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奇俗——叫魂
卢贤傲
在我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因被外面的野猫、野狗吓得大哭时,母亲总是一面把我扶起来,一面摸着我小脑瓜说:没事的,没事的,叫叫就好了,接着便会念叨一些“我伢别怕哦哦......”后面还有我听不懂的话。如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从梦中惊醒,大喊大叫,甚至是发烧说胡话时,母亲总是说:“这儿魂吓跑了,娘给你叫叫魂。”娘会一边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脑袋,一边低声喃喃地念道:“我伢别怕哦哦——,如白天在外面被什么野物妖怪吓之哦哦——,我伢听到娘的呼唤就赶快回家哦哦——。”这就是乡间的奇俗:“叫魂”。
听老人说,如果一个小孩若是把魂给吓丢了,或者让魂魄受到惊吓出走了,夜晚就会出现惊梦、说胡话等异常的症状。这种状况就是生病了,而其得病的原因,是魂不附体身,或灵魂出窍,魂魄游走在外,而身体留在家中,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定、眼神恍偬的表情。
记得小名叫“毛伢子”的堂弟小时候不知受了什么惊吓,连续多天在家说胡话、趴着在地上乱叫。大婶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形后,就采用民间方法“叫魂”治疗。我看到大婶每天傍晚用大扫帚驮着“毛伢子”的衣物,沿着屋前屋后,以及毛伢子大概能去的地方不停地呼喊着:“我毛伢子别怕哦,听到妈妈的叫声赶快回家哦”——大婶连续几天的“叫魂”呼喊声,还真的把堂弟“毛伢子”叫清醒啦。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我六七岁,夏天晚饭后出门外乘凉,我睡在屋外凉床上,突然莫名其妙听到一野猫的叫声而受到惊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又喊又闹,说一些不着边际“胡话”。这下子,可吓坏了父母,他们又是“叫魂”儿,又是找村庄会“画符”的人给我“画了一道符”。直到现在,我也不理解这种“叫魂”“画符”是怎么把我治好的。
我们这里乡下“叫魂”有两种“土方”:一是在傍晚由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用大扫帚驮着失魂的孩子衣物,沿着屋前屋后不停地呼喊着孩子乳名,呼唤孩子别怕、回家;二是请会画符的人给画“招魂符”,用的是16开的黄表纸(烧纸用的那种),用毛笔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即从右上起笔的竖排版)的顺序,写丢魂孩子的乳名要另起一行,名字比其它的字大一点,很醒目,要一口气写完。写好后,求写的人虔诚地接过来,等晚上孩子熟睡后,在孩子头顶边,或者在房门口、灶坑门口烧化成灰。然后,将屋门开一小缝,反复小声念孩子乳名,呼唤孩子魂儿:“回家吧,回家吧”。
长大后,随着知识面的开阔,我明白了,孩子受惊吓后,“魂”是不会丢的,第二天或最多隔几天,精神恢复过来,孩子自然会好的。假如“魂”真的丢了,又岂是能够叫回来的。“叫魂儿”实际上是母亲表达对孩子的安抚和精神的安慰;从孩子方面讲,通过“叫魂儿”心理上会得到极大的安慰,逐渐会忘却惊吓的事。如果孩子受惊吓后,母亲不闻不问,甚至训斥,孩子心理就会更加受到伤害。因此,“叫魂儿”这种方法,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
叫魂,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一辈传一辈。凡是20世纪那个年代过来的孩子,大多被母亲叫过魂儿。其实“叫魂”也不全是迷信。中国民间很多事情虽然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它能够传承,也说明这种民俗具有生命力。
因为小孩对世界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一开始只接受些简单的形状、柔和的声音、中性的颜色,柔和的光线等。一旦遇到某个尖锐且短促的声音,某种特别的形状,某种意外的强刺激,超出他能接受的意识范围,导致精神恍惚,原有的精神常态被搅乱,而出现异常反应,这或者就是人们说的“掉魂”了。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理解与猜想。所以说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懂他的人,拿着他熟悉的东西来诱导他的注意力,叫“醒”他。这就是为什么“叫魂”是母亲的专利。因为孩子一出生就与母亲在一起,母子连心,因为母爱,对孩子的心理最为了解。为什么“叫魂”时要有孩子熟悉的东西?因为他接触过,容易吸引孩子注意。
“母亲叫儿千里魂”,有了妈妈的呼唤和关爱,孩子还会把魂儿“丢掉”吗?母亲就是孩子的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