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骑楼 百年辉煌”系列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梧州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骑楼城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梧州骑楼城有着国内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骑楼建筑群,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体现岭南特色文化,是梧州商贸繁荣、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历史见证。
今年正值梧州骑楼城兴建100周年,梧州市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百年骑楼 百年辉煌”系列专版报道,深入挖掘梧州骑楼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红色传奇、人文风情等内容,通过探寻骑楼城的前世今生,触摸梧州历史文化脉络,展现新时代“百年商埠”的璀璨华章。
第五篇章
《老巷忆春秋 维新岁月稠》
阅读提示:
维新里被人们称为“梧州近代历史浓缩的地方”,它不仅是苍梧古城遗址核心区、近代民居建筑的聚集地,还是当年广西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是连接梧州骑楼文化片区的重要纽带。
百年商埠,百年老巷。在这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5米的百年老街内,39座建于清末民初的特色民宅,以及中共广西特委旧址、梧州府衙旧址、天主教堂旧址、广东新会会馆等建筑仍保留至今,成为梧州近现代文化、红色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综合展示区。
藏在市井间,隐于繁华处。趟栊门、青砖门面、镂花雕窗、灰雕窗顶的大宅……维新里以袅袅烟火气渲染出一幅生动惬意的古城生活图景。
在梧州老城区,维新里宛如一条历史纽带,串联起一片片有故事的巷弄。富荣里、贵华坊、无名坊……每一条巷子都像是斑斓画卷中的独特笔触,相互交织、交融,累积起小巷厚重的人文底蕴,构筑起小巷精彩的形象魅力。
维新里是连接梧州骑楼文化片区的重要纽带。记者 李鸿荣 摄
行政中心 商贾云集
作为老城区里的特殊纽带,维新里被南面的南环路、北面的和平路、西面的民主路所包围,连接着其他梧州骑楼文化片区,巷口处立有一个牌坊,牌坊上赫然雕刻“维新里”三个大字。
据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老会长陈金源记述,维新里曾是梧州府衙的所在地,是管辖岑溪、藤县、苍梧、博白、北流、兴业等县的明清州府行政中枢,历经明清两代,直至1913年,历时长达544年。
部分民宅外墙还保留着精美的浮雕。记者 李鸿荣 摄
在现今的维新里19号,仍保留着梧州府衙的痕迹。1978年6月,在民主二路居委会门前,曾挖掘出一只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雕刻的红粉石狮子,高1.7米,长2米,其造型与中山纪念堂前的石狮子相似。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清嘉庆七年(1802年)布告石碑“奉宪禁革平桂倒扒船杂差”。这些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曾是梧州府衙所在地。
从清代开始,维新里的职能逐渐由行政功能开始向商业、居住功能转变。
据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英、美等国的外商于香港置办公司。外商公司在梧州开埠初的业务,由当时梧州四大富商之一、梧州合益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缉堂代理。
吕缉堂在府衙旌旗牌坊附近购地新建了一些新式住宅。接着,广东籍大商人也陆续在这里购地建宅世居,逐渐形成街市。后因吕缉堂等巨商办的合益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梧州商埠大公司,故以合益公司之名,称“合益街”。以后,随着府衙拆迁,梧州官商纷纷在此购地建私邸和商铺,于是成为梧州新的街市。
弃旧图新 启示后人
辛亥革命时,为庆祝梧州在两广率先宣布独立,合益街改称“维新街”,取“弃旧图新”之意,后改“维新里”,直至今日。
100多年前,维新里是梧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民国时期,维新里是梧州富贾商人的居住区,四周临街,交通便利。”梧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雄杰说,街区内巷道纵横,共有55条,除现今保存完好的39座近代民居建筑外,天主教堂、中共广西特委旧址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均坐落在这条街上。这些房屋虽然略显陈旧,但透过斑驳的墙壁和发黄的雕花,依然能看出其往日的辉煌。
位于维新里的中共广西特委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图)
位于维新里东一巷4号的中共广西特委旧址是一间砖木结构的四层楼房,是革命火种从梧州撒向八桂大地的重要历史见证。1982年8月,中共广西特委旧址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经过修葺,中共广西特委旧址作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梧州第一座教堂——天主教堂也坐落在维新里,这既是近代广西中西文化交流率先在梧州兴起的标志,也是百年商埠的历史缩影。2013年3月,天主教堂旧址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眼下,天主教堂旧址修缮工程正在有序开展,修缮完成后将重现往日风貌。
维新里独有的特色建筑,使之成为拍摄爱好者的打卡地。记者 李鸿荣 摄
漫步维新里街区,每一块石板、每一栋建筑仿佛都在诉说着梧州的过去。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维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努力保存并恢复街区原有的形制和结构特点,让这片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老巷烟火 璀璨新生
历经繁华,维新里的一栋栋老屋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展示着旧日的辉煌;向新而生,维新里的市井人家正用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影像,再续古老而又年轻的街巷新篇章。
百年前,维新里东一巷被称为“合隆里”,维新里东五巷称为“富荣里”,这些旧称承载着古巷曾经的盛景。
从维新里经正一巷2号往前走,便来到旧时“贵华坊”。当年,贵华坊位于西城墙内侧,城墙外便是鸳鸯江。当年站在城墙上,便可远眺鸳鸯江奇观。
富荣里等旧称承载着维新里曾经的盛景。记者 李鸿荣 摄
藏在维新里深处的“富荣里”,取“富足繁荣”之意。据传,富荣里巷口的牌坊建于1917年,为目前梧州仅存的水磨石青砖牌坊,其建筑砖块均从香港运进。
维新里现存十多座青砖大宅。记者 李鸿荣 摄
维新里现存十多座对开的三层青砖大宅,其中居巷口右侧的一栋保护得最好,叫“林永华堂”,又称“华庐”。华庐的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思源”,似乎在诉说着当年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无尽思念。据说当年在沙街一带经商的多为粤籍人士。新会籍客商林卓臣、林华标父子,于20世纪初期来到梧州经商,购得此处房产,并将之作为新会籍客商聚会交流的场所。该房子大门口侧边的外墙上嵌有一块木雕,上刻“新会会馆”四个金色隶书体大字。
王谢旧时深巷,人间烟火新生。如今,华庐现在的主人林仲棠正忙活着给木门翻新。“这处老祖屋已经有120多年历史了,曾有六代人在这里居住,现在我们已经扎根梧州。”林仲棠说,这些建筑的正门大多为趟栊门,窗和阳台栏杆使用铁枝、陶瓷或木栅栏,外窗采用雕花玻璃,窗顶装饰灰雕,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近代岭南民居特点。为了能让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林仲棠还将华庐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定期为学生授课,讲述维新里的历史及建筑特色。
2020年,维新里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大力打造维新里历史文化街区,让老巷焕发新光彩。“这让我们更有信心经营下去,恢复昔日小巷人潮涌动、交易频繁的繁荣景象。”万秀区阿碧寄生茶馆馆长张杰铭说。该茶馆正开在维新里,它将见证这条古老街巷的璀璨新生。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维新里的烟火人家与市井百态,浓缩着过往的繁华与当下的平凡,更孕育着美好的新希望。人们相信,这条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巷古街,定将引领后人踏着前人的足迹,敢于图新、敢于谋新、敢于创新,将“弃旧图新”的精神内核融入社会发展的血脉之中,为城市更新改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 源 | 梧州日报
总 编 | 欧启光 覃祚干
副总编 | 麦好明
编 辑 | 吴玟军
投稿请联系:0774 381 3087
邮箱:wxq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