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家、创业者眼中,
昆明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昆明城区。图源昆明西山发布
五华科技大厦。图源昆明五华发布
一颗种子要在一片土地上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除了根植于一片肥沃的土壤加上自身的奋斗,
更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
盘龙区。图源微观盘龙
2023年,昆明在全省率先开展营商环境5.0版改革,营商环境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连续2年入选央视财经“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信用监测指数迈入全国第一梯队;“高效办成一件事”“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制”等试点工作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年,投资沃土、温馨春城播种下58万颗梦想的种子。
官渡区。资料图
昆明市统计局发布的昆明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8.59万户,同比增加31.16万户,增长113.6%,其中企业新登记19.6万户,增长115.1%;个体工商户38.96万户,增长113%。市场主体总量达168.2万户,增长40%。
列车飞驰在中老铁路上。图源云南发布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中老铁路带来无限商机,打通连接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的经济通道,使中国内陆地区面向东盟的物流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昆明也走向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2023年,昆明市招商引资总量、新签约大项目、新落地大项目居全省第一,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协议金额近700亿元。更多怀揣梦想以及货物、技术、资金的人,来到“黄金大通道”逐梦。
今天,我们将时光的镜头聚焦那些
一直在春城逐梦的人,
看他们如何与科技赛跑、与世界同台,
在梦开始的地方茁壮成长、华丽转身↓↓↓
在昆明官渡区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簇簇绿色的小苗生机盎然。这些小苗被种到田间地头后,将成长为珍稀的名贵中药材⋯⋯
从刚成立时单一开展育种,到如今贯穿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岳健创办的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省内技术配套较为完备、后续开发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综合领先的植物组培和工厂化育苗企业。他本人的“山里红”事业越做越红火,这一切的初衷,仅仅是因为“想要争口气”。
岳健。供图
在创业之前,岳健是云南世博阳光有限公司的生产部经理,每天与花卉打交道。工作多年后,岳健了解到,在我国,许多种类的盆花苗育种萌芽率为80%,低于外国种苗,因此需要向国外企业购买。这让他意识到种苗培育的重要性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所学专业和育种有关,2009年,他决定创办一家主要从事种苗育种的企业,把种子“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产业发展“争一口气”。
铁皮石斛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只能通过细胞组培方式才能育种成功,技术含量高于常见的种子播种、扦插。看好云南的资源优势,岳健首先把目光投向铁皮石斛。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实验室里的组培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要,岳健开始计划建设种植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迭代产品,提升产品产量、多糖含量、抗病虫害性等。经过1年考察,他带领技术人员几乎跑遍云南所有州市,根据不同品种对光、温、水、汽、肥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植物道地性,2012年,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产业链又向前延伸了一步。随着技术逐步成熟,企业组培种类从石斛增加至滇黄精、冰球子、白及。
2013年,岳健把创业注意力放在创新上,由原来的生产型企业转为研发型企业。他介绍,自主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销售创新。一方面组建或培养高层次生物农业人才,另一方面将销售转为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相结合,充分运用各种市场渠道。在他的指导下,公司特别成立研发部,针对滇产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他积极引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通过对石斛、金线莲、白及等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组培苗的生产及种植推广,企业运营走上正轨。
