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奇才陈子昂
涂国之
《文鉴岁月》(节选)
四川省射洪市境内之金华山,虽高不过数百米,上面亦无奇妙景物,却享誉巴蜀乃至海内外,且千年不衰。何故焉?陈子昂也。
陈子昂(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旷世奇才,初唐诗文革新倡拓者、卓越诗人,存诗150多首,多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之作。最具代表性的为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因子昂曾任右拾遗,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陈子昂一生起伏跌宕,异常坎坷。
青少年时期的陈子昂,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沉迷兵武之艺,疏于文史,“年十八未知书”。后击剑伤人,始慨然立志,弃武从文,谢绝旧友,苦钻经史,仅两载便学涉百家。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20岁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绕道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落第后回故里上金华山,继续研读三年,竟至“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永淳元年(682年),23岁学富五车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名落孙山。
第二次落第之后,陈子昂正苦闷无策之际,适见市井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子昂挤人人群, 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 “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器乃贱工之乐,岂宜留 !言毕碎琴于地,且遍发诗文予众人,京兆司功王适得其诗文阅之,惊叹曰:“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之间,帝京斐然瞩目。
次年,24岁的陈子昂进士及第。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今咸阳市乾县之乾陵。陈子昂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奇其才”,授麟台正字,后擢升右拾遗,再后来,他曾因“逆党”罪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也因常以直言敢谏“历抵群公”,得罪权贵,受到孤立。
由于陈子昂对强边固防颇有独到见解和强烈的参与愿望,他在26岁和36岁时先后两次奉钦命从军北征靖边。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36岁的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因武收宜轻率出兵,导致前军陷没。陈子昂进谏他改变轻敌冒进策略。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武氏,将其贬为军曹(相当于副排长或班长级别)。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圣历元年(698年),38岁的陈子昂因父老辞官回乡奉孝,不久父殒。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子昂生前好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 “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塞,数與曳就吏。子昂素赢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面号曰: 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陈子昂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他的最大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并开创了大唐新一代诗风、文风。在其著名的《修竹篇序》里,陈子昂异常明确地提出了诗歌革新主张,尖锐地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他主张写诗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提出了诗风改革的目标,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在猛烈抨击齐梁至唐初“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陈腐诗风的同时,陈子昂身先士卒,创作了大批标举“比兴”“风骨”旗帜的作品。其《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它们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诗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诗,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也各不相同,是诗人在不断的社会生活实践和诗歌创作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记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它们继承了三国时期阮籍咏怀诗的风格,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 以及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愤懑忧伤。
陈子昂的其他诗作,也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气息。尽管在此之前已有刘勰、钟嵘、王勃等人主张摒弃“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但诗歌内容的真正彻底革新,则是由陈子昂实现的。
在散文革新上,陈子昂也功不可没。他的文集中虽然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者。
在初唐到盛唐诗风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唐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称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韩愈感叹:“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称:“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自唐始的历朝历代,都有知晓中国诗歌史的文士,他们对陈子昂革新大唐诗风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自唐以来1000多年的诗歌创作史中,陈子昂的理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张九龄、李白、杜甫以及宋代的苏东坡等人的创作,都继承了陈子昂的理论。
陈子昂诗作的艺术水准,也是大师级的。连其同代大家白居易都惊呼:“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其他不讲,仅一首《登幽州台歌》,就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陈子昂在诗中慷慨怀古,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风格深沉悲壮,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和时不我待的焦灼之情,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要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都有许多人像陈子昂那样命运坎坷、怀才不遇,都有满腔悲愤、绝望情绪,并且都在用笔墨表达,然而有几个人达到《登幽州台歌》那样的效果了呢?一个没有!
