欢我,尔萃弟弟最像他父亲,他经常带我们出去玩。四姨父当时先在县城做税务工作,然后去林集乡教书,后来才知道,是周总理带口信让他不要为城内日伪政权做事,去参加新四军,在淮安林集乡一带就地开展抗日运动。1943年上船前往岔河途中失踪遇害,年仅42岁。我当时只有10岁,八奶奶和四姨母到处寻找,连尸首都没有找到。婆媳二人仅靠做针线活和微薄的房租生存,尽管如此,还要抚养尔辉和尔萃两个年幼孩子读书,困难情景难以想象。我们家在三堡农村有田,也时常接济一点粮食给她们。记得四姨奶经常纳鞋底,聚集一定数量后,总有人夜深人静时来拿,后来得知是给新四军做的。解放初,因运西老家发大水被淹,我们全家就迁到城内周家大院里生活,我一直居住在这里结婚生子,长达20多年。当时住在故居内的还有胡姓、邵姓,以及我妹妹一家子等几户人家,八奶奶从没有收我们家的房租。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因维修故居房屋准备对外开放,我们这才全部搬出。
珍贵的照片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既让人们了解到周总理温馨亲情的一面,也让人们看到周总理身上展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
附 录
1950年9月西花厅合影。
前排(1-7):1.周毓济,2.周秉德,3.周秉华,4.周尔辉,5.周秉钧,6.王士琴,7.周同宇;
后排(8-16):8.常策欧,9.刘淑媛,10.邓颖超,11.周恩来,12.周杨氏,13.王兰芳,14.周荣庆,15.沙明(沙宝钟),16.郑崇实。
《淮海晚报》2025年1月9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