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曾经因“道路狭窄、人居环境脏乱差、人心不齐”等原因被人们称为“三差村”,村民收入普遍较低,村庄面貌如同其名。从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几年的发展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春佳节到来之际,1月25日,在大荒地村举办的“村晚”上,村里给村民们准备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新春大礼包”。
这天,冬日暖阳高照,辛劳一年的大荒地村民聚集在村里的文化广场,用幸福的歌声、欢快的舞蹈迎接蛇年新春。欢声笑语中,大家期盼已久的分红大会将“村晚”推向了高潮。在热烈的掌声中,村里的合作社社员们登上舞台,领取了自己的分红大礼包。
“2024年,合作社的收益是这几年当中最好的一年,今年的总收入超过1200万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超过700万元,最高的一户超过34万元,最低的一户也有20多万元。”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兼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林保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蔬菜产业。面对没有建设资金的难题,张林保顶着巨大压力,以个人名义贷款300万元用于流转土地和建设大棚,翻开了大荒地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新篇章。这个最初只有14户农户加入的合作社,到现在社员数量扩大到50户,大棚面积由最初的100亩增加到240多亩。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合作社过上了好日子,2024年8月,在外务工多年的黑品燕和丈夫周红斌也回到村里加入了合作社。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回乡创业时,黑品燕说:“第一个原因,打工回来后听说村里的黄瓜种植收益比较可观,村子里很多人都已经发家致富了,还有一个原因,回来以后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我家2024年8月才加入合作社,虽然只是种了一茬,毛收入就接近8万元,一家人都很满意。”周红斌接过话茬。
在大荒地,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参与生产并按协议分红;合作社将流转的土地以5亩为一个经营单位承包给社员进行生产。公司负责蔬菜种子选育,种苗嫁接、育苗,统一生产技术;农民负责种植、采摘,再由耘飞公司统一销售。通过这样的“双绑”,构建了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双绑”产业发展模式在村里结出了硕果。
2021年以前,大荒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万元,引入“双绑”模式后,合作社连续4年户均分红为12.4万元、14.6万元、21.5万元、22.6万元。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比2020年增长110.4%。2024年合作社净利润达到700多万元,在2023年基础上增加了100多万元。
看着家乡的可喜变化,村里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这里,2024年10月新加入合作社的17户社员,每家种植面积2.5亩,在尝试种植第一茬后,对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我每次回来都看到乡亲们挣那么多钱,在外面苦一年挣的还没有他们的一半,太羡慕了,就回来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张彩兰说,今年只是种植了第一茬,2.5亩就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2025年我家争取也苦二三十万。
今年的村集体年饭,除了实实在在的现金红包,张林保还在现场准备了第二个“新春大礼包”——新建100亩大棚的耕作确认书。张林保宣布:“今年合作社又增加了100亩大棚,请想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来报名签字。”张林保话声刚落,村民秦永祥迫不及待地报名签字。
“这几年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合作社社员都挣到钱了,跟村里一起干,能增收致富,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何乐而不为?”村民秦永祥说道。
“我们的黄瓜在国内市场卖得比较好,现在耘飞公司打算把我们种植的黄瓜销售到国外,我们信心更足了,今年还打算到周边村再流转100亩土地种植黄瓜,让所有愿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全部加入,实现共同富裕,还要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增收致富。”张林保信心满满。
在喜气洋洋的大荒地村蛇年“村晚”上,除了分红之外,全村人还共同见证了村里“幸福小院”揭牌,以及对“好儿媳”、“好公婆”、“好少年”的表彰,人们崴起花灯唱起歌,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共度团圆幸福年。
记者手记
文图 |李加勇 欧阳露 鞠强
编辑 |许亚青
审核 |欧阳嘉佳
终审 |欧阳利兴
签发 |李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