近年来微信圈里不断有人以各种名义评选中华史上最高水准诗词,只要入围数额限制在十几二十首,就没有不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今天,中国人里很少有人不知道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的。这足见陈子昂那首绝唱,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本人籍贯四川省射洪市,和陈子昂是同乡,比较了解家乡人民对他的情愫。千百年来,射洪人民始终对这位土生土长的大才子充满喜爱、崇敬和悲怜之情。崇敬他的人品和才智,悲怜他的不幸遭遇。令人感到慰藉的是,陈子昂殒没至今的当地官员,大多同老百姓一样,对其抱以崇敬和怜惜之情。
建在射洪市以北23公里处金华山上的陈子昂读书台,是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读书台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哀废。宋嘉祐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明成化年间,县令郭镗立感遇亭。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年至十一年(1808-1831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 芟除荆莽,环感遇亭新建大小房舍十几间,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纪念建筑群。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文革”期间部分旧建筑被毁,“文革” 后修复。2006年5月25日,陈子昂读书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陈子昂的陵墓,在离读书台不远的龙宝山东麓。龙宝山唐时名独龙山,也叫陈子墓山,陈子昂墓面对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层峦叠翠,平川广陆,流水映带。唐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之立旌德之碑于墓前,后因字迹磨灭,宋开宝年间郭延谓堂建此碑。明成化时。郭镗等先后立诗碑于墓前。清嘉庆时,墓侧有祠,为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李瑞所建。祠旁有古柏58棵,犹蔚然翠,“文革”中,墓被毁,1999年恢复,并维修陵园。现今之坟墓,为后来砌石恢复的土冢原貌。
陈子昂读书台和陈子昂陵墓,常年参观、凭吊和祭拜者络绎不绝,据管理人员估计每年有上万人次之众。
本人在阅读陈子昂作品,生平资料及参观其读书台和陵墓过程中,油然生发几点感受,觉得弃之可惜,现录于斯。感受之一,武则天是一位眼光远大、胸襟宽阔的伟大女性。武则天丈夫唐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准备运回陕西早已备好的乾陵安葬,不知天高地厚的陈子昂竟然上折子阻拦,理由是那样做不利于稳定中原人心和沿途花费巨大,武后从陈子昂的独到见解和旁征博引中看出他是个人才(“奇其才”),对其多管闲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反而给他封了官,不久又擢升,这是很多帝王难以做到的。武则天力排众议,两次委派陈子昂随北征大军建立功业。除子弟孤高自做“历抵群公”,“群公”定然会不断到武则天那里“诋”他。尽管如此,武则天仍然没降罪于他,而且当陈子昂递奏折请求辞官回乡给老父奉孝时,武则天还优待其带俸辞朝。1000多年前的武则天能做到这些,她该有多么了不起的眼光、多么宽阔的胸襟?!由此可见,武则天成为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绝非偶然。她的才智和气度,可以同中华文明史上任何一位明君比肩!
感受之二,人生路漫漫,输了一程又何妨。陈子昂“年十八未知书”,是典型的“输在起跑线”的人。然而他省悟之后苦读6年便博古通今.24岁就进士及第。这说明“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不是那块料”,“冲刺”再早再多也白搭。20世纪80年代我曾写了篇《从陈子昂“年十八未知书”说起》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用以宽慰高考未中的学生及其家长,反响甚佳,希望当今求学的、求官的、求财的,都能从陈子昂身上得到有益启示。
感受之三,有什么条件干什么事。任何有使命感的人都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名青史,然而干成任何事情都需要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陈子昂“善属文”,对从政和指挥打仗并不一定很在行,在“人和”方面更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他硬要去涉足政坛和军事领域事务,结果定然是费力不讨好,弄得矛盾重重乃至得罪权贵丢了性命。当然,古代的文化人如果光靠写诗作文也许就无法纳入国家编制领取俸禄糊口养家,故而韩愈、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文士都前赴后继“向虎山行”。可见,若非迫不得已,还是“没有金刚钻”别去揽其他“瓷器活儿”为妙,陈子昂等人的教训确实值得记取。
感受之四,制作任何产品必须靠质量取胜,生产长期应用的文学作品更应如此。纵观中国文学史,很多比陈子昂活的时间长、作品多、生存年代近的诗人,在业界和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却远不及他,原因就在作品质量上。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共二十几个字,其影响力却胜过很多诗人的上百首、上千首乃至上万首(乾隆皇帝存诗4万多首无一传世佳作)。
感受之五,我国学生的诗文赏析和创作教学应当切实走出课堂,增强现场感和效应。本人当年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地点,离陈子昂读书台和陈子昂墓最多不过百里,却从未听到老师讲过陈子昂的诗作和故事,更未被引领去参观过陈子昂读书台和陈子昂墓,面是空对空学习韩愈、柳宗元、辛弃疾等名人的诗文,掌握了多少并不知道。据说这种只重书本不重实际的现象,至今在全国各地仍普遍存在,实在应该做些改变了。
写作此文几天里,我一直处于思潮涌动、浮想联翩之中,且成小诗三首,并录于斯:
其一
作者简介
作家涂国之,四川省射洪市人,射洪中学67高校友,1968年入伍,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解放军专业技术4级、大校军衔,资深媒体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 散文学会会员。历任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兼站长、北京军区新闻处长等职,出版《情满北疆》、《文鉴岁月》、《成才之友》等多部专著。从小喜爱诗歌,近两年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旅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等报刊发表诗作数十首,在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头条、中国诗歌、军网等各大网站发表诗歌上百首。他的散文随笔集《文鉴岁月》的出版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当代著名作家、《人民日报》编审石英欣然为之作序。认为涂国之的这部作品传统文化气韵颇深,又有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