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六盘山,山峦如黛、草木葱郁。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的农户在田间采摘蔬菜。
在固原市彭阳县,红梅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图为农户正在采摘红梅杏。
近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此时,距离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义这里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已过去半个世纪。
固原市位于宁夏六盘山区,是西海固的核心区域,过去干旱少雨、山大沟深,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战天斗地,只为摆脱贫困。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时强调,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在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村党支部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功能,激励和帮助群众更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地克服困难,实现致富梦想。
如今,早已摆脱贫困的西海固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奋力奔跑。这里有看得见的绿水青山、不断振兴的红火产业、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固原市六盘山区调研采访,探寻西海固核心区如何实现旧貌换新颜。
1.家家有红火日子
早上7点多,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后庄村老汉马振西便出门了。村子向南两三百米,就是去年新建的集中养殖园区,远远看去,钢结构的现代化标准圈舍,很是气派!“租赁费一年500元钱,去年9月10日,我牵进去15头牛,现在已经增加到30头了,都是西门塔尔品种!”忙着添料加水的马振西,不停地向调研组“炫耀”他的“牛”资产。
“在西海固很多乡村,一头牛的价值是多重的。盖房娶亲、老人看病、娃娃念书,哪个钱不是出自牛身上!”后庄村党支部书记马耀刚告诉调研组,养牛是当地的老传统,牛壮不壮、多不多,直接决定村民的钱袋子鼓不鼓。过去,庭院养殖、人畜混居,天一变热,处理牛粪等工作就变得十分艰难。对于像马振西这样的安置移民来说,新建的安置院子容纳10多头牛已是极限了。去年,政府投资900万元给后庄村建设了出户入园养殖园区,牛住上了“新房”。
“一期建了13个棚,全部租给村上养殖户,现在存栏300多头牛。二期马上开建!”马耀刚说,出户入园让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前所未有地高涨,“信心足得很”。
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固原市聚焦肉牛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目标,累计建设肉牛“出户入园”养殖场103个,打造宁夏六盘山百万亩饲草种植基地和百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千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210个,万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乡镇34个,肉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245亿元,“六盘山牛肉”早已走出大山,登上一线城市的餐桌。
行走在西海固的乡村,所见所闻令调研组颇为感慨。
“早上煮洋芋,中午蒸洋芋,晚上烤洋芋”,曾经,关于洋芋的食谱,道出了西海固一代又一代人对贫瘠土地的无奈。如今,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改造,这个昔日果腹的“救命蛋”成了致富的“金豆豆”。土地回馈给人们更多丰饶的物产,还帮助人们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向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的“逆袭”。
初冬,在固原市隆德县,随着中药材采收陆续收尾,很多客商前来收购药材。不过,温堡乡前进村的中药材种植大户赵潇潇可没打算这么早出手,“最近市场不太好,黄芪鲜货价格比去年同期低了一两块钱”。她打算晾晒后先储存,年底再卖。
隆德县是六盘山“天然药库”的主要产区,黄芪、黄芩、党参、秦艽、柴胡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大面积坡高地陡,没有便利的灌溉条件,虽然家家户户种药材,但规模上不去,顶多算是糊口的营生。这几年,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水利工程陆续覆盖,中药材实现机械化推广种植,面积达23.4万亩,总产量约2.2万吨,产值11.7亿元。
“坡改田,水也上山了,产量自然跟着提上来。拿黄芪来说,现在亩产有600到800公斤,比过去提高了两三百公斤呢!隆德县全力打造‘黄芪小镇’,种植一亩地还补贴600元。”赵潇潇通过流转土地,种植黄芪、银柴胡等1000亩,带动周边不少农户参与种植。
从“家无隔夜粮”到“家家好日子”,这片土地上的喜人变化还在上演。
目前,固原市冷凉蔬菜种植稳定在50万亩,产量20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5亿元,80%的蔬菜外销到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马铃薯产业建成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成种薯繁育基地13万亩,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
前几天,在上海举办的固原优质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会上,原州西蓝花、西吉芹菜、隆德花菇、六盘山牛肉、彭阳辣椒等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客商,签约金额达7亿多元。“今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百余家涉农企业到成都、长沙、北京等地展示展销,累计签约超34亿元,六盘山区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农业的提质增效成为我们乡村振兴坚实的底气!”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科科长吴颖说。
2.抬头见绿水青山
初冬的阳光洒在六盘山的梯田上,给静谧的大山增添了些许暖意。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刘沟门村,村民马成仓正在园子里给红梅杏树干涂白。“在咱们这儿,树可金贵着呢,只要把林子侍弄好,不光生态大变样,口袋也能鼓起来!”
