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杭州人均居住面积涨10倍,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 让中低收入人群“住有所居”

政务   2024-10-03 10:21   浙江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杭州市民感受最深、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住房”应该是一个重要选项。


对很多从“计划分房”年代过来的“老杭州”来说,老房子是一段共同的生活记忆。面积狭小的“筒子楼”或阴暗潮湿的平房,拎马桶排长队,走廊冒油烟,公厕常堵塞……

但渐渐地,儿时跑过的巷子,有了高档住宅区;“筒子楼”、老旧房,拼接出了厨房、卫生间;每天,都有人高高兴兴搬进新房子,新房里装着中央空调、地暖、新风系统等新设施,楼下就是公园,出门就有地铁……


这些年来,杭州住保房管部门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摆在首要位置,全面深化改革,从住房制度改革,到多元住房体系建立和“住房难”问题的解决;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到实现人居条件的飞跃;从危旧房改善到“美好家园”创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居住功能的完善……使杭州人民的住房面积、住房品质、住房环境等,发生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经历了“越住越宽敞、越住越美好、越住越舒心”的变迁。

每一次搬家都见证了杭州的发展

人均居住面积涨10倍

“我已经习惯了枕着水声睡觉,买新房的时候,特意挑选了小区水景旁的房子。”今年60多岁的李佳玲笑着说,她的新房子在杭州闲林板块的西溪山庄,推开窗户可以看到未来科技城,窗户下则有着小区的水系景观。


“我从小就住在运河边,有了孩子后,就搬到了钱塘江边,一直都是枕水而眠。”李佳玲笑着说。李佳玲就像杭州万千的普通居民一样,伴随着杭州发展的脚步,用自己的生活变迁,诠释着“家”的概念如何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华丽转身。


上世纪60年代,李佳玲一家八口,住在京杭大运河畔的霞湾弄,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还用木板隔了几个空间,大家才勉强有个安稳的睡觉空间。“没有厕所,用的是马桶,洗澡女孩子去公共厨房,男孩子直接去运河边。”李佳玲回忆。


杭州人拥挤的居住局面还体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筒子楼,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上班面对面,下班门对门,挤公共厕所,去公共澡堂”,也成为那一代人忘不了的记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李佳玲结婚了,和丈夫一起搬到了枸桔弄附近的单位合租房,夫妻两人加一个孩子,拥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间,厨房、厕所、客厅和同事共用。当时杭州城区的面积不超过500平方公里,杭州城区人口仅有91万。


2001年,李佳玲搬到了钱塘江边的在水一方小区,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但是她终于拥有了第一个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家。


“那时候钱江新城都还没有开建。一片空地,还有人养猪养牛,我们小区可以直接看到钱塘江,在阳台上就能看烟花大会。”李佳玲说,她亲眼看着市民中心落地,钱江新城的高楼拔地而起,原本荒芜的空地,变成了繁华的城市中心。


这一住就是20年,2021年,李佳玲搬离了热闹的钱江新城,选择了安静的闲林板块。这次是1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好好设计装修了。这套房子,有三个房间两个厕所。”李佳玲笑着说。


在新房子里,李佳玲摆放了两个大水族箱,入口花园处,还摆放了一个用来养鱼的大水缸。“退休了,可以好好享受慢生活,家里面积也够大,可以摆放下这些爱好了。”


“我家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未来科技城。前几年那边也空空荡荡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李佳玲说,随着房子越搬越大,杭州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城区范围已经有8289平方公里。


城区大了,交通却更快了。有了地铁,还有了天目山路隧道、文一西路隧道。“儿子从市区开车来看我,半个小时就到了。”


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房

让中低收入人群“住有所居”

从1949年,杭州市区人均居住面积4.15平方米,到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人均居住面积11.7平方米,再到2023年,杭州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44平方米。


杭州人均住房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涨了10倍,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倍,显著反映杭州人民越住越宽敞,也意味着杭州人民居住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杭州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商品房供应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杭州住保房管部门坚持市场化改革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相结合,将发展房地产市场与健全住房保障相结合,将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与增强人民群众住房消费能力相结合,逐步构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


这些要素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杭州住房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历史跨越。

1999年,杭州推出经济适用住房,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微利住房,成为这一阶段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杭州出台《杭州市市区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通过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等途径,在全国率先将低保标准1.2倍以下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并逐步扩大为1.4倍、1.7倍、2倍、2.5倍以内,实现了“应保尽保”。


2004年,杭州开始建设人才公寓,之后逐步推出大学毕业生公寓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杭州公租房保障就此起步。


2009年,杭州推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群体。


2013年,由市住保房管局负责统一建设管理的田园公租房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杭州“公租房时代”的真正来临。

田园公租房小区

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43万余户

打造高质量住房保障新样板

住在景冉佳园公租房小区的小于,从单身一人到现在四口之家,人生大事都在公租房里完成。


小于是个东北姑娘,2014年毕业后不久来到杭州工作生活。当时为了节省房租,小于和别人一起合租,小小一个房间,每月房租也要1300多元。


2016年10月,她住进了景冉佳园公租房小区,新生活在这里拉开帷幕,安稳是她的第一感受:“公租房给了我归属感,住在这里有了家的感觉,尤其在经济上减轻了不小的压力,这里房子比之前租的面积要大很多,每个月房租只要500多元。”


2016年,她一个人搬进公租房,2018年与老公结婚,2019年在这个小家里迎来了大宝,2021年又迎来了二宝,工作上也实现了升职加薪。小于感慨:人生最重要的8年,在杭州的公租房里,找到了温暖有爱的港湾。

像小于这样受益于杭州保障房政策的家庭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杭州已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43万余户,累计筹建公租房房源17.05万套,已筹集保租房房源约26.46万套(间),累计推出9000余套共有产权房配售房源,12个在建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将提供9500余套房源。


下一步,杭州将持续推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推进保障房房源筹集力度,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打造高质量住房保障新样板,让那些昔日躺在人们心底的美好居住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




杭州住保房管
发布与住保房管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动态信息、服务举措等,并提供相关业务的查询、办事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