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已老
——家父回忆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发现之往事
含原生金刚石的岩体“东方一号”
一0一地质队捐赠的金刚石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以“奋进贵州”为主题的第四展厅中,展出了300多件(套)地质物件,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以历史照片、珍贵物件等展示媒介,向人们讲述了各个时期地质工作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展厅的一角,墙上的一块展板上赫然写着“中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东方一号’”,旁边的展柜里展示了含原生金刚石的岩体“东方一号”和一颗亮灿灿的金刚石,这是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发现单位——贵州省地矿局一0一地质队捐赠的珍贵展品。展板下方,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1965年地质工作者们发现金刚石原生矿时欢呼雀跃和工作、生活之场景。作为一0一地质队的子弟和职工,看到这些珍贵展品和照片时,心中倍感骄傲和自豪,激动之余,照片中的场景也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一段父辈们努力奋斗的光辉岁月。
金刚石俗称“钻石”,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坚硬的天然矿物,具有抗磨性高,化学性能稳定,热传导能力最高,热膨胀系数最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电气、航空、精密仪器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1940年秋,李四光带着几位学生野外考察时,在湘西黔阳县城,一位村民向他们推销细粒金刚石,李四光详细询问了金刚石的来源,按照村民指点的路线,在深山里发现了一颗细小的金刚石,推断这些金刚石可能来源于贵州高原东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生产急需各种矿产资源。彼时我国尚未发现金刚石原生矿,为满足国家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的需要,加强特殊矿种的地质找矿,从1952年开始,我国有计划地开展金刚石找矿工作。1953年,地质部组建湖南沅水地质队(后更名湖南413地质队),开展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普查工作。1958年,沅水地质队第三分队沿沅水溯源而上,进入贵州东部,对黔东南境内的清水江(沅江上游)的干流及重要支流开展金刚石矿的地质普查工作。1959年初,地质部决定将湖南沅水地质队第三分队转交贵州地质局。贵州地质局整建制地接受了湖南沅水地质队第三分队,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改称为“贵州省地质局黔东地质队”,1960年11月1日正式更名为“贵州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成为贵州唯一的金刚石找矿专业队。
由于金刚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外对新中国进行了封锁。为加快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步伐,地质部于1963年8月与建工部共同组建考察组,赴坦噶尼喀(1964年4月,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国合并为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考察金刚石找矿方法和经验。1964年11月10-17日在山东临沂召开全国金刚石找矿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赴非洲的考察情况,重点介绍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情况、找矿方法,特别是含铬镁铝榴石(金刚石伴生矿物)的鉴定方法,确定以寻找金刚石及伴生矿物(主要是含铬镁铝榴石)为主要找矿手段。同时,地质部将一部分赴非洲考察时带回的金伯利岩标本分配到有关找矿单位,供地质工作者研究学习。
此前,贵州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在苏联地质专家的指导下,沿沅水支流溯源,在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地方挖竖井采样和选矿,发现金刚石后则继续往上游追溯,一个采样点往往需要1-2年才能完成全部工作。虽然大家都知道根据伴生矿物寻找原生矿是简便、有效的方法,但不知道如何鉴定这种矿物。地质队员们沿用这种理念继续在黔东的山山水水中寻找追溯,并试图用化学全分析法去找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无法推广。全国金刚石地质工作会议召开后,找矿队伍采用了新的分析鉴定方法,效率大幅度提高,极大地加快了金刚石找矿的进度。根据会议精神,一0一地质队认真回顾总结找矿过程和工作成果,将此前收藏的矿物样品重新拿出来测定,终于在黔东南施洞口地区采集的一件样品中,发现了第一颗含铬镁铝榴石,由于该地区也是重要的金刚石砂矿出土点,遂将其上游地区划定为重要的金刚石找矿靶区。
1965年6月20日,时年不到27岁的家父彭伟盛,在镇远马坪野外金刚石普查时,在一条冲沟发现了含铬镁铝榴石高含量的异常,根据这一点,立即在周围加密采样,发现该伴生矿物来自冲沟南坡,于是在伴生矿物异常和非异常之间布置了一个槽探工程,终于揭露出一火成岩岩体(后被命名为“东方一号”)。经野外观察、研究、分析,该岩体矿物成分由橄榄石、云母等矿物组成,并在其中找到了一颗含铬镁铝榴石,但其结构、构造与当时国际上认为的典型金刚石原生矿——角砾云母橄榄岩有较大差异。虽有差异,但地质队员们还是立即采集了各种测试样品,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岩矿样品寄送地质部矿物鉴定中心进行鉴定。随后在选矿样品中选出了金刚石和大量的含铬镁铝榴石等伴生矿物,综合各种资料分析,大家认为这就是产金刚石原生矿的岩体——金伯利岩(之后才定为钾镁煌斑岩)。至此,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被发现,取得了金刚石找矿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帝、修、反”(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对我国的封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
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的发现,极大鼓舞了一0一地质队的地质工作者们,大队上下一片欢腾。由于发现时间临近七月一日,在一片向党的生日献礼的欢呼声中,遂将镇远马坪地区命名为“七一地区”,同时也因为保密需要,对外统一称为“七一地区”。
地质部认为,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突破具有重大意义,决定对一0一地质队及有关人员进行嘉奖,并要求该队呈报材料,以便批复,但因为不久之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这份呈报材料也就没有了下文,殊为可惜。
一个多月以后,即1965年8月,山东809地质队在蒙阴常马庄发现了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山东地质部门于是立即到地质部汇报,了解到在一个多月以前贵州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已经率先突破,发现了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路凤香教授在1996年编著的《中国原生金刚石成矿地质条件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1965年7月,贵州省地矿局一0一地质队在镇远马坪地区发现我国第一个含原生金刚石的岩体。这个权威的结论也平息了有关谁是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发现者的争论。
1966年10月,地质部在“七一地区”召开“全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工作现场会议”,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地质局(队)的专家出席会议,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江石之主持会议。会上,对已发现和今后可能发现的含金刚石原生矿岩体进行命名,以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东方”“红旗”“迎风”“飘扬”等。按此命名法,镇远马坪地区发现的我国第一个含原生金刚石岩体被命名为“东方一号”,山东蒙阴发现的含金刚石岩体被命名为“红旗一号”。相继七十年代初,辽宁省也发现了金伯利岩,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命名没有得到延续,仅以编号代替,因此“迎风”“飘扬”等名称并没有实际使用。
回顾上个世纪父辈们的找矿事迹,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地质队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斗志,他们不辞辛劳,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踏遍了苗岭的山山水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充分诠释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今天,地质队的工作环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也有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我们仍然要向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好优良的“三光荣”传统,在地质行业继续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谨以此文向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致敬!
本文根据家父彭伟盛口述,并查阅一0一地质队队史及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彭志宏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