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王晓俊:谈谈我的选择

学术   2024-08-02 17:07   甘肃  


开栏语


青年,从来不是时代洪流中的匆匆过客,而是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的行动者。在近代物理所,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在担当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今天起,我们特别推出专栏——《青年说》,展示青年风采,倾听青年心声,凝聚奋发向上的力量。


青年说

谈谈我的选择

Youth Voice | 王晓俊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晓俊

1992年生,福建泉州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技术中心电源技术室青年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粒子加速器特种电源研发。主要从事极端性能指标下的粒子加速器各类电源的数字控制技术及电源控制方法研究。

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2年获近代物理所青年科技人才奖特别奖,2023年获粒子加速器学会第十五届“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代表性工作

参与了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核心关键技术——全储能快循环脉冲电源研制工作,负责研制其数字控制器软硬件系统。在强电磁干扰下,通过万兆光通讯的分布式电源高速互联控制架构,解决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组合多变、高速协调的大功率快循环脉冲电源控制需求,实现可变脉冲波形、高速、高精度实时控制。2023年7月,国际首台大型非谐振全储能快循环脉冲电源通过测试验收。目前,HIAF增强器BRing首台全储能快脉冲二极铁电源已完成安装与联合调试。



谈谈我的选择


我为何会选择这份科研工作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够乐在其中的工作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大家也会考虑很多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很多人都希望一毕业就能有一份较高薪酬的工作。到底是去工业界,还是留在科研院所,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选择题。

 

这让我想到研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习的时候,思政课老师对我们的人生选择和发展提供过不少建议,其中就包括理想情怀和个人发展其实也可以统一。我们国家有很多五年规划,有很多重大的战略发展项目。倘若将自己的个人发展,结合到国家的五年规划事业中,一辈子能够参与完成一两个很有意义的大项目,既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能顺势而为、有所建树,也是一种不错的工作选择。而我们近代物理所,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项目。这对我们年轻的硕士、博士而言,是机遇,也是舞台。

 

然而,我们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科研工作,和大家普遍理解的科研工作又有所区别。建设重离子加速器是一项大工程,加速器的技术研发有多个专业细分领域,涵盖了理工科诸多专业,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共同推进,缺一不可。其科学技术要应用到大科学装置中,要求发挥实在的作用,并且要在工程一线进行大量且长期的测试和考验。

 

因此,协同合作是加速器大团队的核心要素,也贯穿了加速器建设的全过程。以我们电源技术团队为例,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快循环脉冲电源期间,在研制、验收、设备上线调试的全过程中,其实都伴随着一种“矛盾”:实际方案与不断更新的性能要求的矛盾。而此时,唯有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矛盾,跨越高山。


图 电源技术团队部分成员


具体来说,随着工程认知和实践经验的深化,加速器物理对电源的技术和性能要求可能会不断提升。但有时,不同的技术要求在现有方案下会自相矛盾,甚至要将原有方案推倒重来,在人力和时间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类矛盾尤为突出。本着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电源技术团队需要了解清楚要求变更的意义与原由,再把其中代价较大或不可行的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地向其他专业的合作人员解释清楚,同时提出自己专业背景下最优的解决方案,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加快推进工作。倘若因为沟通和个人情绪问题导致任务停滞不前,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加速器团队是个大团队,缺哪一环都不行,荣辱与共。


当涵盖诸多专业的加速器大团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成果最终呈现之时,每一个成员也能体验到不一样的成就感。加速器研发中产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止能应用在科学工程中,也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医疗、农业、材料等多个领域。当我向同学、朋友介绍重离子加速器还可以治疗癌症,并且好几个重离子医院正在建设、部分医院已经投入运营时,大家都对我们的工作表示由衷的肯定和赞扬,觉得这样的工作是真正地在为人民生命健康做出贡献。因此,这样的科研工作也充满着意义感,这对于投身科研的理想主义者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面对如此快节奏且充满挑战的科研工作,可能会有人畏难逃避,但绝大多数团队成员还是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总会有人站出来,去克服和化解如鲠在喉的难题。这种担当重任与专注问题的科研精神,也归功于研究所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近代物理所曾先后成功建设三代大科学装置,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外部环境与选择,但研究所始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加速器建设任务。我的研究生导师高大庆研究员也曾和我们分享过他的个人经历。当年,在“九五”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项目中,他在攻克Kicker电源时也经历了好几年的瓶颈期。多次方案验证失败,每次重头来过时,内心也都是五味杂陈。即便如此,出于一份责任感,高老师没有选择当逃兵。面对能带来远高于科研薪酬的“下海”诱惑,他并没有选择投入到改革开放的经商浪潮中。


年轻时的高老师在如此重压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个人面子和得失,一心只想着如何尽快地突破这项关键技术,每天一大早就待在CSR主环大厅简陋的电源平台上处理一线问题。最后,他所负责研发的纳秒量级大功率Kicker电源系统成为了CSR工程的亮点之一。前辈们的故事,研究所的科研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也一路传承到现在的HIAF项目建设时期。


图 HIAF电源进场装配调试中


对我而言,科研工作并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写算算,还需要在一线处理大小难题,担当别人避之不及的繁琐任务。但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如何选择都取决于自己。


克服一个个困难,也意味着一份份感悟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解决问题的专注力,感受到乐观豁达的心境,锤炼出百折不挠的信念。科研人生的意义,也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实现,不断地理解。可能最终也就明白,这样的人生,这样的选择,是否有所不同。



撰稿| 王晓俊

 编辑| 刘芳

排版&制图| 任灿灿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聚焦近代物理所科研成果及动态,传播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