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最易犯的五大通病

文化   2024-11-19 18:04   天津  


点击图片
进入月雅书城



一、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笔法


写意笔法的缺失导致当下写意画的表现逐渐走向淡化。何谓“写意”?是用不求工细的用笔,表现出物象的神态、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抒发出作者的情 感。当下不少写意画笔法与立意缺失,导致作品格调、品位、意境表现等非常庸俗。而中国画独特表现方式中“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的要求,决 定了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骨法用笔”“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列出“骨法用笔”,且 在其他相关论说中指出“用笔骨梗”等具体体现。后人认为其论说只是针对当时的人物画的,这恐怕存在理解上的偏颇。事实证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绎,这一理 论仍不过时。五代荆浩《笔法记》所讲“六要”中的“五曰笔”也阐述了用笔的问题。他还讲道:“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意思是:用笔虽然有法则,但要变通,笔法熟练至挥写自如,如飞如动;用笔既不能专顾物象实质,又不要刻意于物象外形,笔法精熟后方能自由变通,这时笔法生动活泼而 不生硬刻板。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设色 
206.3cm×10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小程序,立即拥有
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
盒装珍藏版
更多精品图书,尽在月雅书画



今天的写意画应在与时俱进的大发展中,很好地消化、吸收适合表现当下写意画的笔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创新。那么,笔法应该从哪些方面 去认识、理解?吾之薄见以为,首先应从书法之法认识写意画之笔法。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毛笔行走于纸面,凝结成具有提按、顿挫、藏露、波折、粗细、疏密 等变化的线条,使书法有了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抒发出书家丰富的情感、思想与人生理想。如王羲之《兰亭序》之书写,线条舒畅潇洒,刚柔相济,一气呵成。书 家怀着畅叙幽情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俯仰之间的感叹,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尽情展露灵动飘逸的笔法,真可谓快哉!王氏在《兰亭序》中所写出的每一个字如富有 鲜活生命一般,字与字、行列与行列之间具有主次、朝揖、向背、借让、穿插变化的生动,最终造就了王氏书法之典范。王氏制胜的法宝是书法之笔法也。我以为, 中国画中写意之表现亦如此。而这不仅是用笔、用墨要有变化,也不仅仅是章法、构图要有变化。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绢本水墨 
158.3cm×10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主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说明了善画者多 善书的道理,具体而言就是善画者都善于用笔。而元代赵孟頫用“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来阐释书法笔法与绘画笔 法的关系。这样的理解与认识,使写意画特别强调的笔法变化有了依据。写意画的用笔如果不讲究笔法,就像一具有肉无骨之躯体。创作写意画应做到用笔大小结 合、行笔快慢适当,提按停顿,疾徐转换,轻入轻出,聚散兼备,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齐不齐。用笔不能太圆滑,而要方中求圆。笔与笔 之间要有衔接,墨、色的面积大小不能平均处理,应避免雷同。

梳理当代中国画家用笔、用墨的表现,便可知笔法之重要性。已故画家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钱松喦、李苦禅、 程十发、高冠华等没有一个是不讲中国画笔法的,也没有一个不是通过书法笔法探究,在中国画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明白此理,方知绘画之大道。


《万壑松风图》宋 李唐 绢本双拼 
188.7cm×139.8cm


二、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文化内涵

中国画表现除了需重视用笔之道,更应该重视文化内涵表现。当下写意画,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意境平庸、流俗泛 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给人民生活带来富足的同时,也把一些富有才华的画家推向了制造中国写意画“快餐作品”的境地,大量平庸之作泛滥成灾,并流向市场。在强大利益驱动下的“著名画家们”被市场诱惑得已失去过去做学问的严谨与文化人应有的平和心态,精品意识荡然无存,学术思想麻木……回眸大家齐白石艺术创 作的时代,全国人口仅有现今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那时,只要稍微懂些收藏知识,得到的作品十有八九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那个时代的画家,谁像今天的 画家一样疯狂地炒作和追逐名利与市场呢?而当下中国画坛,制作成风、写意笔法淡化、文化内涵缺失已成通病。殊不知,那些已成大家者,谁不曾是文化修养的集 大成者?时至今日,有人提出,当下中国画坛为什么看不到大师的影子?大师还能出现吗?审视和思考当下看似一片繁荣的中国写意画,我们会发现,它存在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在技法上,有墨无笔者多,无笔无墨者更多,见笔见墨者寡;二是写意画具有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者少之又少。

南宋 马远《山径春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回望宋代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 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的文化修为,其用枯木怪石题材传达出画贵有“意气”(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深深思考。而苏轼 坚持的画家只有在学问、品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独得于象外”的思想主张,成为此后文人画家从理论到实践的文化精髓。这也正是当下中国画坛画家们应该自觉 追求的高尚圣洁的文化品质。但这里所讲的中国画境界与文化内涵表现,是要求画家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与观照自然的思想与理念必须要上升到中国传 统文化层面上;否则,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缺少的不仅仅是笔墨语言、构图章法、表现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更多的是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的缺乏,甚至最终导致艺术 思想的缺失,这对一个从事中国画艺术的人而言是很可怕的。

▲ 北宋 黄居寀(传)《梨花春燕图》 私人藏品


点击小程序,立即拥有
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
盒装珍藏版
更多精品图书,尽在月雅书画



三、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格调”

