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张俐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的报道
你能想象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有多便宜吗?
在过去,智能驾驶系统常常是豪华车的专属配置,价格高昂的传感器和计算平台让这一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普及。而现在,智能驾驶技术的成本显著降低,许多中低端车型也开始配备这一技术,价格甚至不到一部智能手机的钱。
例如,百度在2024年发布了不含激光雷达的纯视觉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产品ANP3 Pro,其成本已经降至万元以内;与此同时,大疆车载发布了自家“成行平台”的几款新产品,其中一款仅使用摄像头的纯视觉版本,支持高速和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等高阶功能,且不依赖高精度地图,而成本甚至已低至7000元以内;更有甚者,四维图新方面最近表示,基于自研的“AC8025芯片+地平线征程3”的舱行泊一体方案,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内……
还记得Model S刚上市的时候吗?那个时候,市场上几乎只有特斯拉能够称为“智驾”,而在Model 3和Model Y国产化之前,特斯拉的售价甚至动辄要突破百万……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项曾经高不可攀的技术,正在逐渐走进中低端市场,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配置。
这种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变革。
成本驱动:
智驾从“奢侈品”到普及化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早期,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往往集中在豪华品牌和高端车型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品牌,凭借其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和高科技配置,曾将智能驾驶系统与豪华、创新挂钩。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开始大幅下降,原本的高端配置逐步进入中低端车型,普及化趋势日益明显。
技术进步是智能驾驶系统价格下降的首要因素。从最初的激光雷达和高精度传感器等高成本硬件,到如今的集成化方案,技术的不断迭代使得系统的成本不断降低。传统的激光雷达曾是智能驾驶的“硬伤”,不仅价格高昂,体积庞大,而且技术复杂,需要高精度的硬件和昂贵的传感器来配合。如今,随着基于视觉的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熟,许多企业开始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更具成本效益的硬件替代原先的激光雷达,降低了传感器的采购成本,同时也提升了生产的灵活性。
例如,华为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将硬件传感器和软件算法集成到模块化的硬件平台,形成一个标准化、模块化的系统,大幅降低了智能驾驶的总体成本。从华为乾崑智驾已经越来越多搭载于长安、传祺等传统车企车型,甚至未来还将延展至奥迪旗下的燃油车型,不难看出,这一方式的技术优化,不仅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让智能驾驶从高端市场逐渐下探,进入了中低端车型。
成本方面来看,7V+32TOPS配置从今年开始将慢慢成为8万~15万元级别车型的标配,8万元车型即可具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而四维图新方面也表示,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10万元级别的车辆提供智驾标配,当时计算是需要3000元左右,但现在,即便是5万元的车都能标配他们的智驾方案。
智能驾驶技术成本的下降,也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息息相关。
近年来,车市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车企们在不断降低传统配置价格的同时,也开始在智能化、数字化配置上不断发力。在这种竞争背景下,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车企们纷纷加大对智能驾驶的投入,将这项技术下探到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可接受的价位。仅以吉利的车型为例,过去需要配备数万元的智能驾驶配置,如今在新一代车型上,这些系统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消费者不仅能够享受高科技驾驶体验,还能以更具性价比的价格购买。
过去,具备城市NOA的车型售价大多在30万元以上,但随着纯视觉方案的成本降低,具备城市NOA功能的车型价格已开始下探。2024年,广汽埃安AION RT的起售价仅为15.98万元,搭载激光雷达高阶智驾;小鹏MONA系列的价格更是低至15.59万元;而宝骏云海车型更推出了价格为13.38万元的城市NOA车型。
“廉价不低质”: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不代表降低品质
许多人可能会担心,智能驾驶技术降价是否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链成熟,降价并不意味着低质。相反,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促使了技术标准化与模块化的提升,反而有助于提升产品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事实上,近两年来,高阶智驾的“高阶”定义已经出现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水涨船高。此前,只要车辆具备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就算高阶智驾。而现在,车辆具备城市NOA功能才称得上是“高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品牌只在高配或顶配车型上标配城市NOA,且售价比非城市NOA功能版本要高。但无论如何,拥有智驾,乃至高阶智驾的车型,总的趋势依然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不仅是硬件成本下降的结果,更是车企在整合产业链、提升生产效率上的共同努力。通过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车企不仅能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还能保证系统的高质量表现。例如,车载传感器的成本大幅下降后,车企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更多的功能和技术创新上,如更精准的驾驶辅助算法、更加灵敏的安全预警系统等,从而在保证系统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体验。
尽管车企都在“卷”智驾,但智驾并非唾手可得。尽管,供应商成熟方案价格越来越低,但也有不少车企选择深度自研。作为汽车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高阶智驾掌握在手,对于有抱负的车企来说是必须的。而全栈自研,成本依然不低——当前NOA的硬件成本有万元级和千元级的,万元级的NOA因为要实现用户数据闭环、OTA持续开发,非常烧钱。目前,只有华为通过规模化优势实现了盈利,而其他车企投入NOA智能驾驶研发都是亏本的——在当前高阶智驾竞争格局尚未定型的情况下,车企不得不选择暂时牺牲利润,以获得更大的高阶智驾用户群体。
可见,低价智驾背后,是车企白热化的竞争,甚至是“赔本赚吆喝”。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却是福音。
“标配智能驾驶”时代或将到来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未来智能驾驶将不仅是中高端车型的标配,而是成为普及化的技术,进入更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技术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尤其是核心硬件如传感器和计算平台的降价,将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
今年早些时候,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高阶智能驾驶配备率已近100%;而8万~20万元市场区间的新能源车型,高阶智能驾驶的配置率接近于0%。而目前,从长安深蓝到广汽埃安,已经有大量20万以内的车型具备了高阶智驾的能力。甚至刚刚上市的小鹏P7+,在具备小鹏一贯优秀的智驾能力同时,也开始将价格区间下沉到18万级。未来,随着文章开头提到的低价方案得到应用,更多更便宜的车型也能有望用上高阶智驾。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关注智驾功能。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NVIS)”显示,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到14%,成为继汽车质量和性能之后的第三大决策因素,与汽车设计的权重持平,超越了品牌和价格——智驾的“标配化”,或许是早晚的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5G、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协作将更加紧密,智能驾驶的功能也将从基础的驾驶辅助走向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在不久的将来,智能驾驶系统将成为汽车标配,甚至成为低价车型的标配,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结语
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市场逐步渗透到中低端市场,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市场竞争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技术正朝着更加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确定,未来,智能驾驶将不再是高端车的专属配置,而是成为每个消费者都能享有的技术。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