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试图拯救父母
文摘
2024-12-13 10:47
安徽
父母过得不好,你赚得比父母多,或者认知水平也比他们高,要不要改变或者拯救你的父母?孔子在《论语》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和父母的交往也适用。看到好的,咱就去学习它,看到不好的,咱们自省就行,别想着改变。鸡蛋从内向外打破是生命,从外向内打破就是食物。在我们老家,一直有个习俗:老子有资格管儿子,但是儿子没有资格管老子。在传统观念里,父子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平等关系,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直到儿子长大成家,从被管理者自动晋升为管理者。很多底层穷人,从被欺负的人到有资格欺负别人,唯一的机会就是结婚,然后生养一些儿女。所以只要你从小是被管理长大的,成年之后请尽快离开你的家,越早搬出来住越好,因为独立地生活,你会发现你更开心了,NPD父母没有机会管着你了。当你成年以后,经济已经独立。不再依赖父母,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想着去改变父母,即使你的初心是好的。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人是到了悬崖才会勒马。大多数底层父母的问题是贫穷和愚昧,爱面子,长期只有打工思维,加上也缺乏学习能力和意识,所以几乎很难改变他们。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家庭就不是讲理的地方。特别要说一句:很多底层家庭父母口中说的理并不是真的理,而是一种落后的、压迫人的观念。比如“养儿防老”,站在他们的角度肯定是对的,因为这个东西对他们有利,但是站在儿女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会导致穷人生存压力巨大。真正的理一定要基于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榨。再比如说:996工作制度,对企业经营者肯定是有利的,这样可以短期内谋取暴利,但是对于打工人的健康和幸福肯定是不公平的,本质是一种压榨。所谓的“存在即是合理”,是有诡辩性质的,因为当一方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时候,存在的所谓理,一定是不公平的、带有歧视的。我很早就说过:比起亲情,穷人父母更在意金钱。是因为穷人穷怕了,眼里除了钱什么都看不见,除了钱什么也不在意。如果他们知道养儿不能防老,大概率不会生娃养娃。正是因为生孩子带来的回报远比他们的投入更大,他们才会生那么多。所以说,千万不要试图和父母讲道理,他们还会觉得你不讲道理,读书读傻掉了。很多人非常痛恨“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讨厌父母对自己生活的随意插手,同时有了孩子后又望子成龙,总是期待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其实他们本质上和父母差不多。而真正的爱是没有期待的,父母对你有期待,希望你养老,给他们回报,所以你也希望孩子考高分,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回报。所以说:“养儿防老”和“望子成龙”本质上,都不是爱,而是一种自私。真正的爱,是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普通人,成绩不必太好,工作也不必高薪,但是活得自由、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热爱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普通人生活的天花板了。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一个加拿大读者写信给安德烈说:我非常羡慕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我的母亲,基于对我的“爱”,已经和我断绝了沟通。她认为我放弃读商科而学艺术,是自甘堕落,是辜负了她。即使我打越洋电话给她,她听了一分钟以后,就想挂掉。我今年三十七岁了,但我的母亲把我当十七岁看待。
我想,很多父母对孩子是不爱的,他们只爱他们自己,并且把这种自私包装成爱的形式。这样的亲子关系非常令人窒息,但是好在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这样,只不过说:原生家庭差的孩子,需要一边自我疗伤,一边学会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