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绩文】耕耘天地间 筑牢大国粮仓

文摘   2024-11-05 21:43   河南  

忠诚  自律

严谨  奉献


在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曾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曾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他是“共和国勋章”称号的获得者之一,是我们所追随的榜样。



在艰苦中萌芽农业科研理想

李振生出生于1931年,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他的成长环境并没有为他铺设一条一帆风顺的科研道路。然而,自幼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农业的关注,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种下了追求农业科学的理想。小时候,李振生目睹了农民们辛勤劳作却常常因为农作物产量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而面临生活的困境。这些场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萌生了用科学知识改变农业现状的想法。在学校里,李振生勤奋好学,尤其对生物和农业相关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是课外实践中的点滴发现,都被他视若珍宝。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在当时的教育条件下,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李振生凭借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地克服这些障碍。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农业方面的书籍,通过自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早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经历,为他日后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田地间开启育种追梦之旅

李振生的科研生涯开始于对农作物育种的研究。在初期,他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他所选择的科研方向——农作物育种,是解决农业产量问题的关键。他深知,只有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农业状况。李振生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之旅。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对各种农作物品种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在田间工作的日子里,他们要忍受风吹日晒,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都不能阻挡他们研究的脚步。在科研过程中,李振生不断尝试新的育种方法。他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土农作物的育种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李振生从不气馁。每一次失败都被他视为积累经验的机会,他会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寻找改进的方向。


用科研成果促进社会发展

李振生的科研成果对农业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他所培育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农田里,这些品种茁壮成长,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民们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而且,由于新品种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一些采用李振生培育品种的地区,土壤肥力得到了较好的保持,水体污染也有所减轻。从社会层面来看,李振生的工作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相对减少,粮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他的科研成果有效地增加了粮食产量,稳定了粮食市场供应,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李振生还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将自己的科研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人才,这些人才在全国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尽展科研精神的璀璨之光

李振生的科研精神令人钦佩。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能坚持下去。他的实验室里堆满了试验失败的样本,但他从未放弃对成功的追求。这种毅力来源于他对农业科研事业的热爱和对解决农业问题的责任感。此外,他还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每一个科研项目中,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从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到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他深知,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研究方向的偏差。同时,李振生有着创新的思维。他不满足于已有的科研成果,总是在思考如何进一步突破和创新。他不断地关注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从而保持在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李振生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对未来的农业科研依然充满了期待和展望。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农业科研事业中来。他鼓励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怕吃苦,勇于创新,在农业科研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智慧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且集中。如果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做成一两件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事情,那就不错了。”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服务农业和社会的一生。他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END


文字来源:23级 杜雨洋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编辑:23级 陈家乐
微信校对:23级 单泳熙 23级 朱凌杰
责任编辑:22级 徐伟

公管小荷
公安管理学系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宣传和展示文化内涵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