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育儿”关注我,加★星标★
前两天,一位妈妈吐槽自己的儿子:
孩子上学盼着他回家,可是孩子一放学,我却恨不得捂上他那张嘴,因为只要我和他一说话,他能使劲顶嘴,把人气死。
她的吐槽让我想起了我以前和儿子相处的场景:
给他辅导作业时,他不听我的,还会怼我:“你又不是老师,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天冷了你让他加衣服,他特别不耐烦:“我都要热死了,你管那么多。”
放学回家问他“今天开不开心?”,他回答:“上学不是写作业就是听课,开心个啥?”
有时候气急了,抱怨他不听话,他会立马回怼:“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
……
为什么我们尽心尽力地养孩子,可是孩子却越来越反感我们呢?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五五定律”,指的是:与人相处时要做到“平衡”。
教育孩子,我们要一半用在教育上,一半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确保双方之间保持关系的对等。
以前,我总是只顾着唠叨、批评、说教,让儿子感觉我就是一个权威的压制者,所以他很烦我。
后来,我明白了过犹不及这个道理,我才明白:
孩子想要的爱并不是满分,把握爱的付出与分寸,孩子才会来爱你。
于是,我学会了在教育中保持平衡感,我不再对他唠叨,凡事点到为止;
不再对他管得太严,有时候学习让他自由选择;不再频繁催促。
没想到,儿子和我说话时态度变得温和了,也不再爱顶嘴了。
其实,孩子的爱都是由父母来决定,要想养出感恩、尊重、爱戴父母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懂得“五五定律”。
01
一半说教,一半闭嘴
刚上二年级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
那时候我特别焦虑,总害怕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于是经常告诉他:“读书是你的事,不认真学习,以后只能干苦力。”
还会经常给他看各种视频,想要点醒他。
可是,说得多了,儿子就特别反感:“你有完没完?天天都是说这样的话,我都听得厌烦了”。
儿子不领情,还越来越不愿意和我说话。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的是:如果孩子总是特别烦父母,其实都是唠叨惹的祸,在教育上讲究“点到为止”。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唠叨,让孩子有了逆反心理。
如果一句话总是反复说,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我妈很烦、她不喜欢我”的表现。
“好的家庭,一半开口,一半闭嘴”,这才能蕴含着深刻的家庭相处之道。
什么时候开口?
当我们发现孩子没做好的事情;
我们对孩子有要求时;
我们有不好的感受、想法时。
我们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去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路。
什么时候闭嘴?
当孩子向我们倾诉时,我们要闭嘴,去倾听;
孩子内心有情绪时,允许他说出来;
人际交往有障碍时,允许他向我们求助;
学校取得了好成绩,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父母,我们也要允许孩子表达他的兴奋。
网上有一位学霸,从小成绩就特别优秀,而且他的书法、绘画都是超级棒的。
和父母的关系也特别好。他平时有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就连在学校有暗恋对象,都会告诉妈妈。
大家都特别羡慕他和父母的亲密感。
后来他说:
我的父母很普通,但是他们平时不会对我唠叨,有些事只说一遍他们就会闭嘴。
是啊,好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碎碎念得来的。
我们教育孩子,讲道理、说教都是没问题的,但是要学会:开口与闭嘴的尺度。
对等的沟通,永远都是一半说教,一半闭嘴。
02
一半压力,一半松弛
《解放日报》中有一个女孩叫:谭谈。
曾经,她成绩优异,会弹钢琴、歌剧,有上千本的图书阅读量,在同学眼里是完美无缺的好学生。
可是,后来的她却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
不愿意去上学,甚至拒绝和母亲沟通。
在她控诉中,表达出了自己的痛苦:
“我没有童年,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原来,她的母亲虽然是名校毕业,却有很多未完成的遗憾,于是就想让她去实现。
她必须按照母亲希望的样子去做每一件事,做得不满意,母亲就不会高兴。
很多家庭都在陷入这种循环:
父母太焦虑,不断为孩子制造压力;孩子被迫得承受压力,一直处于紧绷的情绪当中,因为得不到疏解,所以很容易就患上心理疾病。
只有“压”,没有“疏”,孩子注定会被拖垮。
好的教育一定是:压力与松弛是并存的。
我们不可能放任孩子不管,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学习计划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也要让孩子努力的同时让他学会去享受生活。
比如:
他热爱音乐、喜欢阅读、爱旅游等这些能让他缓解压力的爱好也要一并存在。
《妈妈的悔过书》的作者李柳南,曾经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
她的眼里,孩子只能有学习。
虽然她的两个孩子的成绩确实很出色,但孩子却活得特别压抑,最终双双患上心理疾病而休学在家。
后来,她开始了“慢养”孩子。
她不再把孩子禁锢,不再执着于“孩子必须听她的”,而是允许孩子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不再总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而是常常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发展自我价值感。
