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和陈家康
陈家康同志“热爱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的一位好党员,外交战线的一名好战士。”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收录了有关陈家康条目14条。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收录了有关陈家康条目1条。
通过搜索浙江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人民日报》有关陈家康的信息有51条。
陈家康,出生于1913年1月,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人。原名陈宽,曾用名陈有容。先后在武汉大学预科﹑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家康被调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任周恩来秘书兼英文翻译,并为对外宣传组成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后,陈家康兼任周恩来秘书,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年谱》载:1939年4月,为开展国际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据周恩来指示建立对外宣传小组(一九四○年十二月后称南方局外事组),组长是王炳南,副组长是陈家康。陈家康与王炳南一起推动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工作的开展。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回忆:“抗战时期的重庆,我和陈家康这位才思敏捷、足智多谋的小个子男士谈论了半个小时的明清史,这比整个冬季我同别的人谈得都多。”
皖南事变发生后,陈家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和外事组人员广泛联系中外记者、外国驻华使馆人员,揭露事变的真相。
1942年,周恩来在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会客室,右起:胡绳﹑薛子正﹑陈家康﹑周恩来﹑潘梓年﹑戈宝权。
1944年6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的推动下,包括美、英、苏等国在内的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因陈家康精通英语,被调回延安,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及后来的美军观察组的接待工作。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年谱》载:11月16日,周恩来宴请美国新闻处驻渝广播记者福尔曼﹑《劳工报》记者爱泼斯坦﹑《纽约杂志》记者白修德。董必武﹑王若飞﹑王炳南等作陪;11月17日,周恩来和董必武应邀赴福尔曼﹑爱泼斯坦﹑白修德的宴请。王炳南﹑陈家康等同席。
抗战后期,陈家康又以翻译身份和章汉夫跟随董必武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在美国期间,陈家康以熟练的英语,协助董必武广泛接触参会的各国代表和美国各界人士、海外华侨,开展国际统战工作。
1945年4月6日,董必武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时在延安机场与欢送者合影。前排左起周恩来、陈家康、董必武、伍修权、章汉夫、朱德、叶剑英。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联络处负责人,中共南方局上海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发言人。陈家康这时的经常任务是接待记者采访,召开记者招待会﹑学习会﹑座谈会,与各方面民主人士来往,因此日程经常排得满满的。特别是周恩来到上海时就更忙碌。许多中英文文稿的拟制陈家康都要亲自动手。据周公馆纪念馆1994年编制的《中共代表团在沪活动史料》载,陈家康参加的各种活动就有60多次,向记者发表的谈话留有记载的为26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在延安的毛泽东对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上海的斗争非常关注,他在一次亲笔写发的电报中,专门提到陈家康在上海的发言:“家康发言很好。”
周恩来在上海周公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中者为陈家康。
1946年10月,周恩来在周公馆宴请邵力子(左一)等各方代表。右一为陈家康。
在全国各界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强烈呼声下,蒋介石派吴铁城等人邀请中共代表和第三方面人士到南京协商国共和平谈判。1946年10月18日,周恩来和李维汉﹑华岗﹑陈家康等同吴铁城﹑邵力子﹑雷震及第三方面人士胡政之﹑张君劢﹑黄炎培﹑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曾琦﹑左舜生﹑李璜等,在南京吴铁城公馆举行非正式商谈。
前排左起:黄炎培﹑周恩来﹑郭沫若﹑沈钧儒;后排左起:胡政之﹑陈家康﹑陈启夫﹑蒋匀田﹑邵力子﹑罗隆基﹑吴铁城﹑李维汉﹑左舜生。
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17号举行告别性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南京,我们一定要回来的!”这是周恩来记者会最后给中外记者们留下的强烈印象和深刻烙印。
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李维汉﹑邓颖超等十余人飞返延安,临行前陈家康也曾赋感事七律一首,曾刊登于《立报》﹑《东南风》:
满园缇骑残葺草,
一叶春秋定战和。
耿耿归心唯玉帛,
茫茫来日是干戈。
遥闻新贵朱衣好,
猛觉苍生菜色多。
剩得亭林书百卷,
中原利病再摩挲。
这首感事诗,写了特务们对梅园的监视与骚扰,中共想和平而不可得,又将回到战场。而民社﹑青年两党的头目,却做了国民党的新贵,苦了亿万苍生百姓。我将把顾炎武先生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再钻研一遍,看看究竟天下治乱的原因在哪里!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情炽烈,且怨而不怒,深得诗家三昧,是一首感时佳作,也是国共和谈失败再度转向内战的历史纪录。
1947年6月,奉命代表中国解放区青年联合会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大会。会上,他当选为世界青联执行委员,并留在世界青联工作。1948年春,他参加了世界青联派出的代表团,出访芬兰、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广泛向各国青年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代司长,主持亚洲司工作。1952年任亚洲司司长,参加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起草“关于台湾问题声明”等重要文件,参加中印﹑中缅边境谈判。下图为:1952年10月4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下图左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签订《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典礼。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在瑞士举行。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任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为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代表团成员还包括:秘书长王炳南,顾问雷任民﹑师哲﹑乔冠华﹑陈家康﹑柯柏年﹑宦乡﹑黄华﹑龚澎﹑吴冷西﹑王倬如﹑雷英夫。
