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雁传媒报 会宁第一号 2024年第316期
总第3806期 联系电话 18993977786
拜访冉桂英,触摸大坪精神
文/苏延清
自古陇中素有“苦甲天下”之称,在甘肃定西的青岚乡大坪,有一位名叫冉桂英的生产队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兴修水平梯田的先进事迹名扬全省传向全国。让我们一同拜访冉桂英,触摸那份坚韧不拔的大坪精神。
——题记
冉桂英,1937年5月5日出生在青岚山乡碾盘村一个贫寒的农家,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定西青岚乡大坪生产队队长和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在六七十年代,她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引领大坪村的村民们与天斗、与地斗,致力于梯田建设与科学种田,使大坪村成为了全省农业学大寨的杰出典范。因此,她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殊荣。
1969年10月1日,冉桂英作为农民代表受邀参加北京国庆观礼;1973年8月参加了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曾先后六次赴京参加十一届历次中央全会,参与党和国家大事的商定。
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定西农村,“冉桂英”这个名字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这位名震定西的铁娘子,凭借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众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山区的安定区(原定西县)青岚山乡大坪村(原碾盘大队),坐落于城东五公里外的堡子梁山,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多灾,历史上虽名为大坪,实则无平地可言,深沟大涧纵横交错,耕地全部悬挂在陡峭的山梁之上,是“苦甲天下”的定西县中一个贫困的山村。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当年冬天,作为大坪生产队队长的冉桂英,为了改变大坪的落后面貌,毅然决然地带领村民们开始了修建水平梯田的壮举。她以身作则,带领大坪群众披星戴月,不畏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地坚持奋斗。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9年。
在冉桂英的带领下,大坪人修建的梯田从最初的5亩增加到500多亩。随后,所有的山坡地都被改造成了水平梯田,梯田的总数更是攀升至2700亩。这些梯田是大坪人用汗水“背”出来的,它们不仅承载着大坪人吃饱肚子的希望,更是他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
2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定西县北部山区度过的。自孩提时代起,“远学大寨,近学大坪”的口号响了十多年,冉桂英的名字便与陈永贵、郭凤莲等大寨英雄并肩,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可以说,冉桂英就是那个时代的农业学大寨的一张“名片”。
多年来,我一直怀揣着一个心愿,那就是亲自拜访这位传奇的老支书,亲眼看看她的风采,亲耳聆听她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大坪故事”。这个心愿,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挥之不去。
一个月前,我有幸拜访了86岁高龄的定西新闻界老前辈汪德先生。在谈及冉桂英和大坪故事的时候,汪老告诉我:“1969年至1975年,正逢大坪学大寨干出名的几年,当时我在县革委会报道组当组长,有条件全过程陪同来自中央和省上新闻单位的新闻采访,我还领队冉桂英等百名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队长去大寨参观。领着冉桂英、曹碧荷、陈宝山三位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一同到内官等地传经送宝。我对冉桂英和大坪了解最多,感情很深。”
【1968年,汪德先生领部分大队生产队干部去大寨参观时在大寨村口留影】
汪老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作为一名基层新闻记者,多次深入大坪,采访了时任大坪村队长和支部书记的冉桂英。他先后撰写了《大坪山上创业人——记冉桂英和她领导的大坪生产队》《宣传大坪,责无旁贷》《我是怎样领着队干部去大寨参观学习的》《大坪村的变迁》等多篇新闻报道。
在拜访期间,汪老满怀幸福地回忆了当年在大坪采访这位“铁娘子”的点点滴滴,以及冉桂英和大坪的感人故事。还赠予我两本他编著的《冉桂英在大坪》。尽管我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对冉桂英的事迹有所耳闻,但那些大多只是零散的片段。而《冉桂英在大坪》则是我目前所见到的最系统、最全面的介绍冉桂英事迹的珍贵资料。
拜访期间,汪老还告诉我,大坪精神纪念馆建成后,他慷慨地将自己当年有关大坪故事剪辑的《报纸剪贴》和《定西报道剪辑》(内有1968年6月至1974年12月报刊剪辑共188篇,其中大坪10篇),捐赠给大坪精神纪念馆。
回来后,我把《冉桂英在大坪》视如珍宝,放至我的床头,每当闲暇之余,我便沉浸在这本书中,细细品味冉桂英带领大坪人民走过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她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常常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我萌生了前往青岚山乡大坪村,参观大坪精神纪念馆的念头。
11月7日,正值立冬时节,我与几位好友相约共赴大坪精神纪念馆。初冬的陇中大地,风和日丽,菊花争艳,沿途的美景让人陶醉。
上午九时许,我们抵达了青岚山乡大坪村委会,受到了党支部书记冉勇和其他村委会成员的热情接待。
走进大坪村委会综合办公楼二楼的大坪精神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的“首语”:“莫道朝霞红,山川草木青。岁月将昔日的艰辛与辉煌镌刻在历史长河,这必将激励今天的大坪人继续秉持和发扬大坪精神,在未来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在纪念馆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冉桂英这位铁娘子的非凡魅力。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亲眼见证了冉桂英同志带领大坪人民艰苦奋斗、兴修梯田的壮阔历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努力,铸就了今天我们所敬仰的大坪精神。
青岚山乡人大主席赵海堂亲自为我们讲解了纪念馆的筹建过程以及室内四个展区珍藏展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村文书冉继萍(冉桂英的侄女)在众多的珍贵资料中,特别向我们介绍了两个细节:冉桂英在中共十一届候补委员合影中的显赫位置,以及《人民日报》上关于她作为候补委员的名单报道。
赵海堂主席还透露,在纪念馆筹建期间,冉桂英多次亲临现场并提出诸多宝贵建议。纪念馆建成后,她更是慷慨地将自己几十年珍藏的与大坪相关的荣誉证书、照片、书籍、文件、纪念品等全部捐献给纪念馆。
不知不觉中,一上午的时光在愉快的参观中悄然流逝。临别时,我们向赵海堂主席表达了下一步打算拜访冉桂英老人的想法。赵主席告诉我们,冉桂英今年已经88岁高龄,最近刚做了白内障康复手术,目前暂住在小女儿家中。他还热心地给了我们冉桂英及其女儿李菊花的联系电话。
当我们缓缓步出大坪精神纪念馆,立足高处,举目远眺,只见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诗如画,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与田林路综合治理后的崭新风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今日大坪新山村的壮丽画卷。这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我们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心中满载着对大坪的无限留恋与赞美!
