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育儿”关注我,加★星标★
2001年7月,一篇《赤兔之死》的满分作文横空出世。
这篇作文,至今仍是《中国日报》 “高考40年之最大盘点”中的范文标杆。
写出这篇佳作的蒋昕捷,也一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从小在大人的影响下与评书结缘的他,4岁听的是《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读书时代更是阅读了大量名著,很多情节倒背如流。
高考文章爆火后,接受媒体采访,被要求传授高考写作经验时,他反而清醒冷静地告诫别人不要轻易模仿,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好。
高考中的神来一笔,让他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
毕业后签约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期间,不畏强权,敢说敢写,一篇报道地沟油的文章轰动全国。
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曾在作文中的初心“忠义诚信”。
之后就职阿里,成为天猫的双十一发言人。
如今,他的头衔又变成银泰商业助理总裁。
蒋昕捷真的是到哪里都在发光。
有人评论:“优秀的人,是一生都优秀。”
蒋昕捷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但也离不开父母从小对他的支持和培养。
有句话说:“一个家庭最大的炫富,是培养出一个一生优秀的孩子。”
关于如何培养一生优秀的孩子,人民日报曾从“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理解孩子的真实诉求,尊重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个角度,总结了4个教育的黄金法则:
01
自然惩罚法则
当孩子犯错时,错误的惩罚方法:语言惩罚,暴力惩罚,“间接后果”惩罚。
科学的惩罚方法:就事论事,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直接后果。
网上有个视频,熊孩子因为贪玩好奇,把超市里售卖的大米和绿豆混合在一起。
母亲看到后,并没有太多责骂,而是把已经被混合的大米绿豆全部买回家,让孩子一粒一粒自己挑出来。
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说:
“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
这里的“自然惩罚”,指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带来的“直接后果”。
比如,吃饭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玩游戏,怎么也叫不动。那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只能饿肚子。
而“人为惩罚”,是让孩子承担“间接后果”。
比如,孩子不吃饭,父母却告诉他如果不吃饭,周末就不许孩子去打篮球。
不按时吃饭和打篮球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
“直接后果”是让孩子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间接后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
《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
“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
在孩子做错事后,如果立马能体验到犯错的后果,那这件事在他的脑海中记忆会非常深刻,自然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罚”的目的,是为了“止”。
自然惩罚,是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后,能够反思,纠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因为恐惧,而不敢再犯错。
02
南风法则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错误的教育方式:只关注错误行为。
科学的教育方式:了解错误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热播剧《加油!妈妈》中的中学生小夫,因为弟弟从小身体不好,妈妈对弟弟的关注比较多,再加上学业上的不顺心,所以在他的内心,一直认为妈妈不爱自己。
小小年纪的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无助,只能用一次次叛逆的行为,来赢得妈妈的目光。
之后父母闹离婚,小夫误以为母亲要抛弃自己,于是,他支走了父母和弟弟,想要放火自杀。
自杀未遂后,他用怒吼把自己心中所有的委屈倾泻而出。
直到这时,妈妈才对他之前的所有叛逆行为有了答案。
原来他一直误会妈妈只爱弟弟,原来看起来优秀的大儿子,也会对自己不自信,原来他一直要的只是妈妈对他的关注和爱。
痛心疾首地反思自己后,妈妈一遍遍向儿子表达对他的爱和在乎,两人最终解开误会后互相和解。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孩子不好行为的背后,可能有这些正面动机:
孩子沉迷网络,可能是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
孩子老呆在自己的房间,可能是想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孩子叛逆,可能是想对抗父母的控制,或者想要寻求父母的关注……
孩子每一个表面看起来负面的行为,背后可能都有一个被忽视了的正面需求。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不是和问题本身对抗。
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可以多扮演“南风”的角色,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多走近孩子,多“听”孩子的真实诉求。
03
尊重法则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错误的尊重方式是:只尊重我们认可的想法。
科学的尊重方式:接纳孩子的一切想法,可以不赞同,但请不要斥责。
曾经,抖音上有位母亲拍下了自己和儿子的对话:
小男孩问妈妈,如果自己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会怎么样?
妈妈说当然是为他骄傲。
男孩又问母亲,如果自己烤上地瓜呢?
听到孩子的“愿望”,妈妈笑着说恭喜孩子有了新的愿望。
一边恭喜,这位妈妈一边引导孩子,既然要地瓜,那就要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只要做到这些,她就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孩子的梦想,是多变的。
如果小时候那些“不着天际”的梦想,能被父母认可鼓励。
那么长大后,当孩子在学业中有了新的梦想时,才会放心大胆地追逐自己人生的真正梦想。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重要他人”,指在个体社会化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般父母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对待孩子的选择和想法,父母的态度,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即使它和你对孩子的规划,有些格格不入,也请先赞同,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变化的过程,想法和选择,会随着阅历增加而迭代。
他此刻的想法,不一定能决定他的一生,但你对待他此刻想法的态度,却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尊重,是对孩子身为独立个体的肯定。
一个时刻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被认可感。
04
强化定律
帮助孩子培养习惯时,错误的培养习惯方式:逼孩子持续做一件事。
科学的培养习惯方式:
让孩子明白养成好习惯是为了什么,引导孩子主动培养习惯。 还有,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通过阶段性的正向回馈,让孩子持续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女儿小的时候,给她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和她约定,每天放学后看半小时的书。
刚开始,她做得还不错,之后慢慢就坚持不住了。
直到有一次,我和她一起看纪录片,她问我讲解纪录片的人为什么懂那么多知识。
我说因为他看过很多书,肚子里有很多知识。
没想到,听完我的话,女儿就跑去书架那儿翻书,还对我说:“妈妈,我也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从那以后,我经常会刻意在她面前强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意无意带一句,想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需要多读书。
果然,女儿又重新恢复了放学后读书半小时的习惯。
其实这件事中,关键点在于,孩子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清晰的目标,当她知道这个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后,不用我催,自己就会主动去做这件事。
我们经常说,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什么难?其实是难在坚持。
培养习惯,是为了让孩子坚持下去,但坚持不下去的,往往是培养习惯的过程。
真正促使孩子持续做一件事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内心,认定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才能达到目标。
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带着目的去强化这个习惯,孩子自然就有了坚持好习惯的动力。
当把习惯变成有秩序的本能后,坚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
“人生的成长,就是把习惯变成本能。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
05
写在最后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
“父母的教育方法合格,孩子才能真正优秀。”
父母,是孩子的起点。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不发火,不让当下的错误牵连其他的事情,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当孩子出问题时,如果我们能不把关注点只放在问题上,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
当孩子的选择和我们的期待不一致时,如果我们能克制自己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
当给孩子培养习惯时,如果我们能做到,不强迫他重复一个“动作”,而是引导孩子明确培养好习惯的意义所在。
那么相信,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得更自信阳光、幸福快乐。
有句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最好的教育,终归还是要落到言传身教上。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能抵得过父母把自己本身当成教育。
父母知行合一,孩子才能照样学样。
点个“在看”,与父母共勉!
作者:牧青野:11年语言教师,80后宝妈,深耕育儿、心理领域,分享教育心得。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