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
《农民日报》刊发文章:
《福建龙岩市:乡村振兴释放发展新活力》
聚焦闽西大地
处处呈现出乡村振兴新景象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施“158”(一个理念、五项机制、八种类型)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探索推广“六个共富”(思想、产业、合作、改革、人才、文明)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正不断释放发展新活力。
创新机制
分类推进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活“林”空间、做强“林”经济、提升“林”效益,成就绿水青山,富裕万千林农。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9.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1600元,增长至2023年的33680元,增长近20倍。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年来,龙岩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即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建设理念,实施“一把手”推进机制、规划先导机制、农房建设管控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党建引领机制五项工作机制,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稳定改善类、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侨台赓续类、收缩待定类、搬迁撤并类进行分类,对全市1786个村因村施策、分类扶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建设示范样板,持续提升闽西革命老区乡村颜值和内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龙岩市探索建立思想共富、产业共富、合作共富、改革共富、人才共富、文明共富“六个共富”机制,形成全市齐抓共管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批具有龙岩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
当前,全市乡村建设一线特色做法不断涌现。其中,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以古村落原始风貌为基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挖“耕读”文化内涵,实现“村庄整体保护、文旅业态激活、百姓增收致富”多赢局面;上杭县庐丰乡“三丰”片区依托独特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田园文化,打造自然田园风光。
以点带面
全域发展
近年来,龙岩市各县(市、区)依托各自的文化、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片区化打造的思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奏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牧歌。
在以往建设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新罗区重点打造“千里江山·只此青绿”片区,建设红色研学、绿色双碳、农旅融合、共同富裕的“江山模式”;永定区重点打造“土楼十里长廊”片区,通过招商引资、跨村联建的方式打造土楼集群,成为撬动乡村振兴新支点;上杭县重点打造“红古田”片区,让古田乡村文化会客厅名片更加响亮;武平县重点打造环千鹭湖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片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建设旅居武平核心区;长汀县重点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片区,打造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连城县重点打造“美味莲南、整训新泉”片区,闯出一条“红+绿”的乡村发展之路;漳平重点打造“台湾小镇”片区,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据介绍,今年,龙岩全市共实施“一县一片区”建设项目129个,计划投资13.95亿元。截至9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3.1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4.09%。
产业引领
强村富民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龙岩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产业为引领,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方面,龙岩深耕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全国产业强镇9个。2023年,七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70亿元。持续提升特色农业品牌,评选出龙岩十大特色农产品,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另一方面,突出培育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经济、农村电商,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其中,长汀县鼓励多元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全产业链建设,让河田鸡“飞”出山沟,带动8.9万余人就业;漳平市探索“樱花+”茶旅融合模式,打造“大陆阿里山”名片,以“樱花游”带动“全域游”,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去年,全市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7个,创建金牌旅游村20个、全域生态旅游小镇9个,3条精品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长汀县店头街历史文化街区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漳平市溪南镇东湖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龙岩市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一二三产全覆盖。当前,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77项,引进或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等880项。与此同时,组建全省首个市级“新农人”协会,加快培育新生代农民群体,协会现有会员353名,他们在闽西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的主战场上,书写出一个又一个奋斗故事。
成为我们的专属粉丝
只要简单两步
↓↓↓
点亮和 ↓↓↓
成为我们的专属粉丝
只要简单两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