3
自大坪归来之后,我满心筹划着对老支书冉桂英的拜访之行。彼时,心中五味杂陈,既忧虑于老人年岁已高,恐时光匆匆不待人,又唯恐我们的到来会扰她出院后的静养。然而,深思熟虑之后,我深知若错失此次良机,或将抱憾终身。于是,在上周星期五的晨光中,我鼓起勇气,拨通了老支书女儿李菊花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了李菊花女士那温暖而亲切的声音。当我表达出近期欲拜访老支书的意愿时,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极为热烈的欢迎。她告诉我,母亲虽然年岁已高,听力与视力均有所下降,且不久前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出院,但心中一直惦念着自由街的家。她打算明日送老人回家,若时间允许,我们下午可前往探访,届时家中会更为方便。
下午三时左右,我与友人邢鸿一同来到了阳光馨苑小区。在楼下拨通李菊花的电话后,她执意要下楼迎接我们。打开房门,老支书已站在门口,用她那硬朗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我们的到来。握手、让座之间,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她那亲切与热情,尽管因听力下降而话语不多。
我请求她女儿寻找一些能勾起老人回忆的旧物或照片。李菊花说,母亲的珍藏几乎都捐给了大坪精神纪念馆,子女手中几乎没留下什么。但她还是去一楼女儿家取来了两个小画框:一张是2007年春节前与胡锦涛总书记的合影,另一张则是2023年元旦与胡昌升书记的合影。这两张照片,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到了老支书在不同时期所留下的辉煌足迹。
凝望着手中的照片,老支书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幸福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时光回溯至2007年2月17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亲临大坪视察,并亲切慰问了冉桂英。老人满怀深情地将自己精心制作的鞋垫赠予总书记,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激与敬仰。
转眼间,时针指向了2023年元旦,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也前来探望冉桂英。胡书记与老人亲切交谈,细致询问老人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医疗保障等情况,耐心倾听老人追忆往昔的奋斗历程,以及如今享有的幸福生活。胡书记感慨地说:“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一生奉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我们必须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确保老党员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
随后,老人向我们缓缓讲述起当年在大坪村担任生产队队长和村支书期间,带领群众新修水平梯田,改变大坪面貌的情景。她还提到1969年10月1日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共和国国庆观礼的荣耀时刻,以及作为中央十一届候补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幸福画面。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冉桂英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甘肃代表团时问到:“定西大坪的农业情况现在怎么样?”她告诉华主席:“我们大坪也完成了包产到户。”华主席满意地说:“那就好!”
她还回忆说,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参观学习时,受到了大寨支部书记郭凤莲的热情接待。1973年9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永贵受周总理委托,前来甘肃参加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期间,前往定西县大坪村检查指导工作。并看望了冉桂英(大坪生产队队长)和她的丈夫李万华(大坪大队支书),并称赞道:“你们俩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搞工作没矛盾。
在拜访过程中,我们特意就我听闻的关于她的人生精神境界的故事进行了求证。当问及她为何将一生所有的收藏捐献给大坪精神纪念馆时,老人深情地说道:“大坪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奋斗一生的地方。我没有念过一天书,但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把这些人生记忆放在大坪‘娘家’,我感到无比欣慰!”
另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关于她主动退出社区低保的事迹。在政府解决她的工资补助后,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本享受的低保待遇。对此,老人笑着澄清道:“其实这并不准确,应该说不是低保,而是政协每年给我的3600元补助。既然国家给了我工资,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自然应该将这份补助让给更需要的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拜访期间,我们与老人合影留念,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永远镌刻在记忆的画卷之中。
临别之际,冉支书情深意重,执意相送至电梯之畔,握手言别,温暖流淌心间。电梯缓缓下降,而我的思绪却飘向了往昔,老人家带领大坪社员与天争高、与地斗韧的壮阔图景再次跃然眼前;转瞬间,脱贫后的大坪村又似一幅绚烂画卷,正缓缓展开在乡村振兴的灿烂阳光下,犹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久久难以忘怀。
2024年11月18日于定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
【此稿写作过程中汪德老先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并精心修改;还得到了高红烈、王 军、赵海堂、张 岚、邢 鸿等文友的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END
作者简介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2019年9月开始,主持公众号《西岩茶座》,目前已运行700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