没想到,在这种松弛的大环境下,她的儿女渐渐走出抑郁。
好的教育,都是一半压力,一半放平。
你可以对孩子有期待,但是不要用“高傲的头颅”去控制孩子,要让孩子在努力的同时享受成长的乐趣。
教育家卢勤说: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对孩子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做到松弛有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卓然成长,愈加优秀。
03
一半给予,一半要求
看过一个新闻。
一位男子从小就被父母溺爱,只要他提出的要求,父母从来就不会去拒绝。
可是,男子从国外留学回来,却当起了“米虫”,十几年时间不找工作。
父母给他买了房子、车子,每个月还要负担他的生活费。
这就是溺爱下的悲剧:过多的物质满足让孩子最终变成无欲无求的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巨婴,白眼狼,很多孩子只知道一味索取,却从不懂得心疼父母。
因为,无限度的满足,无条件的给予,养大的不只是孩子的眼界和胸襟,还有孩子的任性和欲望。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名言:
你若想害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心想事成。
爱不是无限度给予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有些爱需要有回报才能体现它的最大价值。
一位网友讲过他的经历。
小时候,他的家庭已经是他们那条街条件最好的了,吃得起西餐,买得起大几百的球鞋,还可以经常去旅游。
但是,他的妈妈有时候却很吝啬。
到了换季的时候,只会给他买一两件衣服,如果他自己看上了比较好看的鞋子,妈妈就不会给他买,而是要让他自己去挣钱。
妈妈说:“你需要的东西我可以满足你,但是你不需要的东西,你就要用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这样你才会珍惜。”
所以,从小到大,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自己去努力获取。
父母要记住:
不该满足的时候,就对他提要求,让他学会付出;
不该满足时,就要坚定地回应孩子的要求,做到积极应答而不立即满足;
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以及培养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所有的情感都应该是双向奔赴的。
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满足感,但也要学会去索取,让孩子去回报,他才会真正地长大。
04
一半管教,一半放手
邻居家的孩子上高二了,但是感觉却像一个“巨婴”。
从家到男孩学校的路程只有十几分钟,可是为了避免孩子上学时和别人游玩,从小他的妈妈就一直接送他放学。
直到现在:他没有一个人去过学校,没有一个人去外面吃过饭,也没有一个人去找过朋友玩。
一次,我问邻居:孩子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要把他看这么紧?
她说:这孩子顽皮,不看紧点他要学坏的。
原来,她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地约同学去网吧玩游戏,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学坏,所以管得很严厉。
有专家说过:孩子是一个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父母要学会慢慢放手。
可是,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对他管得严,让孩子没有了独立生活的技能。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离别的恐惧”:表现为一个无法脱离家长的孩子。
如果一个人经常被父母管着,孩子可能会出现:
1、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随时随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什么吃什么,交什么朋友玩什么游戏”都要去管,让孩子完全失去他的个人空间。
然后,孩子会习惯性地接受父母的安排,遇到问题也会习惯性向父母求助,缺少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2、社交会出现障碍:
总是被父母管着,让他的内心很空,也让他觉得自己很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敏感、内向,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中去。
养孩子,父母要清楚管教与放手的尺度,我们不能放纵孩子,却也不能让孩子感觉被束缚。
那要怎么办呢?
有人总结了这几条原则:
孩子要出去,我们要信任,做好他的保护伞,在他有需求时第一时间去他身边;
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我们要定好规则。
比如:
3岁开始训练他做家务;
6岁开始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
7岁开始让他独立交朋友;
8岁以后允许孩子有隐私;
14岁开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在学习上我们做好监督工作,但在生活上我们要尝试着放手。
放手和管束要有平衡感,才会让爱滋润每一个家庭成员。
05
“五五定律”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在教育中,父母不要做那个全心全意去付出的人,也不要把控着孩子,看不到他的诉求。
好的教育应该是:
一半父母,一半孩子;
一半教育,一半成就;
一半期待,一半尊重;
一半付出,一半回报;
一半束缚,一半接纳。
凡事只求半寸心,松弛有度,父母才会成就每一个孩子。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