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诗翁”臧克家的故居位于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树,墙上的诗歌、屋内的展板、玻璃柜里的文集,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臧克家的过往生平。在这里,讲解员王少红用自己的声音和热情,把故居内隐藏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到访者,他以故居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展示潍坊底蕴。
王少红
为更好地讲解
他把12卷文集通读7遍
今年12月6日上午,记者到访臧克家故居,天气甚好,阳光毫不吝啬地温暖着臧克家故居,置身其中,让人心情十分愉悦。与王少红碰面后,他提议先绕着故居转一转。故居门口上方挂着“臧克家故居”的匾额。王少红介绍说:“这几个字是季羡林先生题写的,功力独特,细看别有韵味。”他还讲述了臧克家与季羡林如何成为朋友,以及匾额题写背后的故事。
臧克家故居
越过故居朝北的大门,是一条不长但宽阔的甬道,灰色的砖墙,古朴而典雅。往右拐去,可见一排分为两大间的建筑,外间有玻璃柜,里面摆放着大量书籍,有臧克家的作品,也有研究臧克家生平与作品的论文集。里间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板凳,是王少红给研学团队讲红色故事的地方。
隔着一条窄道,是一个大院,里面有多个房间,门口都悬挂了书写着臧克家等名家名言诗句的竖幅。其中一间房内,摆放着臧克家曾用过的老家具,其中有套着小桌的大桌和与之配套的椅子。老家具如何从北京运到这里,“桌下桌”又是如何展现“忠勇清正、卫国爱民、德信孝节、礼义业功”的臧氏精神……王少红讲起这些游刃有余,且心中满是对臧老的敬佩。他的讲解并非照背生硬的解说词,而是倾注了感情,仿佛在回忆一位挚友的往昔。
“为全面地了解臧克家,向参观者讲好他的故事,任职讲解员后,我把臧老的文集12卷,通读了7遍。”王少红说。
王少红向参观者介绍臧克家的故事
5年高强度讲解导致完全变声
热爱与责任让他坚持下来
2019年,龙都街道文化站副站长王少红有了新身份——臧克家故居讲解员,由此开启公益讲解之路。
无论是日常讲解,还是参与研学团队的互动,王少红总是保持昂扬的状态。于参观者而言,他的讲解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剧。通过他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臧克家的形象跃然眼前。那些关于家国情怀、文学梦想的诗篇,在他的口中变得鲜活起来,参观者被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沉浸式感受臧克家笔下的悲欢离合,体会那份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有关臧克家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思想,是精神,是动力,是让民族向上的一种力量。”这样的信念,一直鞭策着王少红用心用情讲解故居主人的过往成就。
有一次,几位外国友人专程从青岛赶来,只为聆听王少红的讲解。王少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借助手势、图片和翻译软件,克服语言障碍,完成了讲解。几位外国友人听后深受感动,向王少红表示,通过讲解,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潍坊的印象,还感受到了臧克家的文人精神。
故居外,广场中央立着一座臧克家的雕像。雕像下,也是王少红重要的讲解之处。在这里,他曾接待过1300余人的参观团队。5年的高强度讲解工作,使王少红完全变声,他的口袋中常备着治嗓子的药。今年1月1日至11月23日,王少红已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39.6万人讲解了600余场。
臧克家雕像
有人问过王少红,为什么嗓子都讲坏了还能活力满满地对待讲解工作?“因为热爱与责任。我向无数人讲过臧氏精神,我自己也是臧氏精神的受益人,它时刻激励我、监督我,为我的生活提供方向。”王少红如是答道。
除担任讲解员外,王少红还是一名编剧,同时也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道》《星火》《涓河祭》,电影《温暖》《永远跟党走》《故乡》等。目前,由他编剧创作的吕剧电影《潍水长流》已进入筹拍阶段。该电影以潍坊的潍河为创作灵感,讲述了大学生柳亦凡毕业后回到家乡潍河村,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将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远近闻名“小康村”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马宇琪/文图,原载《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