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昆仑风物映西海(下)

文摘   2025-01-26 18:36   青海  

一碗面浓缩文明华彩

2002年11月的一天,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一只倒扣的蓝纹红陶碗,引起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蔡林海的注意。


喇家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综合灾难遗址。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挖掘。作为考古队成员,蔡林海先后11年参与相关工作。

“当时,我趴下身子查看,碗内的东西像卷曲的娇嫩的植物根系。再细看,却没发现毛状的细小枝系。”蔡林海回忆说。

后来,这碗被标记为“F20古代食物”的面条状结构遗物,被送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科学鉴定。专家最终确认,食物成分是粟(小米)。也就是说,这是古代的一碗面。

这碗面的出土,将全世界范围内面条出现时间向前推了2000年。“这碗面附近的泥土中,还发现了肉和调料成分。先民们对美味已有追求。”喇家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周海莲说。

“通过发掘,我们认为,喇家遗址是国内少见、保存较完好、文化遗留极为丰富的史前大型中心聚落,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明的认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倩倩说。

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以及高等级墓葬、环壕、小广场、祭坛等重要遗迹。

喇家遗址博物馆保存着一块“会唱歌的石头”,这块长方形石板长近1米,形似石刀,色青,侧中部穿一孔,可悬挂。“这件石磬是我国考古史上器型最大的石磬,因出土地点毗邻黄河岸边,被称为‘黄河磬王’。”周海莲介绍。


在王倩倩看来,“黄河磬王”不仅见证了礼乐文明在黄河流域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实物见证。

“‘黄河磬王’以及‘大玉刀’等高等级、高规格文物都是带有‘王者之气’的礼制用器。”王倩倩介绍,有学者认为,喇家遗址可能是齐家文化时期的区域权力中心之一。

再现丝绸之路青海道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唐代,青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青海道——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古老商道,促进商贸繁荣,让青海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2019年,发现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乌兰泉沟一号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泉沟一号墓全景(上为北)

该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泉沟一号墓发掘领队仝涛介绍,壁画墓在汉文化区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尤其吐蕃统治时期并不流行这类墓葬装饰形式,这显示了该墓葬的与众不同之处。

据介绍,墓前室砖墙和后室柏木墙表面均绘壁画,但剥落较严重。前室墓门侧壁画为仪卫图,残留有执旗和牵马迎宾侍卫,其他壁面原绘有狩猎、舞乐等内容,顶部描绘各类飞禽走兽、祥龙飞鹤。后室四壁绘有进献动物、帐居宴饮、汉式建筑、山水花卉等内容。


△前室东壁“仪卫图”壁画(西→东)

“壁画唐风浓郁,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仝涛说。

考古队员还在椁室外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内置一个长方形木箱,箱内端放一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一件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鋬指金杯有四曲杯体和方形圈足,装饰富丽,技艺精湛,融合唐朝、中亚和吐蕃之风于一体。


△暗格木箱内的鎏金银王冠和金杯(东南→西北)

鎏金王冠与吐蕃时期的当地王室有着何种联系?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此外,不少文物证实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曾长距离开展贸易活动的历史。

在西宁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等地,曾出土北朝时期的波斯萨珊银币、拜占庭金币、丝绸和金银器等。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墓葬中,曾发现一件精美的青瓷莲花尊,专家推测其可能是来自长江中游的南朝时期遗物。

青瓷莲花尊 南北朝
海西州都兰县博物馆藏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记者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主题展馆看到,出土于都兰热水墓群的诸多丝织物久经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完整。

“带有立鸟、狮子纹锦等图案的织物,与当时中西亚文化有关联,是专家研究吐蕃时期丝绸的新资料,文化与学术价值意义非凡。”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执行院长交巴才让说。

在仝涛看来,考古勾勒出丝绸之路在青海的历史线条,可以回望青藏高原各民族在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合力打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共同参与丝绸之路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青海的古老先民不仅拓展了人类在高海拔环境的生存空间,更创造出青藏高原早期文明发展兴盛的奇迹。”仝涛说。


往期回顾

目录

上一篇

瞭望丨昆仑风物映西海(上)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青海省博物馆
关注我们,了解我们,相信,你会爱上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