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如何建设?舟山、宁波怎样发力推进?浙江专场发布会为你解读

科技   2024-11-27 17:24   浙江  

文章来源:浙江发布




  11月27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有关情况。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韩杰,舟山市委副书记、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管委会副主任梁雪冬,宁波市政府党组成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叶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虞汉胤主持。


新华社记者: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这对浙江自贸试验区提升以及大宗商品产业未来发展会有哪些助力?

  韩杰回答,《建设方案》的出台,为浙江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推进舟山、宁波深化开放,推动大宗商品全产业链的开放创新,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提供了方向指导。


有利于推动区域深度开放

  《建设方案》明确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建设将以舟山片区为基础,统筹宁波片区,加强区内区外联动。通过国家赋能,有利于发挥舟山、宁波片区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两大片区的深度联动,并带动周边区域,共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实现国家战略在浙江的落地,全面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


有利于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

  《建设方案》在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综合海事供应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通过构建国际通用的大宗商品贸易规则,既能推动有条件的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又能有效集聚全球大宗商品资源商、生产商和贸易商,有效提升浙江大宗商品供应链保障能力。


有利于提升浙江大宗商品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建设方案》推进储备运输与加工贸易的结合,持续提升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比如,支持创新构建灵活高效的储备运行管理机制,更好发挥储备的应急和调节作用。比如,支持开展进口粗铜、再生铜加工业务,开展有色金属矿产及中间品分装业务,打造有色金属矿产混配加工及分销中心;推进粮食加工产业链向纵深的延伸,培育优质蛋白国际供应链和相关产业的生态体系,为完善粮食供应链体系贡献力量。通过多品类、全产业链的发展,深度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交流合作。



经济日报记者:舟山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面,目前的基础如何?下一步推进枢纽建设有哪些具体举措?

  舟山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型交汇处,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梁雪冬介绍了4方面:

区位优势非常显著


  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畅通“双循环”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节点。我国沿海7条国际航线有6条途经舟山,水水中转、江海联运优势尤为明显。2023年完成水运货物吞吐量6.5亿吨,江海联运量3.2亿吨,其中粮食、铁矿石、油品分别约占同类货种进江总量的65%、44%、41%。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拥有大小岛屿2085个,总岸线有2440公里,适合开发建港的深水岸线达280多公里,占全国近1/5,能满足10亿吨级以上大港建设需要及40万吨级大型散货船常态化作业,锚泊作业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可同时容纳几百艘万吨船舶作业,是建设大型现代化深水港和超大型大宗商品储运岛群的绝佳选址。

大宗商品产业特色明显


  自贸区挂牌以来,舟山聚焦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已建成国内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油品储存能力超3800万方,已建、在建LNG项目年接收能力超2500万吨,占全国25%以上;建成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年加工能力4000万吨;已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港,年加注量超700万吨,集聚国企、民营、外资等各类主体万余家,实现贸易规模近万亿元。

制度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7年集成改革探索,累计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330项,全国首创146项,全国复制推广32项,首创率和复制推广率均走在全国前列。先后推动落地国内唯一民营企业成品油出口试点、建成全国首个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口岸,船加油领域首创跨关区直供、一船多供、港外锚地供油等系统集成改革举措,发布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低硫燃料油价格指数。

  下一步,舟山将举全市之力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开局起势。


巩固优势,重点要把现有油气全产业链模式延伸至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全产业链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性、集成性谋划,分别制定“两中心三基地”专项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目标。聚焦提升大宗商品全球资源链接力,统筹实施大宗商品储备、精深加工、贸易交易、海事服务等系列提升行动。打造绿色石化拓展区、铁矿石及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粮食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并谋划、引进和落地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提升能力,重点要提升舟山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围绕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完善一批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提升港口接卸能力,推进沪舟甬跨海通道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油气管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油气管网项目。加快发展江海联运,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提升航运服务能力。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应急运输保障。


强化支撑,重点要加强金融服务、数字改革和风险防控方面的保障力度

  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专项政策,优化跨境贸易资金结算,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完善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大宗商品产业数字化改革,开发一批特色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数字化水平。出台大宗商品风险防控指引,夯实风险防控举措,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集成创新,重点要提升制度创新力、开放协同力

  梳理重大改革清单,持续推进大宗商品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要素保障、数据流通、服务供给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提升制度创新力。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改革创新经验,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增强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开放协同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自贸区建设10周年之际,强调要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这次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中,对于在制度创新实现系统集成,宁波是怎么考虑的?