的确,在西海固,树就是命根子。“过去为啥日子那么难?自然条件差是重要的原因!”刘沟门村党支部书记马志祥带着调研组走村串巷,边走边讲不堪回首的苦焦光景。
关于给大山“剃光头”,很多人并不陌生。“先是砍树,树没了又打草的主意。春天‘铲地皮’,山皮熟土兜到田里增点肥力,冬闲背篓子上山,把稀稀拉拉的柴草扫回来烧火取暖。”马志祥告诉调研组,年年往复,绿色越来越少,山最终成了“秃头山”,一刮风黄土蔽日。
通过查阅资料,调研组发现,这片“旱海”曾有千里沃野。历史上,宁夏南部山区的清水河一带,地势高寒、水草丰美,一度是多方势力争夺的“膏腴之地”。直至明清,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开荒垦地、连年征战,导致这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旱时大地崩裂、雨时浊浪滔天,人的生存变得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慢慢摸索出“人要生存,树就得扎根”的道理。于是,这里便有了年年迎着漫天黄沙上山种树的画面。
“退耕还林,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绿化。当时雨水少得很,为了确保树苗能活,彭阳还摸索出好法子,沿坡挖沟筑埂将雨水截流到沟,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养活一片林子,可是费老大劲呢!”马志祥感慨。
多年来,固原市推行“山顶柠条沙棘山桃戴帽,山坡地埂杏树缠腰,庭院四旁栽种果树花椒,河谷川台规模发展苹果梨桃,杨柳椿槐下滩进沟上路道”的综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
数据显示,2023年年底,固原市森林面积达234.05万亩,约占宁夏森林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过去,蔡川村也是‘和尚头’,全村4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愣是找不到碗口粗的树。退耕还林这么多年,现在站在山头向四周望,到处可见绿色。”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军欣喜地发现,有了林,就有了雨,他查阅近些年的气象数据得知,原州区的降雨量逐年增加,今年接近400毫米了。
“山绿”和“民富”仿佛是孪生兄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农民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逐渐鼓起来的钱袋子。
“谁能想到当时为了防风固土去种树,如今竟还‘变现’了!”杨小军说,“早些年种的柠条,到了八九月份采柠条籽,晾晒后一斤能卖20多元钱,还是上门收购,这可是零成本的投资啊!”
调研组了解到,今年,蔡川村所在的寨科乡,柠条、红梅杏等经果林增收达413万元,仅这一项预计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40多元。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刘沟门村,当年治理荒山时种下漫山遍野的山桃山杏,也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到了采摘季,男女老少没事就上山摘果子,果核拉到县城加工厂,一斤两元多呢,农户平均能挣一万多元钱!”马志祥说。
绿水青山的甜头可不止这些。近年来,固原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红梅杏、苹果、枸杞、梨等特色经济林25.23万亩,挂果面积13.6万亩。林下经济悄然兴起,林禽、林蜂、林药每年分别稳定在100万只、10万群、10万亩,2023年林下经济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
在生态治理和修复中,固原市还结合当地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优势,加强苗木新品种的引进和野生树种的驯化,逐步实现由单一的生态绿化造林苗木向景观苗木、特色苗木、容器苗木、经济林苗木多元化转变,全市苗木保存面积13.42万亩,全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
3.群众有了“主心骨”
在西海固,基层党组织始终是团结群众、凝聚力量的战斗堡垒。
六盘山下的固原市泾源县黄花乡胜利村,一场降雪让气温更低了。吃过早饭,村党支部书记吴银春匆匆来到村民吴畔舍家。“吴叔,今年村上的菇都出完了,你托管的菌菇卖了5900元钱!来,你点一下,可要收好呢!”说着,吴银春掏出塑料袋包着的钱,递到了吴畔舍手里。
“好呢好呢,多亏村上操心帮着管,我寻思明年还得接着种!”77岁的吴畔舍话语中难掩感激之情。
按照固原市深化拓展联系服务群众的党员“挂联诺”机制要求,村村实行党员挂牌、联系群众、承诺践诺。在胜利村,吴畔舍就是当年吴银春“挂联诺”六个脱贫户之一。2022年,胜利村申请项目资金新建拱棚发展菌菇产业。“我动员吴叔买了1000个菌棒,从种植、出菇到销售,村上操心着都管了。”吴银春说,已有52户群众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自建小拱棚,种植香菇10万棒,户均增收6500元。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部引领非常关键。现在全村‘挂联诺’党员有22名,全覆盖帮带119户农户,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带着农户全部参与到菌菇产业中,把农民增收的路拓得更宽。”吴银春信心满满。
