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育儿”关注我,加★星标★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隔壁家的小女孩,越来越没儿时的精气神了。
一米五多的个子,瘦瘦的身板,整天驼着背,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见到人眼神还会闪躲。
明明一二年级那会,她见到人都会主动打招呼,可现在,一声不吭,脸上写着“生人勿近”。
其实,她变成现在这样,我一点不觉得意外。
每次在家里,总能听到她妈妈扯着嗓子骂她和弟弟,说他们不听话,作业不好好写。
至于她爸爸,典型的甩手掌柜。
虽然见面时态度客客气气,但经常不在家,就算和孩子们在一起,也是手机不离手,两耳不闻孩子事。
想起教育专家鲁鹏程说的一段话:
“把孩子比作一颗小树苗,家庭氛围就如同他赖以生存的土地。
孩子在家里除了吃饱穿暖之外,精神营养的吸收,完全来自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氛围中。”
一个长期充斥着怒火、打击、忽视和冷漠的家,带给孩子的只有压抑和恐慌。
久而久之,这种不良家庭氛围感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还会渗透到他的个性和品德里。
测评一个家幸福指数高不高,从孩子的状态就能看出,一看一个准!
01
孩子说话的音量,暴露家庭的温度
有位妈妈在贴吧上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一年她过得很不顺,婚姻破裂,事业遭遇瓶颈,每天都攒着一肚子火回家。
见到儿子,情绪一下子刹不住,就本能地大吼大叫:
“怎么又在墙上乱画,你聋了吗?”
“玩具再不捡好,我把你一块扔了。”
“你就是个拖油瓶,养你有什么用!”
刚开始儿子还会回应几声,但渐渐地,她骂得越大声,儿子就越不吱声了。
原本她还得意洋洋,觉得儿子变听话了。
直到无意间看到儿子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段话,她才意识到自己有多残忍:
“妈妈一定不爱我了吧!
今天妈妈又对我发火了,板着脸,眼睛瞪得像铜铃,时不时用手指头戳我脑袋,还吼了好几次‘早知道就不要你了’。
我害怕极了,要怎么样才能让妈妈不生气呢?”
有时候,不是孩子说话声音小,或不说话。
而是父母的声音比他大得多,凶得多,他被迫不敢大声说,只能把所有的难过、委屈、不安深埋在心底。
我从教这些年,见过不少说话声音小若蚊叫的学生。
跟他们熟之后聊开了,会发现大多数的他们,父母严厉强势,甚至家里争吵不断,整天鸡犬不宁。
家里没机会和空间允许他们说话,他们慢慢就张不开嘴,或说的话只有自己才听得见。
法国教育家洛克说:
“孩子有大声说话的机会,才有自尊和自信。”
身边那些吐字清晰、说话语气平和的孩子,浑身散发出难得的自信,总让人乐于亲近,如沐春风。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庭聚会见到的小主持。
这个在台上淡定自若,侃侃而谈的12岁男孩,台风好,气质更是没得说。
后来接触到他父母,谈吐儒雅,说话轻声细语,说什么做什么都给足家人情绪价值,我就知道这男孩未来可期。
孩子的音量怎样,总能窥探到他家里什么样的气场。
孩子说话吞吞吐吐,声音小很费力,大概率是父母没有给足他耐心、鼓励和认可。
然而,越不怕生,不怯场,说什么都条理清晰,音量适中的孩子,他的家庭氛围一定更为平和。
02
孩子脸上的神情
映射家庭的容忍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被自己训斥后的表情。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的书作者,有次因为两个最小的孩子争吵而大发雷霆。
那时她完全失去控制,大吼了起来,并警告说:“马!上!离开这个房间!”
