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已经立春了
仍有寒潮来袭?
乍暖还寒可能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如何穿衣避免生病?
一起了解
↓↓↓
春季为什么还会有寒潮
农谚云:“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也就是说,从立春节气一直到3月中旬,天气依旧以寒凉为主,顽强的冷空气随时可能“反扑”。
有人会有疑问:立春后就是春天了,为啥还感觉这么冷?
我们常会根据月份来划分季节,但这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划分,真正的入春应该从气象上来看。按照气象学,入春标准是连续5天日均气温超过10℃,达到这个标准的第一日,就是入春的起始日。
每个人对季节转换的感觉和认识都不一样,季节转换也会经常出现反复,进入某一季节后,气温还可能出现大的起伏。
也就是说,即便是立春了,也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持续暖和。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每个地方真正进入春天都有各自的时间表。
春天容易冻出几种病
乍暖还寒,除了体感变冷,还会给健康带来诸多影响,尤其是以下几种病高发。
01
感冒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加之冷空气易刺激呼吸道,如果不及时增添衣物,很容易感冒。
哮喘
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胃病
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心梗
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脑梗
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容易发生卒中。
关节炎
膝关节是一个“皮包骨”的部位,局部热量容易散失,温度常比身体其他部位低。寒冷和得风湿、关节炎没有直接关系,但身体长时间受冻易加重关节炎症状。
立春后学会这套保暖方法
●穿衣遵循“春捂”原则
立春时节正处于冷暖气流交汇时期,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极易生病。穿衣应遵循“春捂”原则,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物。
●“春捂”应该捂哪儿?
①颈项部: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
②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保护脾胃。
③膝足部:都说“寒从脚下生”,所以膝足部的保暖也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秋裤先别着急脱。
●“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
建议遵循“815”原则。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说明气温不稳定,需要捂,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睡前泡泡脚
睡前用温热的水泡脚,使脚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这不仅能使脚部温暖,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健康。
●规律饮食,均衡营养
春季是人体能量消耗较快的季节,对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需求均较大,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以均衡营养为主。除了适当多吃点主食之外,还应多摄入一些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乳制品等。另外,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还要注意饮食规律、适量,俗话说“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切忌暴饮暴食,否则会损伤脾胃功能。
来源:福建科普、生命时报、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编校:刘笑笑、江光荣
编审:郑莉、曲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