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交换阵亡者遗体,比例又高达1比12!
财富
2024-12-22 17:11
河北
在俄乌战场上,两军分别动员的兵力累计都已经超过了百万;而两年多的残酷战争打下来,军队伤亡加起来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很显然,俄乌战事已经是新世纪以来全世界最为惨烈的战争。巨量的炮弹消耗和海量的无人机参战,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杀伤数据来的;俄乌战场上每天出现成百上千的伤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稀松平常。然而在现代的军队模式下,各国的常备军数量都不是很大,其中战斗步兵的数量更少,如果参照俄乌战争中对步兵的消耗量,那自然是不可想象。事实上就是俄乌两军自己,也是对军队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加大动员量后才能以当前的这种消耗维系战争。以乌克兰军队的情况来说,进入状态要更早些;因为乌军实际上自2014年之后,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到俄乌开战时不仅正规军现役兵力不少,还有国民卫队之类的“第二军队”,另外还打造了领土防卫军系统。所以乌军当时可直接动员参战的兵力就不少,再加上开战后立即总动员,迅速在战场上征召了远超过俄军参战兵力的部队。俄军一开始是试图以现役的常备合同兵为参战阵容,再加上顿巴斯当地武装出战,试图在俄军整体体系的支援下,迅速击败乌克兰。但以当时其实际投入的10多万兵力来说,根本不足以在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取得对乌军的压倒性胜利。而后来俄罗斯并没有迅速调整动员体系,结果导致战场兵力不足,在2022年秋季时被乌军反攻得手,此后不得不开启部分动员,使得参战部队规模猛增30万。然而这些兵力依然不够,俄罗斯又以相对高薪待遇征召偏远地区的“志愿者”,并持续性从监狱征兵,也招募海外的消耗型雇佣兵,并引入可能的东邻军队,最终在“多管齐下”中搞出了现在的参战阵容。总体上说目前俄军跟乌军在战场的兵力大致是相当的,双方谁都没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但因为乌军的伤亡更大,所以在战场上的颓势明显,后继征召兵员的压力也更大。毕竟俄罗斯现在并没有开启总动员,甚至部分动员都只有一次,它现在在维持正常征兵体制的状态下,主要征召志愿者参战即可维系当前的作战需求。但乌军方面的征兵压力已经大到了强征并不合适服役者的程度,而且美国等国还要求乌军降低征兵年龄以征召更多兵员。无论是在战场态势,还是从双方的兵员补充状况看,很难去印证乌克兰方面总说到的两军战损比为5比1。因为如果在战场上一名乌军的阵亡能换来五名俄军的话,至少现在推进的就不该是俄军。毕竟俄军并没有比乌军多出几个数量级,甚至乌军兵力还要略多些,那么在战损比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怎么可能被全线压着打?而从最近的双方阵亡者遗体交换情况来看,乌军的状态显然并不乐观。12月20日,俄乌两军进行了遗体交换,其中俄军换回的阵亡者遗体为42具,而乌军换回的阵亡者遗体为503具。这两个数据之间的比例高达1比12——又是一次一换十几的悬殊比例。在这里为何说是“又”呢?因为我们再联系最近的几次遗体交换情况来看就知道,它并非个例。在11月29日的俄乌交换阵亡者遗体时,俄军换回的遗体数量为48具,乌军换回的数量为502具,两者之间的比例也超过了1比10。而在11月8日的俄乌交换阵亡者遗体时,俄军换回的遗体数量为37具,乌军换回的数量为563具,比例更是超过了1比15!单纯出现一例还可以说是偶然事件,但很显从连续三次的遗体交换情况来看,俄乌两军的交换比例是极其不均衡的。如果说乌军真的能在战斗中取得1比5的战损比,那么怎么可能出现阵亡者遗体反倒倒挂到出现1比10以上比例的情况呢?既然后者的情况确认为真,那么很显然乌军所说的战损比显然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那么反过来说,既然俄乌两军阵亡者遗体的比例达到了一比十几,可否说明真实战损比也是如此呢?因为俄军现在掌握着战场主动权,整条战线上除了对峙状态之外,目前发动进攻的基本都是俄军;其进攻的成果基本上一天是几十平方公里,战线总是缓慢前移。在这种状态下,俄军可以相对从容地回收己方的阵亡者,而乌军是没办到俄军的占领区回收阵亡者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手中掌握对方军队阵亡者遗体的数量自然就有很大差别;乌军所能控制到的俄军阵亡者遗体,基本上都是俄方进攻失利后,突击队阵亡于当地的遗体。而这样的数量自然不可能跟俄军每天占领大量阵地后,所能得到的乌军遗体相比。事实上乌军现在手里没有更多的俄军遗体,但在俄军的占领区内能够回收到的乌军遗体远超现在的这些数量;在大量的战地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未能回收的乌军遗体,但现在如此状态的俄军遗体则很少见。所以能够被俄军回收并且交换回乌克兰方面的乌军阵亡者,其实都算是幸运的了,至少其尸骨能有正常的安葬之地,而且阵亡信息有更大概率被核实,家属也有可能拿到抚恤金。而在荒野之上无人回收的遗体,很可能就成为了永远的失踪者,无人知晓他到底是谁了,这也是战争极为残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