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育儿”关注我,加★星标★
过去的孩子,拥有在田野上奔跑的洒脱,而现在的孩子,却只能囿于高楼大厦的愁苦。父母就犹如孩子的翅膀,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孩子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拥有洒满阳光的心灵。
前几天晚上,接娃放学,初二的女儿跟我说了这个让人痛心的消息。她很害怕,害怕打开某间厕所门就会看到倒在里面的同学。早前看过的一期采访,说的就是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可偏偏,很多家长无知无觉,认为孩子活得很幸福,吃喝不愁!女儿家长群里,就有家长表示,看不懂现在的小孩,动不动就跳楼,都是惯出来的毛病!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成长是正常的,现在孩子成长空间是不正常的、极其恶劣的。以前的孩子,活在生活里
与生活的联结紧密
我小时候,学习是肯定要学的,但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是自由的。农忙时,给大人送水送饭,挎着竹篮拾麦穗,下水田插秧,也是有的。现在想想,倒不是小孩子能忙多少农活,关键是能让孩子知道:生活具体是怎样的。能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生存的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学会承受压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保持耐心……从上小学开始,他们生活的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就只剩下学习。每天早上六七点出门去学校,在教室一坐就要坐到下午四五点。整个教室,一抬头就是乌压压的人头,大家都低着头,背影满是焦虑。放了学,就急匆匆地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写作业,写到11点半就该睡觉了。孩子就像个人形机器,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他们在网络里游戏,在网络里交友,在网络里了解世界。这样的孩子,仿佛活在一片悬浮的楼阁里,没法和真切的生活去联结。但,养育的终极目标,恰恰是培养一个能适应生活的人啊。让孩子活在多种多样的生活里,和生活紧密联结,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以前的孩子,呼朋引伴
与伙伴的联结紧密
过去的孩子,不管是城市大院,还是农村小户,都是一大群孩子混龄成长。也没人管你是男孩女孩,斗鸡、扔沙包、跳山羊、跳绳……玩的多是群体游戏。今天你俩一伙,明天他俩一伙,吵闹、游戏、和好,每天上演。不同的认知水平,迫使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增加他体验,互相学习。小孩子跟大孩子学成长:如何跟人交往,怎么融入团队,如何去寻求支持,发生冲突怎样去和解,怎么在复杂的情境中生存?大孩子也通过“教小孩子”长大:增加对自我的肯定,发展同理心,滋生责任感,获得成就感。而现在,钢筋混凝土联手写不完的作业,“关”住了孩子。大家认知水平差不多,你笨我也笨,社会教养能力从何增长?同时,同伴关系的缺失,不仅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无形中禁锢了孩子的天性。没有朋友,少了情绪的宣泄出口,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孩子,是从同伴身上看见成长的多样性,从同伴和环境的互动中成长。以前的孩子,天地辽阔
与大自然的联结紧密
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田野里放风筝,探索欲、好奇心肆意挥洒。高兴了漫山遍野地疯跑,不高兴了也是漫山遍野地疯跑,情绪也有释放的出口。这样的孩子,自由、松弛,生命力蓬勃,越成长,越有劲!一睁眼就是钢筋水泥,在校禁止课后奔跑打闹,回家只剩下埋头写作业……有数据显示,中国45.21%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趋势,且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远离自然的孩子,自由、好奇心、探索欲,被极限挤压,还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心理承受力差、缺乏同理心、注意力涣散、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被束缚在家里一直写作业的孩子,一定会羡慕在楼下奔跑跳跃的孩子。以前的孩子,在熟人眼里长大
与社会的联结更紧密
过去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紧密,是聚合。我出生在中国西南的山区农村,那个时候的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三世同堂或者四世同堂,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大家子。除此之外,叔伯婶娘,堂兄弟姐妹,也都是天天打照面,屋檐相接的邻居也多是宗族旁支。总之,过去的孩子就是在一大群人的眼中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从这个孩子诞生开始,他就一定能从周围找到自己的庇护者。总有一个人是纯粹喜欢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喜欢,还有爷爷奶奶喜欢。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大家庭的体系中,找到支撑者,这就是孩子天然的社会支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隔离,是分散。城里的孩子,哪还认得几个邻居?村里的孩子,又大多成了留守儿童。想要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几乎不可能,毕竟房价昂贵。更多的家庭结构是一家三口,孩子一旦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爱,那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失去了支持,很容易就没活路了。是啊,父母都爱孩子,但会爱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却不一定。05
他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朋友也少之又少,他的自信心被磨灭了,他的成就感也丧失了……你若看不见孩子的苦,理解不了孩子的痛,你就真的帮不上孩子了。
来源:洞见父母(ID:gh_12e5f2e66eaa),分享丰富有趣的育儿知识,让孩子少走弯路,让父母少犯错误。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