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纠结于对叶嘉莹老师的“先生”称呼

文摘   文化   2021-02-20 18:03  

关注我们,一起感受诗意生活

   2021年2月19日    总第43期



刚刚揭晓的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叶嘉莹和张桂梅这两位受人敬重的老师都入选,可以说给广大教育者和推崇教育、尊重教育者以极大的振奋。让人意外的是,“先生”的称呼却成了一个争议的热点。


女性被尊称为先生的,叶老师不是第一人,之前称呼宋庆龄女士、杨绛女士都礼貌地称其为先生。


先生一词并不含贬义,也不像某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所说的存在性别歧视。如果说有性别歧视,在五四时期,宣扬男女平等、争取女性权利的重要时期,人们为何称爱国人士宋庆龄和谦和饱学的杨绛为先生?这岂不是有悖常理吗?

并非所有人都能当得起先生这个称呼,古代将传授知识的老师称为先生,这包含着对老师的无比尊重。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个教书先生让知识能够传递,让寒门学子拥有了读书的机会,有的甚至读书致仕,走向人生巅峰。一声先生,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民间还将一些人们依赖性强的人能人称先生,比如称郎中为先生,称五行术士为先生,称军中、府中军师为先生。这些人都是让人特别依赖,也是让人特别敬重的。


先生现在是对男性普遍的礼貌性称呼,无论老少似乎都可以。这是常识,在一般语境下,本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但中国的语言是发展的,也是灵活的,特定称谓以示不同的情况自古就有。


叶嘉莹女士从教70余年来都在做一件事——研究、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传承、发展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几十年专心致志地做好这一件事,足以赢得人们的尊重,有充分的理由称其为先生,表示与众不同。


这个称呼,对于诗词界,对于喜欢这位白发苍苍老者的学习者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我想,感动中国节目组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才在颁奖词运用“先生”一词,来褒奖叶嘉莹老师在古典诗词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叶嘉莹老师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很好地保存了古典诗词的吟诵技巧,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关于音韵提供了学习的参考,是非常珍贵的文化传承。不光如此,近年来,她还捐款助学助教。2018年,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2019年5月,作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的叶嘉莹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这些事迹,巾帼不让须眉,完全当得起“先生”二字。


不去揣度那些拿一个“先生”的称呼大作文章的人们,是怎样思考的,有何诉求?至少对叶嘉莹先生及其学术上的见解和贡献不甚了解,对这个称呼是陌生的。对于不了解这个称呼的传统和缘故,初见时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遇见问题及时求教,或深入思考寻求答案才是正确做法,而不是哇哇大叫,甚至搬出性别平等的条款来乱扣帽子。


呼吁性别平等,坚决抵制性别歧视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应该听取和维护的。那么,置疑称叶嘉莹为先生的呼声,为谁维权?为叶先生还是所有的女性朋友?若为叶先生,之前就有求学者如此称呼尊者,如果叶先生介意早就更改了,更不会在这个典礼之后再追究。如果为所有的女性朋友争取权益,也大可不必,这个常识性错误一般不会犯,国家层面的颁奖典礼更不会无缘无故犯低级错误,以后能有此殊荣的女性也是极少的。



这件事本身并非坏事,敢于质疑,敢于发声维权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明我们的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理应支持。但是,理性思考以后仍纠结于先生之称呼对于女性的歧视,则显得浅薄而固执。


如果想了解叶嘉莹女士何以被称为先生,不妨走进她的诗词,听听她的古典诗词吟诵,听她讲讲唐五代的诗歌,至少看看关于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先走近先生,了解先生其人,其文,再来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这个似乎有悖语言习惯的称呼。



感动中国人物大奖颁给了这个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老师,是众望所归,也是让古典诗词爱好者,传播者感到振奋的一件大事。汉语仍在不断发展着,对叶先生的这个特别称呼,不会影响到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却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崇敬者的景仰。




文章
精选

 微型读报堂∣ 序章:人需要有一种精神

 教育随想‖  关于读书

● 最忆那碗肉丝挂面

● 大年初二,陪着爱人回娘家

● 大年初一去拜年

● 新年的阳光

● 年味

● 借几缕风让水感到温暖

 作者简介简之,又名大漠孤烟,大别山人,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郑州诗词学会会员,信阳诗词学会会员,平仄路上偶有新句,字里行间一片赤诚。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月下行吟
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分享的过程,与你同行,随时为你分享教育的点滴感受,或思想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