在实验基地里,经常可以看到岳健在忙活,进行铁皮石斛、白及、滇黄精、贝母等云南特色中药材的根茎组培。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种苗到了农户那里,他现场指导种植;新品种要研发,他到野外观察、收集、采种;种苗科研结束后,他到田间地头进行种植和现场技术指导。如此反复循环,岳健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地上,把云南优势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竞争力。
岳健查看种苗情况。供图
在岳健的努力下,如今的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有组培苗生产、研发车间近7000平方米,拥有自建、共建示范种植基地3000余亩。建有备料室、接种室、组培室、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和场地,掌握无菌接种、无性系种苗开发等技术。先后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等。未来,岳健将继续带领公司完善布局全产业链,朝着“做中国绿色中药材的集成服务商”努力,向更多企业提供服务、分享经验,促进产业更好发展。
在大理市永平县厂街乡鹿凹梁子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加工型白芸豆原种繁育及试验示范基地”,白芸豆种植户正在学习示范基地的规格化种植、起垄覆膜、病虫害综合管理等知识。每年,这样的培训在各个白芸豆种植示范区有好几场。
从以做菜为主,到原豆出口;从以提取物为主,到品牌化产业链,云南白芸豆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赛道。深耕白芸豆产业10余年的钟毓,是云南白芸豆产业不能不提的人。
钟毓大学时攻读生物技术专业,在读研时他又选择生物技术商业运作开发专业,开始接触白芸豆高科技精深加工及商业应用开发。他参与研究当时最前沿的控制血糖及减肥理念和技术——白芸豆淀粉酶抑制蛋白已经实现产业化。当时,云南的白芸豆加工多以芸豆罐头、馅料等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钟毓。供图
钟毓研究的课题,正是对白芸豆进行提取和综合利用,挖掘其大健康价值。由于看好该产品的发展前景,钟毓便打算专攻这个项目。2008年,他在昆明的云南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真正进入云南白芸豆产业。
云南白芸豆大多种植于滇西北、滇中和滇东北的冷凉高寒山区,云南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唯一具有商品规模的主产区。作为商品率较高的传统出口创汇产业,白芸豆也是我省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云南白芸豆的品质非常好,选用云南高原种植的新品种白芸豆为原料提取的白芸豆提取物,具有稳定、质细、强适应性、活性高等特性。”钟毓介绍,公司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省食品行业协会合作,整合全省芸豆产业领域的优势科研机构及企业,筛选出高活性白芸豆淀粉酶抑制剂(a-AI)、高活性植物凝集素、高蛋白、生产适配性好的白芸豆种质,提升原料品质。此举也给白芸豆种植户带来更多收入。
过去,农户种植白芸豆直接售卖,利润很低。通过提取,加工附加值攀升十几倍,而综合利用之后的各种生物技术产品的综合附加值高达百倍。家住永平县炉塘村的白芸豆种植户赵建峰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白芸豆,以前广种薄收,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有专家教种植,有商家提前下订单,5年来价格翻了一番。
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线。供图
10余年来,钟毓专注于白芸豆淀粉酶抑制剂(a-AI)等成分的科研和产业化,建立白芸豆行业的首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同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共建“功能食品联合实验室”。研发40多项国际领先的国产核心和关键技术,完成中国首套芸豆a-AI产品的理化、安全和功能研究权威报告,制定“中国白芸豆提取物进出口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正在被国内外数千家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及健康食品企业应用,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推动云南白芸豆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天保桦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以其白芸豆提取物为原料的产品已占据国内约60%的市场份额,客户达2000多家。断定白芸豆提取物是下一个风口的钟毓,要用科技带领云南白芸豆产业再上新台阶。
在云南晋宁产业园区二街基地,云南大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马不停蹄地赶订单。与此同时,在磨憨,新的项目正在谋划⋯⋯
“23岁退伍后,我被分配到老家温岭的政府部门工作,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大多选择创业或外出工作,我坐不住了,想出来闯闯。再加上家里许多挚友都在昆明,没犹豫,就跑来昆明了。”郭廷峰笑着回忆,2005年刚到昆明时,他住在人民东路王大桥附近,车水马龙还有热闹的市集,对昆明的印象是“蛮繁华的”,想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大展拳脚。由于有铸件铸造加工的工作经验,郭廷峰来到昆明金马寺的铸造厂工作,工厂生产的配件主要供应昆明机床厂、云南机床厂等本地企业,技术成熟、出货稳定,那段时间,他逐渐积累铸件及机床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为日后创业奠定基础。
郭廷峰(右)。冉光雯 摄
