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媒承认:美国在亚洲单极地位动摇,中美呈现两极格局
【参考消息网】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9月13日发表题为《亚洲没有霸主》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东南亚项目主任苏珊娜·巴顿和研究主任赫维·勒马耶。
【荣茂观察】
美媒这回终于摘下有色眼镜,坦诚面对现实:美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已如昨日黄花,风光不再。《外交》双月刊上这篇题为《亚洲没有霸主》的文章直击要害——亚洲现在是中美两极格局,不再是美国的单极乐园。让美国最沮丧的是,那些曾经的“小弟”们,如今正越来越向中国靠拢,不愿再跟随美国的选边站政策。
实际上,这种局面早已在悄然发生。从经贸到技术,从基础设施到区域合作,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已经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反观美国,不仅在经济影响力上被中国超越,还被亚洲国家视为不可靠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产业链东移的大趋势下,美国显得既笨拙又焦虑。美媒的文章其实无非是为美国敲响了一次“意识清醒钟”,提醒它:亚洲国家已经不再买美国的账了。
为何如此?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崛起并非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基于合作共赢的模式——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和区域贸易框架(如RCEP)的成功推动。与其说中国“争”得了亚洲影响力,不如说是美国“让”出了这片天地。亚洲国家更愿意选择经济上有利、政治上相对中立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被逼着站队。这也是为何美国在推销其印太战略时,遇到的是各国的敷衍与退缩。
最新信息也显示,拜登政府在东南亚的布局同样成效不佳,东盟国家对美国的承诺充满怀疑,毕竟,这些国家的经济早已深度融入中国市场,指望它们抛弃现有利益去追随一个看起来不靠谱的远方大国,无异于缘木求鱼。
总之,旧格局已破,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的崛起不是硬挤进去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扩展。美国呢?它需要面对现实,适应亚洲国家的选择,而不是继续高喊“自由航行”或拉帮结派的老调子。时代变了,美国,再强也得接受这不可逆的变化。
二、印度弹药进入乌克兰?
【环球网】“印度弹药进入乌克兰,引起俄罗斯愤怒。”路透社19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印度和欧洲政府及国防工业官员透露,印度军火制造商出售的炮弹已被欧洲客户转运到乌克兰。尽管莫斯科多次提出抗议,但新德里并未出面阻止有关交易。
【荣茂观察】
据报道,印度国家军火企业出售的炮弹已被欧洲客户转移到乌克兰前线,尽管莫斯科多次提出抗议,但印度并未打算干预这一贸易。这一行为凸显了印度在全球军火市场中的新角色,同时也揭示了俄罗斯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无奈。
从数据上看,印度军火出口的增长态势尤为显著。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两年内,印度三大弹药制造商向意大利、捷克、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出口了价值280万美元的弹药部件。然而,战争爆发后,这一数字急剧飙升至1.3525亿美元,显示出印度在战争经济中的敏锐嗅觉和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印度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机遇,更是其提升国际影响力、拓展武器出口市场的契机。
印度此举,无疑是对俄罗斯传统盟友地位的一次挑战。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是印度的主要武器供应国,两国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然而,印度此次的军火转售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这一敏感背景下。
然而,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其行为似乎有着充分的理由。首先,印度并未直接将武器卖给乌克兰,而是通过中间商进行转口贸易。这种中立姿态,使得印度在道义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避免了直接卷入俄乌冲突的漩涡。其次,印度坚持自由贸易原则,认为其在军火领域的贸易权利不应受到干涉。这种立场,表面上既体现了印度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尊重,也反映了其在地缘政治中的独立自主态度。
更深层次地,印度的这一行为还反映了其对于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刻理解。印度深知,在当前多极化的世界中,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日益复杂。因此,印度选择了一种更为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既不完全依附于任何一方,也不轻易放弃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种策略,使得印度在国际政治中拥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更多的选择空间。
而印度的这种立场,使得俄罗斯即便愤怒,也难以采取实质性的报复措施。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俄罗斯更需要印度的支持,特别是在武器采购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因此,尽管俄罗斯不满印度的行为,但也只能默认这一现状。
总的来说,印度在军火转口贸易中的行为展示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左右逢源。俄罗斯虽然对此感到不满,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也只能接受这一事实。印度的这一举动不仅反映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新角色,也凸显了俄罗斯在面对盟友利益时的无奈。
三、特朗普称美联储降息或出于政治动机
【财联社】美联储降息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引起波澜,民主党的哈里斯称赞此举是中产家庭的福音,而共和党的特朗普则认为降息可能是出于政治动机。特朗普在曼哈顿一家酒吧举行的竞选活动上讲话称,此次降息“幅度非同寻常”,无论美联储动机如何,对他的对手来说都是坏消息。“假设他们不只是在玩政治,把利率下调这么多,说明经济非常糟糕,”特朗普称。“经济要么非常差劲,要么他们在玩政治,无论怎样降息幅度都很大。”
