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家家户户靠烧柴做饭,我们生产的火柴市场需求量很大......”
11月24日
记者来到长汀县城采访时
72岁的王志飞
拿出一个珍藏的火柴盒
为我们揭开长汀火柴厂
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渊源
小小的火柴盒
曾经承载着一代人的生计
在它逐渐隐去的同时
长汀人逐绿行动的足音日益铿锵
开启了能源嬗变之路
摒弃柴火 植树复绿
王志飞,身为长汀火柴厂的最后一任厂长,自1972年调入火柴厂,见证了它的兴衰。
据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火柴厂鼎盛时期,拥有员工1200余人,而县城近一半家庭的老老少少均靠居家糊火柴盒获得家庭补充收入。“厂里每日光生产火柴盒和火柴梗,就需要约60立方米的木材。当时周边乡镇往县城的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我们就到外地去拉木材回来。”王志飞告诉记者。
火柴产销两旺的背后,是烧柴用炭的盛行,这加剧了长汀的水土流失。为此,1997年担任厂长以来,王志飞带领火柴厂职工积极响应水土流失治理的号召,由厂方出资购买杨木苗,在全县各乡镇持续推广植树造林。
长汀,曾被当地人称作“火焰山”
煤沼电气 升级迭代
随着长汀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拉开大幕,火柴厂最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革命”却一直在延续。
记者从长汀县有关部门获悉,2000年起,长汀县每年从省下拨的10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项目款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禁止烧柴和推广烧煤、烧沼气等补助。至2006年,煤补农户4.76万户,发放资金342万余元;至2009年,补助兴建沼气池6897个,共发放补助资金551.76万元。另外,从2012年起,实行水土流失区农户以电代燃补贴政策,对河田、三洲、濯田等7个省定水土流失重点乡镇按年纯生活用电量每度补助0.2元,大同、馆前等10个乡镇则每度补助0.05元。
一系列补贴的惠民举措,犹如“釜底抽薪”,改变了长汀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烧柴习惯,彻底抽掉了千家万户锅底的薪柴,而代之为烧煤烧电烧气。随着能源迭代而来的是,荒山变绿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了。
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的戴芳文,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能源革命”的受益者。今年54岁的他,当年是村里第一批用上沼气的农户,带动周边邻居纷纷加入“用气”队伍。他告诉记者:“2005年的时候,政府出钱帮我们建设沼气池,家里煮饭、照明全部都用沼气,那时每个月交的电费还不到10块钱。”
由于亲历过水土流失带来的贫苦,戴芳文深谙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性。2015年担任村支书以来,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电力事业的发展,他主动淘汰家里的沼气池,上山植树、种果,每年还带动村民积极参加镇里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抚今追昔,戴芳文感慨地说:“以前大家偷偷砍柴烧,现在大家都自觉保护水土,花钱都请不到人去砍柴啦!”
位于河田镇蔡坊村的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汀支线站点的落成投用,则让长汀成为全省第一个通管道天然气的县,进一步拓宽清洁能源之路。该支线站点负责人陈培岚告诉记者:“门站建成投用3年多来,随着管道设施逐步完善,天然气市场慢慢打开,每年用气量逐步增高。”据了解,目前,长汀全县气化率超60%。
光伏崛起 碳汇拓路
一次次“能源革命”不仅带来乡村嬗变,更是孕育出绿色生机。
汀江河畔,另一场名为“光伏”的能源升级在同步进行。在长汀水土保持核心区河田镇上修坊村,只见绿水绕村山葳蕤,绿电流淌绕千家,农户周林家的中国风立体窗花式光伏屋顶格外醒目。
周林家的光伏屋顶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3年,周林从湖南远嫁河田时,“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令她触目惊心;见证二十多年来这里的生态巨变,她倍感幸福:“那时山体是裸露的,河水浑浊,稍有下雨,河水就漫上田地,现在这里满山都是绿色的,老百姓也富起来了,我们家楼顶上安装的光伏,每年大概有1.5万元收入,这相当于以后多了一份养老金。”
2021年,周林家作为村里第一批安装光伏的示范户,带动周边居民发展光伏。截至目前,长汀县共完成光伏用户并网3531户,主要集中在河田、策武、新桥等乡镇以及城区和腾飞工业园区。如今,光伏还被运用于当地米粉加工厂、稀土和汽车机械生产企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
为将绿色进行到底,围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建设目标,长汀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碳路”实践。2023年12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花落长汀;今年4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跨省(与广东省)交易在长汀成功签约,相关经验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推广。
从砍树到植树
从烧柴火到以煤电代柴、以气代煤
再到光伏发电、碳汇交易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背后的能源嬗变
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生生不息的“绿能”
正为革命老区长汀的振兴发展
输送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
成为我们的专属粉丝
只要简单两步
↓↓↓
点亮和 ↓↓↓
成为我们的专属粉丝
只要简单两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