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钟:观山水,乐在其中

文化   2024-11-15 18:02   天津  


点击图片
进入月雅书城


林海钟,号林泉阁主人,卧霞山人。1968年生于杭州西湖之畔的九里松,祖籍福建永春。198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科,90年毕业并保送本院山水专业硕士,其间获首届“潘天寿奖学金”。93年留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0年就读首届中国画实践与理论博士,04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6年创建并担任综合专业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




《溪山清音图》150×12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定价280,优惠价224
文末附详情介绍




林海钟:观山水
文/张敏丨艺评人、记者

城市景象逐渐趋于模式化、统一化,一天穿梭两三个城市甚至会让人恍然自己到底身处何处,高楼耸立,宋元山水实景尽失,但林海钟却说 :“我觉得我看到的,都是古画里的山水。”

南朝谢赫提“六法论”,人们历来对“气韵生动”情有独钟,后人写了又写,歌颂了又歌颂。以至于即便缺少和传统山水画相匹配的修养,“气韵生动”一词也能带人们穿过理性和逻辑,直达山水画的评判终点,传统的“玄”是这么来的。林海钟的那句话猛地听起来,也不免给人“玄之又玄”的第一印象。于自身来说,古画里的山水他是真的看到了,所以在这句看似很玄乎的话之后,他谈的全是“看”的方法,是山水画的规矩和秩序。这种规矩和秩序带他穿过的,是主观和第一印象,使他看见了“真山水”。


林海钟《太行洪谷图》170×250cm 纸本水墨


在实际的创作中,林海钟将这种“看”的方法称之为“游走”,“游走”不是纯粹感受山水,也不是沉浸山水之中,是一种类似鲁迅“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创作经验,山水画史上的“鲁迅”则是石涛,他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林海钟谈到 :“石涛在游走时,一路上看到奇峰就记录下来,有些风景不好他就不记录,那些经由他挑选的风景则统统被他放在一个手卷里,这些风景中先出现的山、后出现的树、又出现的村落实际都是他在游走过程中,脑海里综合局部景物的呈现。”


这种综合景物的合理排列和呈现,使得山水画形成了独有的构图和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独有逻辑,它符合中国哲学和观看角度的逻辑。它也是山水画的“理”。



林海钟《嵩山少林寺图》200×402cm 纸本水墨 2020年



“理”并非完全不可知。山水画发展一千多年,魏晋时开始立规矩、隋唐独立、两宋完美实践规矩,之后再朝着个性化扩散开来发展,画家们所依附的便是无数先贤的经验,这些庞杂的经验由一根线牵连起来,我们可以称之为绘画史,林海钟认为,那也是历代画家相互认同的结果。


相互认同促使山水画“理”的生成,画家们有枝可依,有迹可循。而那个被大家公认的“理”就放在那里,等待着后来的画家去求知,去向它靠近。



林海钟《太行夜雨图》33.5×47cm 纸本水墨


正因此,林海钟近年开始尝试尺寸更大的山水画,他认为,历史上许多山水画由于战乱等其他原因没有留存下来,真正好的山水画应该是大画。《嵩山少林寺》是他近期对古代山水画观法重新梳理并根据古人的观法去推演出来的一件作品。在创作中,他明显感受到能在眼睛所落之处尽善尽美不是件易事,但相比二十年前的状态,他已经更游刃有余,更能用山水画独有的逻辑掌控山水画的大逻辑,促成作品更强的合理性,他称之为计算机式的“系统推演”。难度更高,境界更远,但因为有这么一套可以参考的“理”,他说自己“乐在其中”。



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定价280,优惠价224
文末附详情介绍



林海钟《太行秋意图》43.5×37cm 纸本水墨


山水似乎的确能让画家慢慢将自身“隐”下去,这种“隐”不是归隐,像是获得了一份内心的安定。相互认同,认同的又是什么呢?林海钟认为 :“艺无古今,而在于境界,不是时代性,是境界的高低。”画家们心照不宣选择的,是相同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跨越时代。试想,如果没有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西部边陲的景色便要失色不少,一出手,王维就将边塞境界提升到了顶端。所以即使今日边塞不复往昔风光,《使至塞上》也能安慰不少人心。



林海钟《雾中太行峡谷》37.5×43cm 纸本水墨 2016年



同样是王维,苏轼的评论将他的绘画提到了较高的地位,到明代,张丑、董其昌皆尊王维为文人画之祖,我们很难说这种选择、尊崇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还是基于史观的行为,但人血肉之躯,所能顾及的终归有限,能够跨越年代去寻找知音,这本身已是一件逍遥事。