【荣茂观察】
美国降息的议题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特朗普对美联储政策的评论。他提到,降息50个基点是为了某些人的政治利益,并暗示美联储与政治活动的关系。这一点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尤其是考虑到美国目前面临的高通胀,特朗普的观点并非全无依据,美国的通胀确实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物价不断上涨,生活成本让人倍感压力。
降息的直接后果就是借贷成本降低,理论上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然而,降息同时也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特别是当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时。特朗普的担忧在于,降息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钞票被印制,从而进一步恶化通胀。当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物价自然会随之上涨,最终导致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成本大幅上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朗普的批评不仅针对美联储,也间接指向民主党。民主党在降息政策上的立场与特朗普截然相反,双方围绕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特朗普认为,降息会导致生活物资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最终造成更高的通胀。而这一点,正是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成为了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认为,此次降息将会为哈里斯的竞选活动带来经济推力。民主党参议员马丁·海因里希在一份声明中大赞美联储的决定,称“这对美国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哈里斯则在一份声明中更谨慎地表示,这一降息决定对普通美国人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但我的工作重点是继续降低物价。“我知道,现在的物价对大多数普通美国家庭来说还是太高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结构正在酝酿。在国际层面,美元的主导地位正面临挑战。金砖国家正在探讨建立新的结算体系,这可能会削弱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这种转变可能是由对美元贬值的恐慌驱动的,而中国的人民币结算体系也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美国的降息政策在短期内看似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但其潜在的风险和长远影响需要谨慎评估。降息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并增加资产泡沫的风险,而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美元的稳定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政策制定者必须更加灵活、果断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确保在刺激经济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通胀带来的冲击。
四、北约秘书长卸任前告别演说不忘渲染中国风险
【环球网】在任长达10年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卸任在即。应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邀约,斯托尔滕贝格在19日的活动上发表告别演说。他再次鼓吹北约成员国增加军费,并宣称“自由比自由贸易重要”,欧洲应从依赖俄罗斯能源贸易中吸取教训,“不要对中国犯下同样错误”。
【荣茂观察】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即将结束其长达十年的任期,在离任之际,他出席了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主办的活动,并发表了一番充满对抗色彩的言论。尽管他大谈自己十年来的“成就”,并给即将接任的荷兰前首相吕特留下了几点建议,但其言论的核心依然是炒作“中国威胁”,鼓吹北约积极备战。
斯托尔滕贝格声称,在其领导下,北约成功应对了俄乌冲突和中国崛起等多重挑战,并告诫继任者不要对中国重蹈俄罗斯覆辙。他认为,俄罗斯通过切断天然气供应的方式,将能源武器化,以此阻止北约支持乌克兰。基于此,北约应吸取教训,在保持对华接触的同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稀土矿产和技术出口。
然而,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论充满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对立色彩,其意图在于挑动中欧之间的矛盾,从而拉拢欧洲共同遏制中国。这种立场不仅无助于促进地区和平,反而加剧了阵营对抗的风险。中方早已明确表示,反对北约东进亚太,敦促北约停止歪曲抹黑中国,并呼吁北约放弃冷战思维。
斯托尔滕贝格所谓的“北约强大和团结”,不过是虚张声势。北约内部的矛盾和分裂日益加剧,特别是在美国大选临近之际,欧洲国家普遍担忧美国可能会减少甚至放弃对北约的安全承诺。特朗普时代的逻辑——其他国家应为美国的驻军支付更多费用——仍在影响着北约成员的心态。
北约频繁炒作“中国威胁”,却忽视了自身作为挑动阵营对抗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军事集团,才是地区和平的最大威胁。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损害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不论是斯托尔滕贝格还是未来的北约秘书长,都应正视这一事实。
斯托尔滕贝格声称“自由比自由贸易更重要”,这与其说是捍卫自由,不如说是捍卫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始终坚持反对绝对安全观,反对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他人不安全的基础之上。
斯托尔滕贝格的离任并未带来和解的信号,反而加剧了对抗的氛围。对于这样一位充满敌意的北约秘书长,我们只能说一声“好走不送”。他的离任或许为北约反思其战略方向、走向真正的和平与合作提供了契机,但这一转变的实现仍需北约的深刻自省。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