  叶苗回答,重点是坚持“三个全”:


  ●全过程谋划。按照《建设方案》赋予的目标定位和任务要求,结合宁波片区的资源禀赋、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系统谋划。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本地化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6大提升行动具体任务,细化了30余项分阶段分步骤任务清单,同步形成了重大项目清单和制度创新清单,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初步谋划了未来5年的大宗商品储备设施项目和集疏运项目,总投资估计超700亿元。


  ●全链条创新。围绕大宗商品“储、运、贸、产、服、数”各环节开展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的协调联动,在新能源原材料、冷链等重点品类拓展,大宗商品交易交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数智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培育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比如说目前宁波片区扎实地推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的创新,综合了13项改革创新举措,也入选了全国自贸区的“最佳实践案例”。


  全市域联动。坚持“全域自贸”理念,在市级层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自贸区核心区与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深化“一区一件事”改革,依托甬江科创区等重大载体和平台,推动镇海绿色石化、国家高新区新材料、象山冷链等产业链供应链更好融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在长三角区域,突出与舟山、上海等地错位协同,构建要素互通、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生态。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发布中提到要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交易中心,浙江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交易中心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两个重点领域。韩杰介绍:


在贸易中心建设方面


  浙江将重点聚焦通关便利化、金融服务、人才流动等领域。


  比如,推进保税监管创新,结合智慧海关建设推进大宗商品监管模式创新。推动更多大宗商品等领域的外贸主体使用电子贸易单据,带动贸易数字化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手段服务新型离岸贸易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大宗商品的专业性服务团队。


  给予经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办理工作许可、居留等手续便利,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便利人才的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等。


在交易中心建设方面


  浙江将重点聚焦期现货交易、保税交割、资金进出等领域,推动构建多层次的期现货市场和高水平交易模式。


  比如,支持围绕大宗商品开展现货交易、海运提单交易、数字仓单交易等业务。完善大宗商品保税交割体系,推动境内期货交易所优化交割库的布局、扩大交割库的规模,带动大宗商品资源集聚。允许境外经营主体使用区内现货交易平台开展交易,加快构建国际化交易平台等。



浙江之声记者:宁波片区作为这次大宗商品的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主体之一,在之前数字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或创新。接下来如何利用数字化来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建设?如何发力?

  叶苗回答,下一步,宁波将重点在“三个新”上发力:


  ●加快推进新基建。围绕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服务环节,完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专业园区推进5G应用全覆盖,加快传统大宗商品仓库数字化、可视化改造,新建一批智慧仓库。


  ●着力打造新平台。聚焦重点品类,建设油气、新能源原材料、有色金属、冷链蛋白等专业大宗商品数字贸易平台。同时,宁波还加大了三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分别是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平台、港口第三方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和大宗商品离岸贸易跨部门协同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希望通过数字化的建设,达到无感、便捷、高效服务,吸引更多高能级市场主体参与到枢纽的建设当中来。


  ●持续优化新服务。深化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市场联动,优化交割仓库布局,提升交易交割服务能力。探索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和服务规则创新,推动国际铁路运输单证、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同时扩大数字提单、电子仓单等电子票据应用,创新开展区块链数字提单、电子仓单质押融资等供应链的服务,开展的“跨境贸易区块链数字单据应用”,入选了中央网信办区块链创新的应用案例。同时,根据国家有关制度要求,积极推动大宗商品数据跨境流动。



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建设方案》提出,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舟山海事服务方面总体情况怎么样?后续如何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

  梁雪冬介绍,目前舟山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船舶物料补给港和外轮维修基地。2023年舟山实现海事服务总产出510.9亿元,同比增长22.5%,基本形成具有舟山辨识度的国际海事服务产业体系。


  接下来,舟山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标“世界级航运中心、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深化推进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


  ●着力提升舟山保税船用燃料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实施专项提升行动,在服务标准、运行效率、收费标准方面,精准梳理船加油任务清单,逐项攻坚落实,推进保税油市场规范有序运行。常态化开展LNG加注,推进全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加快发展生物燃料、绿色甲醇、液氢、液氨等新型燃料。力争2027年船燃加注量突破1000万吨,服务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着力发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产业。创新国际船舶物料供应管理模式,优化船舶、货物、人员进出境管理,实现从船用燃料供应“单一服务”向物料补给、技术服务、船员换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拓展。统筹推进锚地建设、开放和启用,完善海事服务锚地、船队等配套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海事服务产业园,建立“园区+锚地”一体化运营模式,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着力做强做优高端海事服务产业。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信息咨询、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务业,持续做大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提升航运资产处置能力。做强国际船员管理服务,建立船员出入境绿色通道,便利国际船员到港服务,打造国际船员轮换基地。推动国际航行船舶二氧化碳捕集、卸放等产业发展。力争2027年实现海事服务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


  ●着力迭代升级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积极打造国际船舶绿色维修基地,加快推进舟山龙头船企的装备和工艺升级改造,全面推广实施绿色修船。大力发展豪华游轮、海工平台、甲醇燃料船舶改造等高端附加值船舶和特种船舶的修理改装业务。


  ●着力提升国际海事服务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国际海事服务及监管的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持续开发推动国际海事服务效率提升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国际船油加注监管系统、江海联运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数字服务平台。全力推进航运贸易数字化发展,打造大宗商品特色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舟山国际海事服务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浙江95198
杭州海关数据分中心官方服务平台,提供海关及电子口岸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及时分享各类政策解读 、跨境电商资讯、行业热点分析及业务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