语气之火爆,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
让她更难忘的,是吼完孩子后,孩子脸上传递出来的恐惧,和被她强迫威胁的震惊。
孩子的表情,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父母对孩子是包容耐心,或否定排斥,都可以从孩子脸上的模样看得一清二楚。
之前听过一位宝妈分享。
因为刚生下老二的缘故,她特别紧张敏感,只要老大在家动作大一点,有可能吵醒老二,她就受不了,会把老大拎到角落里狠狠批评一顿。
有次老大在家玩气球,一不小心把正泡好的奶瓶撞翻了,牛奶洒了一地。
她没关心老大烫没烫到,直接说他笨手笨脚,整天给自己添堵,都不让人省心。
老大听完脸色一下子变了,眉毛紧皱成一团,眼眶微微泛红,抿着嘴,腮帮子鼓鼓的,身体还有点颤抖,像是一只被激怒的小兽,随时要爆发。
第一次看到老大这样的表情,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老大太苛刻了,赶紧放下手中的东西,轻轻抚摸老大的肩膀,试图让他消消气。
等老大情绪平复下来后,她开口说:
“妈妈这段时间太紧张了,总是说你这不好那不好,妈妈跟你道歉。
以后妈妈会注意的,你不舒服也记得跟妈妈说。”
这番真诚的道歉,效果显著,老大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心理学上有个结论,孩子的行为或许会错,但表情的情绪,不会出错。
他们远比大人想象的简单,所有的心事都写在脸上。
如果父母暴躁易怒,他的眼神里透露出的只会是消极、抵触和戾气。
但如果父母平稳温和,对他有足够的宽容,他的脸上会充满自信、阳光和从容。
03
孩子的行为举止,看出家庭的松弛度
有次去楼下饭馆吃饭,点了两瓶玻璃装饮料。
由于店里人多,店长的小女儿过来帮忙,可手里的东西有点多,一个不小心,餐盘倾斜了一下,饮料全掉了,摔得满地玻璃渣。
可她没有大叫起来,更没有慌张,而是提醒大家别动,她去拿扫把处理现场。
店长闻讯而至,一边把大块玻璃用脚踢到一起,一边提醒女儿小心点,别弄到脚。
看他们父女俩相互配合,不到两分钟就收拾好现场,还补给我两瓶新饮料,不由得佩服:这样的家庭氛围,太难得了。
不是大部分家庭都能做到这样。
有的对孩子学习、成绩紧张又焦虑,天天催着孩子学习,可孩子越提醒,越厌学。
有的看到孩子打翻东西,浪费钱,就满嘴的批评和指责,结果孩子做事畏手畏脚,放松不下来。
还有的做好计划被孩子耽误了,嫌孩子拖拉、没时间概念,却看不到孩子的委屈和难过。
孩子做事放不放得开,遇到突发情况能不能坦然应对,随遇而安,取决于父母是否给他足够的松弛感。
给得越足,孩子越能轻松快乐地做自己。
他无需囿于父母过高的期待,以及自己的无心之错,而是尝试自己想做的,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自我的为人三观和行为模式。
就像热播剧《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对女儿的教育那样。
虽然女儿没遗传到她的艺术细胞,画的画很普通一般,考试也不算拔尖。
但她总提醒女儿:
“你不必和妈妈一样,你像爸爸,逻辑思维很强,动手能力也非常棒,比妈妈优秀多了。”
至于学习,在她看来,“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
在她松弛有度的教导下,女儿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哪怕是爸爸的要求,只要觉得不喜欢,都有勇气直接说“不”。
每一个能自主去经历人生的孩子,恰恰是背后站着情绪稳定、主动放手的父母。
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才成就情绪自由,敢做敢当的孩子。
04
知名心理咨询师凌想说: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父母在上面勾画理想蓝图。
孩子是一粒种子,他的天赋,他的性格,都已经包含在种子的基因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的天性一些尊重,给生活一些敬畏。”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用爱、尊重和平等,代替批评、责备和焦虑。
孩子的成长,有且只有一次,他更需要家庭的温度、容忍度和松弛度。
只有不过分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孩子才能在父母的托举下,心无旁骛,一步步向前奔走。
所以,从今天起,请给孩子一个有爱松弛的成长氛围,祝福他日后有自信、阳光明媚的未来。
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