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然智能手机遍及城乡,人们获取信息及视频极为便利,但通过报纸获取信息,仍是一些读者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
近日,正值年底订阅季,不少热爱阅读的市民选择订阅《巴彦淖尔日报》。通过报纸了解时事动态、学习知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传统阅读的宁静与美好。
2022年6月,《巴彦淖尔日报》刊登“民族团结宏歌长——探寻‘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巴彦淖尔故事”系列报道,其中第一篇《“国家的孩子”张健:我要把我的故事讲给后辈听》一经发布,便收获了大量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4年12月,张健来到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订阅了2025年的《巴彦淖尔日报》。他是乌拉特中旗税务局一名退休干部,更是“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的当事人之一。
作为一名“国家的孩子”,张健一直有个梦想——为生活在乌拉特草原上的“国家的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生活困难,共同发展,搞好民族团结。于是,张健到处奔走找寻,在乌拉特中旗相继找到了15名“国家的孩子”,并个人出资,将自家的房子打造成“国家的孩子”展馆。
这几年,张健的事迹被媒体报道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凡与我所做工作有关联内容的,我都会把报纸收藏起来,但难免还有收集不全或者遗漏的部分。”张建略带遗憾地说。
在他一步步完成梦想的路上,由于与社会的接触面日益扩大,与各单位和部门的来往日渐增多,也让他感受到了报纸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人们获得新闻渠道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作为地方党报和主流媒体,《巴彦淖尔日报》真实、严谨,代表党委政府发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可信度,而我所做的很多工作,正是在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宣传下,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我当初的一个设想,逐渐落地生根。”
“我从不打牌,很少娱乐,平时喜欢看看报纸、杂志,让我感觉生活很充实。”78岁的吴振东是河套灌区乌兰布和分中心的一位退休职工,今年他的孙女为他订阅了一份《巴彦淖尔日报》作为新年礼物。
“很喜欢这份礼物,上班时候我就爱看报,尤其《巴彦淖尔日报》《巴彦淖尔晚报》都是我爱看的!”吴振东告诉记者,他喜欢看《巴彦淖尔日报》的时政新闻和民生社会版面,还喜欢看晚报的身边、服务、法治版。“每次看到那些关于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好的报道心里都很开心,而且我从报纸上还获取了不少便民的消息,比如医保报销的政策就是看报纸知道的。”
吴振东的老伴以前读过中专。闲来无事,老两口经常坐一起读报、交流。有时邻里要找几张报纸,吴振东便很爽快地拿给他们。家里亲戚朋友带小孩来了,他也会给他们看一看近期的报纸,聊聊身边的新闻。
“现在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是报纸的陪伴让我不出乡野却知天下事,让我能和这些子孙后辈们有更多的话题。”吴振东老人说。
在临河开了一家小店的杭波今年也自费订阅了1份《巴彦淖尔日报》。
杭波本身热爱阅读和写作,“我上初中时候语文作文就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我认为和我每周都会去报亭买杂志和报纸是分不开的。我小时候读报都会摘抄,现在回老房子还能找到我的摘抄本呢!”杭波说。
受父亲影响,杭波的儿子上学期间也一直喜欢文科。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杭波与儿子共同选择了新闻专业。“我一直认为做新闻的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群,既然我的孩子喜欢,那就尽力帮助他。而《巴彦淖尔日报》就像我们父子俩的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坚持订阅报纸。”
巴彦淖尔日报自1958年创刊,历经66年,传递信息、播撒文明、弘扬主旋律,始终站在历史变革的潮头,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内容优势、传播公信,使《巴彦淖尔日报》的影响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如今,这已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报、台、网、微、端、号”百花齐放,文、图、音、像、码交相辉映的全媒体平台,不但记录着巴彦淖尔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也将陪伴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字:记者 杨阳 通讯员 韦颖显
编辑:贾楠
校对:杨岚凯
编审:吕珂慧 崔瑨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