“有时候,历史的车轮滚过去,能留下来的不是在车轮上的人,而是逍遥自在的人。”林海钟说。(本文节选自《艺术品鉴》)



林海钟《碧云瑞雪图》200×400cm 纸本设色 2021年


林海钟《飞来峰春淙亭》70×42cm 纸本水墨 2012年


月雅好书推荐

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集



林海钟的山水画以笔墨为宗,纤纤笔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笔相生相应,笔笔生发,在长短曲直、干湿浓淡、轻重缓急之际,呈现出空明澄净之境,参赞天地之化育。

——吴雪勇


海钟的小画,如同西湖边的生活日记,小中是可以见大的。

——王澍




上下滑动欣赏文润阁北阁与

“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展”展厅


2022年12月,杭州国家版本馆举办了林海钟个人作品展,此次展览,是杭州国家版本馆举办的首个中国画展,有破题之义,体现了“版本”的开放性、灵动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观众可以在版本馆同时领略两种不同版本的“江南”:“文献之邦——江南版本文化概览”的沧桑厚重,与“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展”的飘逸灵动。


此次“咫尺江南”作品展以扇面、手卷、册页为主要展览形式,展于四面透明、中央一色梅子青的北阁。轻轻淡淡、细腻灵动的水墨小品,绘于金笺,悬于云端,随阁就势,自然而然。彰显空灵、唯美至简的展示美学。整个展览喻示着质有而趣灵之境,承载着版本文化之旨。



作品欣赏



临风驰思

材质 绢本

尺寸 25mm×28mm

年代 2022年


湖山积翠

材质 绢本

尺寸 27mm×27mm

年代 2022年



西湖刘庄

材质 纸本

尺寸 19.5mm×55.5mm

年代 2022年


天台真觉讲寺

材质:纸本

尺寸:18.5mm×51mm

年代:2022年


茶坪村

材质:仿明泥金扇面

尺寸:19.5mm×54mm

年代:2022年


寒林钟馗

材质:仿明泥金扇面

尺寸:18.5mm×54mm

年代:2022年


莲社图

材质:仿明泥金扇面

尺寸:18mm×51mm

年代:2022年




图书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集》


作者:林海钟

开本:16开

定价:280元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咫尺江南——林海钟作品展”百余幅作品,作品形式以扇面为主,按地区分类,从杭州的西湖和钱塘江出发,历经嘉兴、永康、天台、苏州等地,内容涉及山水、佛道、写生等多种题材。林海钟善山水、摹古、佛道等多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画风上溯唐宋,意境悠远,透出浓浓的“禅意”。


林海钟的“咫尺江南”如同西湖边的生活日记,高高低低、飘飘忽忽,但活泼泼的笔法背后骨气刚强,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方寸间表现出江南意韵。



作者简介


林海钟


号卧霞散人、钱塘后来生、林泉阁主人。1968年生于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海钟年少成名,画艺精进,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题材甚广,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为当今学院派画家代表。其作品水墨画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艳丽古雅,传承唐宋遗意。

  


内页欣赏


自古怀扇之人风雅,江南人尤爱扇。扇,善也,清风怀袖,把扇展玩,可以永年。


东坡句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正当风雷烟雨时,浙江潮神秘幽邃,观音恍若身置西湖迷雾之中。


西湖西进,过杨公堤,为上香古道的水路,弯弯曲曲,鸟语花香。


庚子春,余登初阳台毕。沿石阶而下,时有修仙者遗迹,崖壁旧题:“有仙则灵”。再下便见抱朴道院,右转见一小径,荒草杂木,沿径而下,更觉清幽。崖壁陡峭如马远画中之巨石,远眺湖山,西湖收于眼底。微风拂枝,顿生快意。



大佛寺位于宝石山南,面湖,南宋时名寺,今已没于荒草之中。存石佛残身,荒凉独坐于民宅院落之中,余数次路过,门皆闭而不能近观,往往远拜而瞻仰。庚子初夏,与友又过大佛寺,门户敞开,得此机缘,近拜佛身,见其满目苍凉,荒率浑古,吾久而不愿归。




装帧设计



本书装帧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内文的扇面作品《天台寒岩》,封面采用180克蚕丝纸,表面柔滑有光泽,力图表现泥金扇面的光泽感与柔和之美。



环衬颜色、用纸接近于杭州国家版本馆的主色调——梅子青,梅子青华丽的色彩,犹如浸润于江南之春,将江南咫尺间的好风光与扇面作品相互交融,如梦如幻。



内页使用温润柔和的轻涂纸,希望最大程度还原林海钟老师作品的风采,让观者深切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千年遗风。



—— 月雅好推荐 ——



关联公众号

月雅书画
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讨论、研究及学术资讯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