行走在山川峁梁,透过党组织带领群众奋斗的鲜活故事,调研组看到,这里的人们有股打不倒的韧劲,一直憧憬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固原市彭阳县冯庄乡小寺村,村上成立合作社带着村民开展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探索,大家拍手称赞。党支部书记王继平告诉调研组,小寺村人少地多,耕地面积4200多亩,这几年随着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常住人口只剩100多人。
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村民们一度想不出好办法。2019年,宁夏开始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机会来了!“村里开会拿主意,‘两委’班子里几个致富带头人还给村民们讲政策,大家觉得搞农技服务这事儿可以干!”王继平说。
于是,村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等农用机械55台(组),同时吸收周边农民闲置农用机械90余台组,统一纳入合作社管理。“我们不光服务本村的,还跨村、跨乡(镇)提供农机服务,我们的农机服务辐射了三个乡镇的2800多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普通农户等。”王继平告诉调研组。
负责管理农机服务的小寺村致富带头人、村监会主任李世铎说:“有了托管服务,地有人种了,还种得比以前更好,村上这些农机手也有干不完的活儿,村集体收入也大大提高!一举多得嘛!”
据了解,目前小寺村9名“两委”班子成员中,6名都是致富带头人,有种植大户、养殖专家,还有劳务经纪人、经营能手。“致富带头人思路活、法子多,不管发展啥产业,村民只要跟着走,吃不了亏!”村民穆兴荣说。
固原市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工程,共有2340名产业带头人进入“两委”班子,638名被选拔为村党组织带头人。全市累计培育产业带头人8803名,带动8.8万户群众流转土地收“租金”、就近务工挣“薪金”、村社分红拿“股金”、参与经营赚“现金”。在群众心里,乡村发展有了“主心骨”!
从曾经的“贫困样本”到如今的“振兴样板”,西海固蝶变的故事,还在继续……
4.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固原市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艰难险阻,又在乡村振兴的接力长跑中,不断破解农特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层次问题,努力奏响六盘山下的“致富曲”。西海固脱胎换骨,有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突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打造乡村振兴的强劲势能。西海固群众生活从“讨要吃”到“仓廪实”的巨大转变,在于乡村特色产业的日益兴旺。这些年,当地立足特色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昔日“种下一袋子、收获一帽子”的贫瘠土地上渐渐种出优质的农产品。通过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六盘山区的冷凉蔬菜、牛羊肉等农产品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持之以恒厚植生态底色,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居环境改善。曾经的固原,“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满山流”。面对极其脆弱的生态,固原市多年来传承绿色接力,持续深入实施国土绿化、“三北”防护林建设、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了一场生态“翻身仗”。同时,积极顺应群众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新期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例如,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创新采取林中养蜂、种植菌菇,林下养鸡、种植中药材,林内发展森林康养和休闲旅游等方法,打破了长期以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建强基层党组织,为乡村振兴插上有力双翼。西海固的脱贫和振兴告诉我们,哪个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哪个村发展步伐就快。固原市坚持把熟悉农村工作、懂农业经济、对农民有感情的干部调配到乡村振兴主战场,让村村都有震不垮的“主心骨”,让群众奋斗拼搏有底气、有信心。特别是广进优备村党组织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部分“关键少数”最终带领“绝大多数”实现素质整体提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