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眸 | “那时很艰苦,但人们有一种工作的激情”

学术   2024-08-16 19:47   甘肃  


历史的回眸




1962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
与613工程处合并
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代号“西北203所”)

一批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
从祖国各地来到大西北
加入到我国核科学研究事业
和国防事业的建设中来
......



分配到近代物理所的大学毕业生在兰州饭店东侧留影(1963年)



亲历者说







徐树威

86岁 1962年入所 

近代物理所国防科研2号任务参与者 






侯明东

84岁 1964年入所 

近代物理所国防科研2号任务参与者






徐荣辉

86岁 1964年入所 

近代物理所国防科研1号任务参与者 


徐树威:

我们进系的时候,进的是清华大学工物系,工程物理系是保密专业。那时候我自己喜欢搞科研,而且当时我们思想非常简单:服从祖国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侯明东:

我是东北人,从小出生在哈尔滨。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我从哈尔滨经过三天三夜到兰州。就是像一颗种子,给你撒到哪里,你就要去到哪里。


徐荣辉:

我是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报道通知上说,不能让同学好友知道。到了单位门口,有解放军守卫,神密威严。后来才知道当时的编制是二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叫203所。


1965年,我国氢弹研究已进入理论模型研究攻坚阶段。中国需要以精确实验对各种渠道获得的核数据进行检验,并提供我国自己的实验数据。同年,近代物理所承担了两项与主要热核材料相关的国防科研任务,分别简称为“1号任务”和“2号任务”。


在近代物理所原所长杨澄中的指导和组织下,研究所迅速调集主要科研力量,依托所内实验设备,全力投入到这两项任务的攻关中。


侯明东:
1号任务是测氘-氚的反应截面、氘-氘的反应截面。2号任务是测中子打锂-6、锂-7的反应截面和产生的次级中子的能谱。这个任务下达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用实验来完成,不用什么任何的理论计算。

徐树威:
1、2号任务研究内容,是设计核武器(原子弹、氢弹)必须要的一些参考数据。这些参考数据国外当然有,我们不敢抄,必须自己通过实验重复这些数据,我们才敢用。

徐荣辉:
在那个时期,全所就一个中心任务——1号任务、2号任务,唯一的中心任务。

2号任务数据分析结果图表汇集 (邬恩九捐赠)


徐树威:

任务很紧急,你要做反应截面,必须先要有中子。中子源能提供中子,所以先做中子源是第一步。


徐荣辉:

无窗气体靶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技术,就是氘束、氚束强度测量。后来我们从调研当中知道了,要用量热器的方法,就是用测能量的方法来测束流。后来就是按照这条路来走的。

1号任务中使用的量热器


侯明东:

当时2号任务中,我们做的最大的工作就是计算。那时候一个是用计算尺、四位数学用表去查,再就是手摇计算机。一个数字要两个人,或者一个人要算两遍,数字都相同了才可以,数据量太大。

   2号任务中科研人员自制的读取观测数据工具
(邬恩九捐赠)


徐荣辉:

我当时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没办法,我们就是老老实实,从头开始呗。哪里不知道的,我们就从头学习,大家都是这样的。

现在回想起来,能为国家、国防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感到很幸运。一想到攻克1号仼务时期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精神就振奋起来,像是回到了当年,成了我老年生活的精神支柱。

1号任务取样系统外貌


侯明东:

我还清楚地记得要把灯关掉,质子束打出来以后把空气都电离,可以看到淡淡的一点光。然后我们手里拿一个荧光屏,一看荧光屏亮了,再往后走。但是有时候有散射,我的手一下子就被束流照上了。当时没有感觉,过几个小时后就开始有点痒,有点像冻伤了的感觉,然后开始红肿。


徐树威:

当时很简陋,就是自动控制水平很差。束流出来人还要进去,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如果要等到条件好了,任务完不成了。

2号任务组人员合影 (1965)


侯明东:

那时候大家一心忘我工作,个人的小的身体损伤,没有什么人去恐惧,去畏惧。大家也都知道放射性有些危害,但没有人去计较这些,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要求。

我觉得那时候生活上是很艰苦,但是人的精神状态和现在没法比,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抱怨。我现在都能回想起来那时的状态,那种工作的热情,大家的工作精神、思想境界,我觉得是相当高的。






这两项国防科研任务的完成,为我国氢弹研制提供了自己的实验数据,获得了二机部的高度评价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核工业部批准了这两项任务可以解密。



1号、2号任务部分测量结果

将这两项任务的相关工作整理出版是杨澄中的夙愿。1986年,研究所组织有关人员拟定编写提纲并撰稿。1989年,《轻核反应截面测量》付印出版。


谨以此文 此片

致敬每一位

为这两项任务

默默付出的科技人员




采访:刘芳 赵晓艳

撰稿:刘芳

视频制作:张韦

排版:任灿灿 刘芳

审核:尹经敏

鸣谢:综合档案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聚焦近代物理所科研成果及动态,传播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