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沟沿是芜湖古城内历史最为久远的街巷之一,北宋初年(960年),官方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边开挖一条沟渠,从而得名“官沟沿”。
官沟沿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南从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长203米,宽4米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为条石路面,后改为水泥路面。
芜湖是“首俯长河,尾踞高麓,大江顺流于傍”。其东北角地势较高,雨水经夫子庙西侧,自东内街起,越儒林街,在金马门处注入大成殿前的泮池,泮池溢出之水最后流入青弋江,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水系。为方便百姓生活,官方开凿了一条沟渠,然后在沟渠两侧砌上青砖护堤,宽深均为1.2米,长360米,与道路相交之处加盖青石板,百姓称之“官沟沿”。早在清康熙版《芜湖县志》上就有“官沟沿”的记载,以后历代县志均有记载。
在官沟沿的东边,原本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粮仓“常平仓”。其作用是丰收之年从民间征粮入仓,若遇灾年时则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当时在芜湖县城周边除了常平仓外,还建有数座这样的粮仓,如水际仓、备用仓、预备仓、马田贮稻仓、衽仓、丰备仓等。据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记载:“常平仓即南察院旧基,乾隆二年详建仓廒二十五间,咸丰间毁。”
此后官沟沿一带逐渐成为居民聚集之地,建国后改明沟为暗渠,泮池逐渐为淤泥堵塞,建国后被填平,后成了市十二中的操场。官沟沿也失去原本的功能,渐渐演变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
官沟沿小巷居民居住的多为低矮明清建筑,饱涵历史蕴意和人文情怀。官沟沿从一条不起眼的沟渠演变成一条熙熙攘攘的街巷,历经沧桑,虽然现在老城渐行渐远,伫立喧闹的街市,物是人非,但官沟沿不经意间也成为芜湖古城嗣变的一道印记,永记人心。
【 本 期 话 题 】
主播 | 伊凡
来源 | 芜湖档案、镜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