绘画艺术要讲“格调”。什么是“格调”?它是指艺术作品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风格或品格。要使作品有格调,作者的思想、品质、境界、修养、追求、 德行、审美、认识等等就要达到较高的层面。观赏作品、欣赏艺术,首先扑面而来的一股气息就是画家人格气质与品质的彰显。一幅好的作品,可以让欣赏者为之愉 悦、为之赞叹、为之动情、为之倾倒,大概就是因为画家表现出了物象之气象、气势、气魄、气韵,且具备了高雅的、正直的、向上的、积极的、昂扬的、大美的精 神境界。具备了这一系列文化品质、精神境界、高尚情操,方能显出国画作品的“格调”。

▲ 北宋 徐崇嗣《春鸣图》
“画如其人”的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历代格调高雅的作品正是画家自身 具备了一流品格与高尚情操的体现。而今天的很多作品“格调”为什么不高,甚至没有“格调”?这正如前人所讲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宋郭若 虚)。做人有高下之别,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修养与综合素质,从而决定着一个人做事、做人的方 向。追求真、善、美,赞美仁、义、信,颂扬忠、孝、礼,崇尚法、道、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与高尚境界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与境界,画者才可以 悟得画之“格调”。再者,不论画花鸟、人物还是山水,为什么有的画家出笔落墨清新雅致、卓尔不群,意韵四溢,情趣盎然;有的画家一笔下去却俗不可耐,数笔 下去,笔笔流俗,终而满眼浮气躁动、墨色污浊,平庸不堪?其原因就在于文化修养、思想品格的不同。做一个一般的画家容易,做一个不一般的画家就难,做一个 有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高尚品格的画家更难。人品,是画家艺术格调的基石。

▲ 南宋 宋甯宗杨后《垂杨飞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中国画家应懂得何为“大象无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讲到“道”的最高境界时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象无形”之“象”是高于 具体物体形象之上的“象”,是抽象化了的“象”,这就是中国画中写意画所表达的“传神”的含义。画家画出的物象传神与否,瞒不过三岁小孩儿。我有一次在江 西画画,一位收藏家朋友带着他四五岁的孩子来看我。我正画鸭子,一时心血来潮,指着寥寥数笔画出的鸭子问小孩子:“伯伯画的是不是鹅?”小孩稍微看了一会 儿后,肯定地说:“伯伯画的是鸭子!”我想,这就是中国画——它用“不似之似”的笔法,把物象的形、神都表现出来。其实小孩子并不知道鸭子的头、嘴、翅 膀、爪的具体造型是什么样的,他们对形象的认识是对一种整体印象的认识,或者是对某种神态的记忆。这正是中国画中所谓的“传神”表现,也说明“似”与“不 似”关键在对物象“神态”的表现上。“大象”看似“无形”,实则呈现出泱泱气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中,“大象无形”所体现的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内涵与精 神象征。因此,国画艺术也应该秉承这种精神,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辉煌。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道德经》)每一个绘画者,在寻求艺术创新切入点的同时,还要成为“执大象”的画者。大象无形,“有意”可化为 “无意”,“有象”可化为“无象”,所以你不要刻意怎样,而要胸襟自由、容纳万有,无固定形态、无条条框框才能容纳一切,才能得绘画之大气势、大气象、大 境界。

▲ 北宋 佚名《桃枝栖雀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五、中国画家应该懂得“养画”的道理

为什么有的画家画了几十年,自己的绘画作品既没有新内容,又没有别具特色的风格面貌,反而与其他画家的极为相似,毫无生动感?画家要明白“养 画”的道理,因为画好画儿不是光靠练笔墨、练造型就能达到的,而是要用丰厚的文化修养、高深的思想境界、高贵的人格品质涵养自己的绘画艺术,最终形成自己 有特色的绘画风格。画家首先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然后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北宋 赵昌《麻雀桃花图》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如果不深入研究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最终会导致作品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不用谈高深的艺术境界了。画 家思想境界的形成来自于画家的人生境遇、阅历,甚至更多地来自于一种逆境、困境。一个人若经历了苦难、磨炼,还能毅然决然地坚持理想、坚强地生活,他就具 备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坚毅顽强的意志、正直不阿的人格品质,思想自然已经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中国历代绘画大家恰恰是由于具备了这种人生境界,才能在笔底 流露出一股清气、一股雅气和一股正气。

《梅竹双鹊图》原大高清宣纸复制,尺寸:26*26cm

此外,人的文化涵养是积年累月慢慢培养而来的。不管是作家、书法家还是画家,读书可以使之明理,读好书可以使其思想更加智慧敏锐、修养更加深 厚、德行更加端庄大方、气质更加儒雅超脱、境界更加朴素高尚、心胸更加自信旷达……当这种修为转化为艺术创作行动,不论是文章诗词还是绘画艺术,流露在笔 墨间的会是一派文雅的气息、文明的气象、文人的气节。反之,如果在艺术创作上缺失文化修养,观念庸俗,思想肤浅,心胸狭隘,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品位与气质 必会相应低下。对于艺术家来说,天下之大事,莫过于艺术创作。好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悦己,又可以悦人,终而传世。既然选择了绘画艺术,以自己的文化涵养和人 生阅历为作品增色、为生活添彩,为他人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岂不快哉!


点击小程序,立即拥有
善本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
盒装珍藏版
更多精品图书,尽在月雅书画


—— 月雅好推荐 ——




关联公众号

月雅书画
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讨论、研究及学术资讯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