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绩文】迦陵韵雅传诗火,慧语清音启性灵

文摘   2024-11-25 21:53   河南  

忠诚  自律

严谨  奉献

90岁那年,有人问叶嘉莹: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她回答说:“是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这定是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所追寻的的人生价值。

国际著名诗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0岁。叶嘉莹先生,诗词世界的引渡者,文化沧海的掌灯人。一生辗转,岁月颠簸,却以柔弱之躯,承古典诗词之厚重,我们要牢记先辈重托,志存高远,接续其伟大事业,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不懈奋斗。









诗韵人生,文化明灯



叶嘉莹,别号迦陵,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春风化雨,自幼伯父的引导让她踏入古诗的奇妙世界,天赋与热爱在此刻悄然种下种子,于古典诗词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她是诗词的女儿,也是风雅的先生。叶嘉莹先生在接受专访时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生不已的生命。”执教近80年来,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对中华古典诗词的体悟启发了海内外无数学子。




归根情切,诗教流芳



诗词,仿佛有种力量,吸引一代代中国人寻找诗意人生。诗词,也让叶嘉莹在浮世坎坷中获得强韧的生命活力。叶嘉莹曾坦言:“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从大陆到台湾,又从国内到海外,一生漂泊,屡经磨难,尝尽人生苦难,阅遍家国离乱和复兴,叶嘉莹的百岁人生足够传奇。

1924年生于北京,出身叶赫那拉氏,叶嘉莹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来识字。1937年,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经历了卢沟桥事变。面对北平的沦陷,少年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1948年,随丈夫南下,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1974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这一次,叶嘉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回望苦难困顿、漂泊如转蓬的一生,叶嘉莹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句话加以概括。她认为,要身经忧患,才深解诗词。




诗心长燃,青衿志坚



虽已是期颐之年,叶嘉莹仍对国家、对年轻人抱有殷切的期许,怀揣一片赤诚。她坚信,只要种子在,无论经过百年还是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必定会绽放花朵结出硕果。“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我们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所以,我说‘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们江山的美丽、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叶嘉莹说。她更期待,年轻一代把中国的诗歌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叶嘉莹以其一生,铸就了诗词传承的不朽华章,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后人咋爱文化传承之路上奋勇前行。斯人已逝,其志犹存,叶老曾说:“我已经90多岁了,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前,要把中国传统中最宝贵的一部分留下来。“我们青年一代,要承担责任,接过叶老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中国诗词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END
文字来源:24级 张贵鸿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编辑:23级 李红搏
微信校对:23级 杜雨洋 23级 成俊宇
责任编辑:22级 徐伟

公管小荷
公安管理学系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宣传和展示文化内涵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