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创新案例】海上“体检师”!劈波斩浪守护蓝色国土

民生   2024-11-01 15:56   广东  


编者按: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


为创新推进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开展“苦干实干、争先创优”活动。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社会各有关单位和广大企业,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广东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拓展路径。


《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宣传,集中报道各地各单位的好个案好做法,宣传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好经验好模式,不断塑造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敬请读者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20-85516996、85517020;投稿邮箱:hjzzs@163.com。










海上“体检师”

劈波斩浪守护蓝色国土


为及时掌握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高质量完成海洋生态年度监测任务,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要求,今年10月,深圳市联合惠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海水水质监测工作。


20多个海上日夜,监测团队枕着海浪入眠,又在海风和引擎的催促声中苏醒;他们尝遍了每一缕吹拂到唇边海水的苦涩,也曾沉醉于每一束夕阳照耀在身上的余晖……



甲板上“立地生根”“察风辨向”


清晨,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旭在大澳湾登上了监测船。“这是我们这10来天第一次上岸,感觉身边的建筑都还处在摇晃的状态,你们来得不是‘时候’,最近海上的风浪大着呢。”徐旭笑着说道。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有着近8年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经验。


船一驶出大澳湾港口,徐旭就打开卫星电话里的海域监测点位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多个海洋环境监测点。“此次航程有35个国控点位、107个省控点位需要进行采样检测,接下来预计还有10来天才能完成任务。”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远处的海岸托起初升的太阳,航船到达了第一个监测点位。工作人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投下10多斤重的采样器,不一会儿,采样器被缓慢拉上来,取回的水样被逐一分装到专门使用的塑料瓶和玻璃瓶上。其他工作人员则拿出专业检测仪器对pH值、溶解氧等一些水质参数进行现场测定。另外,还有专职的“摄影师”记录采样过程等相关信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分工明确。大约过了三四十分钟,第一个点位的采样监测任务完成。每个人脸上黝黑的皮肤是在海上监测工作中留下的“烙印”。


在大海上采集样品并进行现场监测是监测工作中最普通的一个环节。“船靠岸后,像营养盐项目等其他指标,我们还要带回实验室检测。”工作人员边检测刚采集的水体边说,“这都是我们评价和研判海洋水质的重要依据,是比较宝贵的一手资料。”


出海三分险。监测人员想在上下颠簸、左右摇摆的甲板上稳住身形,开展作业,实属不易。尤其是在拉起采样器的过程,船身的晃动会导致工作人员身体、采样设备出现摇晃,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让前面的工作前功尽弃。“这对监测人员的规范作业、操作技巧以及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练就在甲板上‘立地生根’的功夫,还需要具备‘察风辨向’的本领。”徐旭表示。


船体摇晃导致采样器发生倾斜,多人配合安全完成取样



船舱里披上“白大褂”检测分析


“第二个监测点位的水色是9。”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海洋监测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化学指标。基础指标包括风速、风向、水深、水温、水色、透明度等;化学指标分为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总氮、总磷等。


采样后,溶解氧、COD、pH、温度、深度、水色、透明度等监测项目,按照质控要求,在船上完成现场测试、分析和记录。


海上作业时间紧,任务重。对其他测项水样,需要添加固定剂、过滤、萃取等样品预处理,冷冻或者冷藏保存,则在船舱临时搭建的实验室内紧锣密鼓地完成。例如COD水样采集后,监测人员定量转入三角烧瓶,依次加入氢氧化钠和高锰酸钾溶液,并置于电热板上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定量加入硫酸溶液和碘化钾,置于暗处静置一段时间,最后完成滴定分析和记录。


“石油类样品经现场萃取后冷藏保存。”在另一个船舱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拿到样品后,立即身着“白大褂”开始对石油类监测项目进行现场操作。


“海水样品加入硫酸溶液酸化,然后将其全量转入分液漏斗中,准确加入脱芳石油醚,振荡并静置分层,将水相放入原水样瓶中,石油醚萃取液收集到带刻度的比色管中。用同法再萃取一次,合并两次石油醚萃取液,用脱芳石油醚定容至标线并记录体积,同时测量样品体积,减去硫酸溶液用量得到水样实际体积。”工作人员介绍说,水样采集后需要在短时间内萃取完成,石油醚萃取液密封避光贮存在冰箱中,能延长样品有效期。


“分析人员能否顺利进行分析,关键取决于甲板上监测人员的作业状况。短短十多分钟内完成复杂的作业程序,需要各方默契配合。”工作人员感慨道。


船舱里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缺一不可


船舱里的主旋律就是“隆隆隆”,轮机日夜不休地制造轰鸣,船舱里的物品都在震动。每一站完成采样作业,当船舶需要调头转向时,船身的不规则摇晃都会变得更为剧烈,加上秋冬季节海上风浪大,经验丰富的船家有时也承受不住眩晕而呕吐。


“有几次我们感觉气象条件还不错,就开始出到远海了。但是没想到,一进入远海,海上突然起风,船身摇晃不停,站都站不稳,海浪直接拍打在作业台上,根本无法作业。徐旭表示。


在恶劣的天气影响下,监测团队依然严谨规范保质保量。团队严格依照国控海水监测的采样和分析要求,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出航前,安全培训、周密计划、明确分工;采样时,精准定位、规范操作、全程记录;采完后,清点登记、质控发放、流转交接。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高效运转。


风起扬帆时,能者立潮头。采访中,监测人员普遍有一个共识:要想向大海“要样品”,既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徐旭说:“像这次航程,20多天所有时间都待在船上,大家都在努力克服晕船、噪声、高温紫外线带来的不良反应,一丝不苟地进行工作。正是这份坚持,激励着我们一线监测人员乘风破浪、攻坚克难。”


除了晕船,体力也是一方面。以采样器为例,从水深20米处取样品,重达四五十斤,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尤其在多联采水器起吊的过程中,船身的晃动和海浪的冲击会导致采样设备倾斜,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造成物损人伤。


此外,高强度的甲板作业是对意志力的巨大挑战,也对船舶设备的正常运行构成了较大威胁。每次出航前,除了配齐救生服等基本安全配备外,监测团队成员还要准备好冰袖、遮阳帽等个人装备。


忍受着高温晒伤、狂风恶浪,广东生态环境系统监测人员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弘扬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精神,展示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形象,为守护广东的碧海蓝天作出了应有贡献。


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冯瑞杰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点击 在看 ,一起助力生态环保



广东生态环境
环境工作交流新平台,环境政务服务新窗口,环境文化传播新渠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