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呀,但是,别忘记回来哦!”
这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在童年时候与母亲的对话。
“妈妈,等我长大了,就给你们买一架飞机,你们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
“谢谢宝贝,那让妈妈先想一想,我和爸爸的旅游路线!”
这是作家刘继荣和儿子的对话,小家伙这个时候才3岁。
想想孩子,也有这样的体贴瞬间。
“妈妈,等我长大了,要给你买好多漂亮的衣服和包包。”
“妈妈,以后我要当医生,做甜甜的药,再也不让你喝苦苦的药了”
听着这些只言片语,心中的暖流不断涌动。在穿衣服都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年纪,却能做出这样的承诺,实在是让人倍感贴心。
孩子虽小,但对父母的爱却毫无保留。在他有限的认知里,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家长。
或许,孩子比家长更懂爱。而家长,很多时候却连这3个细节都做不到。
还记得前段时间非常火的一条短视频,一个小男孩和妈妈手牵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仰着头,眼睛亮晶晶地问妈妈。
“那我要是考上清华呢?”
“那妈妈就会为你感到骄傲呀!”
“考上北大呢?”
“也会很骄傲的!”
“那我要是考上地瓜呢?”小男孩一蹦一跳地说。
妈妈愣了一下。
小男孩满脸笑容,停了下来,等待着妈妈的回答。
这位妈妈像之前一样开心地说道:“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美味的话,我也一样会为你感到骄傲的!”
看到这里,已经忍不住被这位妈妈的回复感动,没想到她继续说:
“恭喜我的果果有了新的愿望,你好厉害呀!”
相信,无论这个孩子以后考上什么,他一定是一个自信有爱的孩子。
因为,父母的崇拜和欣赏,会让孩子的内心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
一朝一夕,一言一行,孩子都会因为父母的崇拜和欣赏,找到做任何事情“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自信满满的人,都曾被无条件的爱温暖过。
而无条件的爱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崇拜的心态,去看待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是参天大树,他依靠家长,傍着家长。
家长把爱给孩子,心里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因为家长是爸爸妈妈。
但如果家长的爱让孩子认为从你这里索取是天经地义,是你本应该做的,那家长所做的一切便是无用的。
这样的孩子,你给得再多,他也感受不到。
作家毕淑敏曾做过一个实验,她问一群孩子:“有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呢?”
大多数孩子撇嘴表示,没有觉得谁爱自己。
毕淑敏提示他们,父母辛苦工作、洗衣做饭,难道这些都不是爱吗?
可这些孩子依然坚持:“那算什么,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
毕淑敏又反过头来,问那些感受到爱的一小部分孩子。“你们又是在什么时候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呢?”
“我帮妈妈去楼下小超市买盐,妈妈夸我很能干,能帮她干活的时候。我觉得妈妈是爱我的”
“楼梯走廊的灯坏了,我拿着手机走在前面,给妈妈照明,她紧紧握住我的手时,我觉得她是爱我的。”
……
答案显而易见。
当孩子感到被需要的时候,他更能感受到爱的分量和含义。
✦
家长不是超人,也没有像歌颂的那样无所不能。家长可以示弱,可以需要孩子,甚至可以要求孩子“礼尚往来”。
你对他的爱,他对你的爱,双向奔赴,才能让彼此的爱更有意义。
在没有孩子之前,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成为了母亲,那一定要尽心尽力,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养育者”。
却没曾想过,2岁的孩子,治愈了敏感脆弱的内心。
当时,我在收拾房间,临时把扫帚和簸箕放在客厅。孩子看见了,兴奋得眼睛放光跑了过去。
因为簸箕里有我刚刚清扫的垃圾,我怕他破坏我的劳动成果,就大声喊:“别动那个!”
孩子显然是吓了一跳,先是一怔,然后抬头望着我,委屈的嘴角撇成了八字,眼泪在眼圈里打转。
我立马意识到自己的反应太激烈了,他只是个刚刚2岁的孩子,出于好奇想模仿大人扫地,这点愿望妈妈都不允许,他心里得多委屈!
静了片刻,我蹲下来把他揽在怀里,柔声向他道歉:“宝宝,对不起!妈妈只是怕你弄脏地面,妈妈不应该那么着急,对不起,你能原谅妈妈吗?”
孩子的眼角还挂着一滴泪珠,可他瞬间就笑了。
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简单,他的真情流露毫不掩饰,他的宽容理解也毫不吝啬。
✦
后来我收到了他第一幅画,第一朵花,第一份留下来的点心,第一个母亲节礼物。
带回来的小花,已经蔫得不成样子;放在口袋里的点心,也沾满了尘污;他的卡片,画得真不怎么样,就连 “爱” 字,都少了一点。
但我都好好珍藏,拍照炫耀。我知道,这是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我珍惜着,也感谢着。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从来没有表达爱,才会让我的父母未曾感受到我的爱意,让他们单方面的付出从未有过回应。
我学着放松自己,学着遵从自己的内心,学着勇敢地表达我的爱意,向我的父母,我的伴侣,我的孩子。
写在最后
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常常想要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希望能教育好孩子。
但家长往往忘了,亲子关系是大于亲子教育的。
家长不应该站在“上位者”的位置,俯视孩子,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有距离、有台阶的沟通是没有爱的。
平等的交流,尊重孩子的付出,欣赏孩子的选择,感谢孩子的爱意,双向奔赴,家长和孩子才会都能感受爱和付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