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墨洛产业园,这里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水源稀缺,土壤贫瘠。来自石河子城投集团西部绿珠有限公司的周成龙,用一片赤诚在这片不毛之地书写着绿色的“果蔬梦”。
2023年3月9日,周成龙接到任务——去和墨洛产业园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工作。他未作丝毫犹豫,舍家离子,背上行囊便赶赴离石河子1534公里的和墨洛产业园。他也许没有想到,此后的无数个日夜,将远离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城市生活,辜负“父亲”“丈夫”与“儿子”的身份,与沙石、尘土、大棚为伴,为当地的蔬菜产业上下求索,深耕新疆现代农业之路。
初到产业园,一眼望去,以胡杨、沙枣树为主的百万株林木在沙漠边缘一字排开,延伸百余公里。一边是荒漠沙丘,一边是阡陌大棚,很难想象,这如何种得出蔬菜?身负种植管理与蔬菜销售重任的周成龙陷入了沉思。
而困难远不止此,和田每年3-6月份为风沙期,漫天的沙尘不仅考验着周成龙,更考验着立在沙漠中的大棚。
“南疆的沙土地,滴灌井水年年全苗,年年产量不高,因为沙土地漏水漏肥比较严重,在每年七八月份高温天气时耐旱性又极差,而土壤中的盐碱会加剧死苗枯苗,土壤板结后磷、钾等元素很难被菜苗吸收。”周成龙说。
土质改善是关键,随即他开始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向专家、周边种植户走访、请教,就像一棵行走急需知识雨露滋养的“风滚草”,不是在大棚,就是在去大棚的路上。棚外高温炙烤,棚内缺氧难耐,别人都开玩笑说他有些魔怔,他说:“缺氧!但不缺精神!”
和田地区与山东的地理纬度相近,光照时间长,对喜光作物生长极度有利,非常适合发展蔬菜种植。为改善沙土地土质,周成龙及团队决定给大棚里的土壤来一次“大换血”。他前后施农家肥 1260 方,慢慢探索出自己的“施肥经”,如“在高温天气及关键时期,定期加大水肥的投入及频次”“带肥少量多次,单次少带”“长短布管”等一系列经验;并邀请山东技术专家传授农药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以及作用。为减少冬季大棚温差,公司给各个大棚增添了加温设备,配合棉被及塑料薄膜的定时收放,可以保证大棚内夜晚温度在7-10℃,“晚十一点摸排温度,早六点设备检修”成了周成龙每日工作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说:“在这里不仅是种蔬菜,更是在完成使命。”
阳光透过保温膜洒落在大棚,茄子、西红柿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员工们忙碌穿梭在田间地头,采摘、装箱、打包,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周成龙和公司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大棚蔬菜喜获丰收。
为了让大棚蔬菜长势更好,周成龙和公司团队积极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塔农大科研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周成龙共服务116座蔬菜大棚,占地面积511.4亩,种植品种在长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红柿、彩椒、西芹、羊肚菌等多个种类。收获的蔬菜不仅以和田北慕蔬菜批发市场为先导,逐渐向外扩展销售渠道,发往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库尔勒地区、乌市九鼎批发市场,还远销中亚国家。
从一颗种子到人们的餐桌,育苗、定植、采收、科技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生活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然形成。周成龙说:“我就是想画一幅画,一幅让这里的农民致富的画。”
当地居民如克亚姆来大棚基地工作已经两年了,丈夫长期在外,家中有三个孩子,之前,她一直在家照顾孩子。“之前在沙漠里种菜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公司领导还把大棚耳房改造成了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场地,让我们安心工作,亚克西!”谈起现在的生活,如克亚姆高兴地说。
此外,周成龙还利用午休时间常态化开展“专业术语国语课堂”“技术手把手”等特色课程。如今,已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改变了女性“围灶台,家中宅”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不仅让家庭收获了财富,还让她们对未来生活有了梦想。
当笔者问起有没有遗憾时,周成龙红着眼眶说:“我是10岁女儿作文里《不回家的爸爸》,是4岁儿子口中关在手机里的爸爸,也是妻子身边缺位的丈夫......”(通讯员 郭英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石河子零距离
编辑:张兰兰
编审:焦亚峰 刘伟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shz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