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转式旅行”,一场对城市管理的即兴测试

时事   2025-02-08 21:31   北京  
图片

文|訾晓


这个春节,“中转式旅行”成为不少游客选择的出行方式。比如,2月4日当天从三亚飞往广州的航班经济舱已售罄,机票价格超过6000元,如果游客选择提前从三亚前往中国香港,游玩之后再从中国香港返回广州,全程机票价格仅需2600多元。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机票成本,还可以多游一座城市。笔者的朋友也将北京作为从哈尔滨回汕头的旅行中转站,来了一场烤鸭和庙会的特色体验。

“中转联运”不仅在价格上比直飞更划算,更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将“路过”变成“停留”,将“中转”变成“目的地”,让加入春运大军的游客在漫长旅途中喘了口气,获得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这种悄然兴起的旅行方式不仅在快节奏的假期旅行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对城市温度的一场即兴测试。

不难看出,中转式旅行是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与机场的双向奔赴。旅客以更低成本体验更多城市,机场获得客流与收入,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但同时,这种消费模式也在打破传统旅游的时空限制,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拿之前游客推崇的“特种兵式旅行”来做个对比,同样是极具性价比,“中转式旅行”给行程更增添了一些随机性,并非传统旅游景点的“串烧”,这种不必直奔主题的驻留,反倒让旅途多了些“不期而遇”的惊喜,也正是这份打破常规的随意与从容,折射出了现代人对旅行城市本身深度体验的渴望。 

在标准化旅游产品泛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希望体验个性化而非程式化的城市景观。一个有园林庭院或主题乐园的机场休息区、一座展品丰富的博物馆、一家别具风格的咖啡厅、一条银杏满地的街道、一处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夜景,都可以成为一座城市值得驻留、下次再来的理由,也能成为游客旅途记忆中最闪亮的片段。

也因此,“出行决定旅行”的新市场趋势将深刻影响城市服务体系,城市给人的关键印象不再集中于知名景点,而从落地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并因它全方位的服务水平而不断加深,这就要求城市重新思考服务布局。

机场、高铁和市区之间的接驳是否便利,行李直挂、周转或寄存是否规范,服务和引导是否人性化,夜里走进城市是否有深夜食堂、24小时书店的温暖守候,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城市服务水平的“温度计”。

城市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旅游服务的定位:从景点导向转向体验导向,从“大而全”转向“微而精”。事实上,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布局“微旅游”产品,完善24小时服务体系,比如泸州、宜宾、西宁等多地机场为游客报销高铁票,西安、长沙等地机场为中转游客提供免费住宿,机场联合旅行公司通过算法模型优化中转时间和票价方案,这些举措都显示出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回应。

中转式旅行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城市服务能力的测试。那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持续优化服务体验的城市,将获得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如何看清旅游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抓住市场机遇不断提升游客体验,考验着他们的智慧与远见。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图片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图片

图片

“把高铁吃成流水席”,高铁也能更美味

一“吒”难求!哪吒周边爆单值得思考

“史上最强春节档”,带来什么启示?

假期孩子“电子产品失控”,怎么办?
这个春节,机器人很忙?



字:訾晓
图片:新京报、新华社、网络等
朗诵:王茜
责编:邢妍妍
编辑:朱晓帆 

图片

光明日报
思想品格 人文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