郭廷峰介绍,2009年,机床行业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国内机床需求巨大,再加上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机床行业意气风发。瞅准时机,他拿出积蓄开启创业1.0阶段。2011年、2012年,他先后在晋宁产业园区青山基地、盘龙区龙头街租厂房生产机床,产量从最初的20台/月增长至100台/月。郭廷峰说:“我没有走省内销售的路子,直接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拓省外市场。”2011年他走出工厂走向市场,成为一名机床销售员,到处跑、到处转,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并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
“我对产品有信心,因为我们的产品来自云南、来自昆明。”郭廷峰说,从铸造件的铁矿等原材料看,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 的美誉,具备原材料及政策优势;从环境要求看,昆明年温差小、干湿分明,非常适宜做铸造和高精度机床加工,结构相较沿海机床产业发达地区更加坚固,能够提高机床精度,加上云机、昆机的行业影响力,来自昆明的机床产品在沿海地区有口皆碑。
随着订单量大幅增长,2013年,郭廷峰迎来创业2.0阶段。在考察安宁、嵩明、禄劝等地后,他决定到晋宁产业园区二街基地发展,成立云南大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2015年企业升规纳统,2018年企业享受土地优惠政策拿地建设标准厂房,2020年新厂建成投用。在一边稳定立式加工中心光机等产品生产的同时,他发现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
2018年,企业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4000台数控机床光机整机建设项目,占地40亩,建设标准化厂房23000余平方米,2020年5月投用。2020年企业销售收入超1亿元,2021年接近2亿元。至今年9月,企业拥有铣床等主要生产设备40台,2吨—32吨起重机等辅助设备40余台,员工百余人。除3款主力机型外,还生产高速雕铣机光机、高速钻铣光机、数控车床(平床、斜身床)光机、镗铣中心光机及整机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站稳脚跟。
云南大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冉光雯 摄
今年,企业抢抓昆明市“飞地经济”发展机遇,在磨憨—磨丁合作区注册登记相关公司,开展普通机械设备及配件等产业的销售贸易。郭廷峰说:“目前正在谋划二期项目,计划打造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形成一条铸件、加工、装配、出品的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全产业链。”
明年将是郭廷峰来昆创业生活的第20年。在昆明,他遇到同乡的妻子,有了幸福的家庭;遇到许多“贵人”,成就一番事业;他还有无限憧憬,将继续与这座城市实现共赢发展的“双向奔赴”。
在阳宗海风景区云南七甸产业园区,云南广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宽敞明亮。一个个“身穿”玫瑰花瓣装饰粉红色奶盖“外套”的沙琪玛新鲜出炉⋯⋯
提到云南广益食品有限公司,很多在云南各地从事过食品经销的人都有深刻印象:他们家生产的饼干、沙琪玛几乎不营销,要拿货几乎都要等。
云南广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吴洁 摄
进入食品行业,对黄家兄弟来说既是意外又是注定。
黄家兄弟是广东揭阳普宁人。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就从广东老家到昆明做小生意。“有亲戚在昆明的大厂,听说效益还不错,当时想着能找个好工作。”黄家兄弟阴差阳错,在昆明青年路摆起路边摊,卖服装。“那时的青年路是昆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黄树诚回忆,当时一天能卖两三千元,还有从瑞丽来的客户从他们这里批发货物再卖到老挝。
一次意外的机遇,黄家兄弟接触到饼干厂。1993年,靠着卖服装赚的积蓄,黄家兄弟凑了100万元,合伙在官渡区六甲租了一个厂。“那是个废弃纸箱厂,草都长得有半个人高。”修整场地、购买设备,很快,他们在昆明办的第一个厂——官渡区广东天元食品厂投产。
那是一个春节,厂里生产出来的第一批约3000箱,价值15万元的饼干全部堆在仓库里。工人都回家过年了,黄家兄弟留在昆明想办法。幸运的是,一个经销商把他们的产品拿到当时的金碧商场、官渡商场试卖成功,广东天元食品厂生产的“小特脆”有多少卖多少。
黄家兄弟的创业之路至此算走上正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点心市场格局也发生巨变,受蛋糕等新产品的冲击,饼干市场急速萎缩。此时的黄家兄弟没有想到转行,而是“上新设备,出新产品”。
雪上加霜的是,创业半道遇挑战,还碰到一个创业新手。投资88万元买来的设备“做不了一个饼干”。凭着对机械设备的爱好,黄家兄弟一边学一边修,经过一年时间,机器不仅修好了,使用后产品品质和产能都上去了。新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靠着天然的区位优势,还卖到缅甸。“一年的销售额为6000万元—8000万元。”黄树诚说,改革开放给他们这样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带来机遇,他们在昆明实现了创业梦。
2023年,黄家兄弟在云南七甸产业园区投资建了新厂。除了饼干、沙琪玛等优势产品生产线,还建了现代化的土豆片生产线。工人将土豆放到生产线上后,出来就是成品土豆片。他们相信,好的食品一定离不开好的原料,昆明乃至整个云南有世界一流的食品原料,一个好的企业要做的就是把好的原料变成好的产品。
云南七甸产业园区。王俊星 摄
记者|吴洁 张怡 郭曼 冉光雯
责编|冉光雯
一审|吴洁
二审|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