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周旭:科研就像在跳舞

学术   2024-10-24 17:07   甘肃  


开栏语


青年,从来不是时代洪流中的匆匆过客,而是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的行动者。在近代物理所,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在担当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我们特别推出专栏——《青年说》,展示青年风采,倾听青年心声,凝聚奋发向上的力量。


青年说

科研就像在跳舞

Youth Voice | 周旭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周旭

1991年出生于山东泰安,现为近代物理所核物理中心储存环核物理室青年研究员,从事储存环质谱术研发、原子核质量测量及相关核天体与核结构物理研究工作。

2014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23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进入近代物理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员。

获奖情况

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21年度近代物理所青年科技人才奖优秀奖。

2021年全国核反应会议优秀报告奖。

2016-2021年先后五次获评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

代表性工作

原子核质量测量,尤其是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测量,一直是世界核物理前沿热点研究课题。利用系统且精确的原子核质量数据,人们能够探究原子核存在极限、检验原子核的同位旋对称性、揭示原子核壳层结构的演化规律等。此外,原子核质量数据也是模拟天体环境中核过程的关键物理量,对于理解爆发性天体现象和宇宙中的元素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周旭自2014年加入近代物理所质量测量团队以来,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 作为核心骨干,与同事们合作确定了新型储存环质谱术的原理和技术方案、建成了双飞行时间探测器系统,负责研发了高精度测量储存离子速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开发了实验数据处理的软件包。在此基础上,所在团队成功研发“磁刚度识别等时性质谱术”,该新型质谱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短寿命、低产额原子核质量测量方法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ccelerators and Beams》(第一作者,“Editors’ Suggestion”亮点工作)《Physical Review C Letter》(第三作者)与《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第二作者)。


2. 利用新型质谱术,负责完成首次针对未知核的测量实验,首次得到Zn-57、Ge-62、As-64、Se-66和Kr-70的质量。利用新的质量数据,团队发现中子星表面热核过程在Ge-64附近变得更加缓慢,中子星致密性约束条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首次发现奇奇核与偶偶核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能存在奇异的分叉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第一作者)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第三作者)上。




科研就像在跳舞


接到邀请去写写感触,其实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自从2014年入所,一晃快十年了。但其实当初加入质量测量团队,仅仅是个巧合。

本科期间,我的专业是理论物理。我这人有些傲气,跟谁都没讲就选择了放弃保研,打算“破釜沉舟”出国深造。备考那年,为了去图书馆占座晨读,几乎每天都是6点起床,有课上课,没课刷题。然而,我的托福成绩不理想,出国的计划搁浅了。大四下学期,迷茫的我正好赶上当时的近代物理所实验物理中心招聘。那时候哪里懂这个是啥啊,凑巧就被选上了,也因此一脚从理论跨入了实验物理的大门。

在我的科研路上,有三位恩师(张玉虎、周小红、王猛)和一位师兄(颜鑫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从北京上课归来,是师兄颜鑫亮代老师授业。那是我最快乐也最痛苦的时光:花费半天画了一张图,然后不合格,重画;一个月做好一份ppt,逻辑不对,重做.......是的,那时我的基本功实在是太差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颜师兄带着我搞程序提速。起初,对于师兄布置的这个难题,我一点信心也没有,忍不住抱怨:“这程序都用了快10年了,别的师兄都没做,凭什么到我这就非做不可?”

“我觉得你累了,周末休息两天,周一咱们继续。”颜师兄答得面无表情。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师兄严厉。但也让我知道,抱怨无用,干就是了。当时颜师兄带着我,统计了几乎全组同事对于该程序的修改经验,逐行逐句进行优化。最后的结果是,程序在大幅降低错误率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体提速20倍。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似乎帮我把技术研发的窗户打开了。

图 2017年代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参加乒乓球比赛
程序提速完成后,我开始了自己玩数据的生涯。不过,我感觉大家都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我的工作没人在意。直到2017年10月,张玉虎老师突然找到我:“新型质谱术的研发,你接一下。”我这才意识到,其实做过的事情,努力了几分,老师都知道。
工作以来我感觉到,质量测量团队是个做事的地方。团队里的每位师长眼里盯着的还是工作,严格也包容。在新型质谱术研发期间,我和张玉虎老师在具体问题上不是每次都一致。有一次不记得是啥问题了,两个人的调门起得都高,还得靠周小红老师在边上提醒:“都控控情绪。”现在想起来,我的胆子是真的大,张老师也是真的容得下,哈哈。

老师们还给了我极大的自主空间。王猛老师曾对我说:“现在的研发是在摸石头过河,没人知道应该怎么干。只要你认为合适,就可以这么干。”这句话对于我是极大的心理支撑。那时候,没日没夜地试程序,一旦上头,可以每天只睡3小时连轴干10天以上。

图 近代物理所质量测量团队合影
回想新型质谱术的研发,我认为质谱术的成功是具备历史必然性的。技术研发最核心的要素是“尝试”:将所有的可能性都尝试完,成功的结果就会在眼前。我的可取之处,仅仅是用2~3年的时间相对高效地完成了相对全面的尝试。
对我来说,科研就像在跳舞:有人把场地铺好、灯光打好、观众邀请好,要跳的内容都编得七七八八,然后演出很成功。是舞者自身的功劳吗?是也不是。真正厉害的,是舞者背后的人。而这些背后的师长们,把所有的鲜花和掌声,都让给了他们的这个学生。这就是我的恩师们。

师恩这种东西,是压力也是动力。除了继续努力前进,我无法一丝一毫去回报这种恩情。在科研路上,张玉虎老师是我心目中的一个背影。我很好奇,当我快退休的时候,自己和这个背影是否能够接近一些呢?为了这个疑问,估计要奋斗很久吧^_^


撰稿| 周旭
 编辑| 刘芳
审核| 王猛 尹经敏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聚焦近代物理所科研成果及动态,传播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