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前排左起:王炳南﹑王倬如﹑雷任民﹑乔冠华﹑李克农﹑师哲﹑王稼祥﹑宦乡﹑张闻天﹑柯柏年﹑周恩来﹑陈家康,雷英夫﹑龚澎﹑冯铉﹑黄华﹑吴冷西。
日内瓦会议会场。前排左起:李克农﹑周恩来﹑张闻天;后排左起:章文晋﹑陈定民﹑浦寿昌﹑陈家康﹑王炳南。
1954年11月3日,周恩来致信陈云并中共中央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外交部党组改组后,决定外交部党组成员为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章汉夫、伍修权、王炳南、何伟、乔冠华、陈家康,以周恩来为书记,张闻天为副书记(张回国前由章汉夫代理)。
1955年1月至1956年7月,陈家康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亚洲司司长。
1955年4月1日,周恩来主持外交部党组会议,商谈中国出席亚非会议代表团人员名单和关于出席亚非会议的方针问题。13日,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任命中国出席亚非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代表。1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中国出席亚非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代表:陈毅、叶季壮、章汉夫、黄镇,顾问:廖承志、杨奇清、乔冠华、陈家康、黄华、达浦生,秘书长:王倬如。
万隆会议会场。前排右起:浦寿昌﹑周恩来﹑陈毅﹑章汉夫;二排右起:廖承志﹑陈家康。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首届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万隆举行。在会议期间,各方人士请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周总理身后坐者为代表团顾问陈家康。
195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任命陈家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埃及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1956年7月22日上午十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埃及首任特命全权大使陈家康向埃及总统阿卜杜勒·纳赛尔递交国书。
195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第五版
1958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任命书》(第八O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命陈家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伯联合共和国大使,并兼任驻也门公使。
1958年4月19日《人民日报》第六版
1958年4月1日下午,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纳赛尔在他自己的寓所接见中国大使陈家康。陈家康转达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纳赛尔总统表示的敬意,并且表示中国人民支持阿拉伯人民争取统一和独立的愿望。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
1963年12月14 日-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访问亚非欧十四国。周恩来总理访问第一站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3年12月14日-21日)。中国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大使陈家康除到机场迎送外,还出席纳赛尔总统举行的盛大招待会﹑陪同周恩来总理拜会纳赛尔总统﹑参加周恩来总理和纳赛尔总统的会谈﹑陪同周恩来总理观看阿联民间艺术演出和参观阿联军事学院﹑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塞得港和阿斯旺等。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阿联。周总理身后者为陈家康大使。
周恩来总理在塞得港向一九五六年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牺牲的烈士纪念碑献花圈。陈毅副总理身后者为陈家康大使。
1964年10月5日,阿联总统纳赛尔在开罗接见中国驻阿联大使陈家康。陈家康大使递交了周恩来总理致纳赛尔总统的一封信件。
1964年10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
1965年,陈家康奉调回国。
1966年1月至1970年7月,陈家康任外交部副部长。
1970年7月7日,陈家康因病在湖南茶陵外交部干校逝世。
1983年4月7日下午,陈家康同志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王震﹑杨尚昆﹑廖承志﹑姬鹏飞﹑张爱萍﹑黄华﹑康克清﹑胡愈之﹑王昆仑等送了花圈。追悼会由吴学谦同志主持,韩念龙同志致悼词。
陈家康夫人徐克立。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欧十四国,第一站到阿联。按惯例,他的衣服是拿到大使馆去洗,一般由大使的夫人来洗。中国驻阿联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总理带补丁内衣后,流下了难过的眼泪。大使夫人责怪工作人员说:“原来你们就是这样照顾总理的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她向警卫发了火,并自己掏钱买了三套衣服要给周恩来带上。周恩来对她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并感谢她的好意,但最终还是没有要。她哪里知道,不允许工作人员去给他添置新衣服,是总理定的规矩呀!
主要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电子版;
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年谱》;
世界知识出版社《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
人民出版社《亚非人民反帝大团结万岁-我国领导人访问亚非十三国图片集》;
文物出版社《历史的脚印-童小鹏摄影资料选集》;
文物出版社《转变中的近代中国(1840-1949)丛书-郭沫若》画册;
上海书店出版社《豫章史撷》(江西省文史研究馆编);
浙江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