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德村(原老解放)
有一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桥
叫做“笃实桥”
△桥上的字依稀可见
不过当地人大多习惯叫它“独实桥”
桥不宽、也不大
长约6米、宽约2米
由三块坚固的麻石板组成
差不多够两个成年人并肩而过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的桥”
历经百年风吹日晒
如今仍然是人们最常走的桥之一
听一直住在周边的村民徐品才讲
那个时候
从六圩港到杨家桥长约2公里的河道
无数船只从这里驶过
但是河面上没有一座桥连接南北两面
村民们过河都要绕好远的路
△笃实桥周边的老村埭
“一个叫做宋福田的私塾先生出资修了桥”
在徐品才的带领下
小编找到了宋福田老先生的儿子宋禄学
在宋禄学的回忆中
其实桥是由他的爷爷宋桥松(号名)
出资修建的
那个时候出的不是钱
是米
“从我爷爷开始,一家三代都是老师,
因为没有桥,学生们上课绕路太远,
所以用几斤米换来了桥。”
于是
2公里的河道上架起了第一座桥
学生、农民、商贩
都从这里来来往往
△笃实桥底部由石块堆砌而成
虽然无从考证
但是根据宋禄学的推断
这座桥至少已距今130年
“我今年都八十多岁了,
我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建了,
那个时候桥只有一块石板。”
这便是“独实桥”名字的由来
那什么时候改名“笃实桥”的呢?
据回忆
1952年,由政府出资拓宽“独实桥”
一块麻石板变三块麻石板
由宋福田老先生与好友徐廷柏两人
在征得村民意见后
取谐音“笃”
自此“独实桥”改名“笃实桥”
这也是想要延续宋家三代人的善意与朴实
△桥上悠闲地晒着太阳的小狗
“涨潮时人从南面撤到北面也靠这座桥。”
徐品才说
改革开放后建了很多桥
但是周边的村民对这座桥感情很深
它架起了南北两边沟通的桥梁
哪怕到如今
每天也有百十来号人
在桥面上来来往往
“这座桥后续进行了加固,
我们也希望它能一直留存着。”
△图上可见另一边桥进行了加固
平凡的桥
承载着不平凡的情怀
参与、见证了无数人的人生
桥所蕴含的善意与精神
正是扬中人
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往期精选,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