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丨自然篇(鹕)

文摘   2025-01-31 13:12   青海  

    有喉囊的鸟类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鹕”,形声字,本字作‘鶦’,‘鶘’的简体字,从鳥胡声,‘鶦’字目前最早见于《爾雅·釋鳥》(战国至两汉)。鳥,与鸟类有关;胡,固定的肌肉组织,此处引用‘肉质增生’的引申义。造字本义:有喉囊的鸟类。
备注:相对于一般的鸟类来说,这种具有喉囊的鸟类即可用“胡”表示其“增生”的肉囊。
扩展阅读:
具有喉囊的鸟类主要指那些在颈部或下颌部位拥有特殊皮肤囊袋的物种。以下列举了一些具有喉囊的典型鸟类类别和代表物种:
鹈鹕科:
鹈鹕:所有鹈鹕种类(如白鹈鹕、非洲鹈鹕、美洲鹈鹕等)都拥有大型喉囊,用于捕食和滤水,是最典型的具有喉囊的鸟类。
鸬鹚科:
鸬鹚:如普通鸬鹚、红脸鸬鹚等,虽然其喉囊不如鹈鹕那么显著,但仍然具有一个较小的皮囊,用于暂时储存捕获的鱼类,特别是在潜水捕鱼后上浮过程中,帮助减轻身体负重。
军舰鸟科 :
军舰鸟:特别是雄性军舰鸟,拥有鲜艳的红色喉囊,主要用于求偶展示,而非捕食功能。喉囊在繁殖季节会特别膨胀,成为吸引雌性的重要特征。
鹳形目其他类群:
鹳:部分鹳类(如东方白鹳、黑鹳等)在繁殖期时,颈部下侧会有一块松散的皮肤皱褶,有时被称为“喉囊”,但并不具备鹈鹕那样的捕食功能。
琵鹭:某些琵鹭(如白琵鹭、黑面琵鹭等)在繁殖期颈部也会有类似的皱褶,但同样不具备功能性喉囊。
其他鸟类:
部分猛禽(如鸢、雕等)在咽喉部位有一对能伸缩的气囊结构,称为“喉囊”,用于发声和共鸣,但与鹈鹕那种用于捕食的皮肤囊袋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古文释义



【玉篇】戸徒切【集韻】【韻會】洪孤切,音胡。鵜鶘也。
【莊子·外物篇】魚不畏網,而畏鵜鶘。
【山海經】廬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中,多鶘,狀如鴛鴦,人足,其鳴自詨。【註】今鵜鶘,足頗似人脚。

来源:汉字历史

青海省博物馆
关注我们,了解我们,相信,你会爱上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