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Kimi疯狂烧钱,百度文库却成最大赢家
科技
科技
2025-01-16 17:30
广东
![]()
AI应用赚不了钱?百度文库第一个不同意!
![]()
AI 行业进入分水岭,商业化取代增长成为真问题
2024年,AI行业从“百模大战”走向了如火如荼的“烧钱大战”,活下来的AI产品纷纷转型,AI 行业正式进入分水岭,营销和转化成为了新的博弈战场。最近,一张体现国产 AI 产品广告投放金额的图片在圈内广泛流传——去年Q3,豆包投放 2 亿,夸克投放 1.9 亿,Kimi 投放 1.5 亿。甚至仅2024年10月的前20天,就有7家产品投放金额超1000万,其中独角兽月之暗面的Kimi投放金额更是高达1.1亿,冠绝全场。图源:CSDN
靠着堪称疯狂的“饱和式投放”,月之暗面Kimi凭借30元/人的高昂获客单价强势营销出圈,成为了2024年的AI明星产品。然而,流量的确是有了,用户留存却又成为了一大难题。这不得不让AI从业者去思考:烧钱换增⻓,可持续吗?据某创业人士透露,AI行业的增长,并未带来相应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许多公司“卷”到最后,等待他们的结局却是被收购,里面不乏有一些在垂直领域深耕的大模型公司,如波形智能被OPPO收购;甚至还有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初创企业,如Character.AI以25亿美元价格估值被谷歌收购。这些公司都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用户为什么留不下来?亦或者说,到底什么样的AI产品,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目前看来,这份“荣誉”还不属于ChatBot对话式聊天机器⼈,反而是一些实用类AIGC产品,走在了行业的最前面。比如百度文库,据了解,文库仅AI功能的使用用户就已破9000万,超越了字节的豆包;而文库付费用户更是多达4000万人,成功跳出了烧地圈钱的陷阱。具体而言,今年投流最猛的豆包,Kimi 都属于ChatBot,都面临着用户留存低,无法支撑订阅模式的困境。根据questmobile数据,目前头部AI应用30日留存率都在20%以下,远不及互联网时代的头部应用。而据部分媒体爆料,豆包目前的用户活跃度也并不算高,每周仅活跃2至3天,且每天用户发送消息轮次仅为5到6次,单次2分钟左右,用户人均使用时长仅为10分钟左右。爆料显示,由于豆包的数据表现,字节在近期调低了豆包的产品优先级而转向研究“即梦”,试图用新的路径打造AI时代的“抖音”。Kimi创始人杨植麟同样在近期向外界表达了对“烧钱换流量”的态度:“对Kimi来讲,当下最核心的是把留存和持续增长做好。适当的投放是需要的,但是需要平衡好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此番话语的背后,是Kimi昙花一现的打赏模式尝试,是由于时长和轮次太低,潜在广告空间较小,Chatbot类产品已经触碰到了隐形天花板。图源:CSDN
另一方面,以可灵为代表的视频生成类大模型,面临的问题又是模型训练太烧钱。据悉,OpenAI的Sora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所需的算力需求分别达到了GPT-4的4.5倍和近400倍。这类产品的投入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而盈利模式却十分单一,最终导致连回本都还遥遥无期。为了探索新的盈利方式,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在X上发文透露,未来将推出“成人模式”。评论区收获了不少外网网友的期待和点赞,更有人直言“成人模式将是我订阅ChatGPT的唯一动力“。不过,知情人士透露,据字节内部判断,付费订阅模式在中国不太可能走通。字节内部管理层还提出,AI对话类(或称chatbot类)产品可能只是AI产品的“中间态”,大概率不是最理想的产品形态。看的出来,连字节也还没有想清楚AI产品的终极形态是什么样,这个问题事关AI产品乃至公司存续。为什么是百度文库?
仅从上述提到的用户留存难题来看,百度文库Q3投流量只有豆包1/4,但月活悄悄却涨到7000万,是豆包 1.5倍。更有业内传闻,文库最新月活已经涨到了夸张的9000万。根据科技博主潘乱透露,文库产品线收入与同为老牌工具转型AI生产力的WPS持平,净利润则冲到WPS的两倍。这个数据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是小编要告诉大家的事实是,在去年国内智能PPT行业市场,市场份额占大头的其实是百度文库,占了80%的份额,而WPS仅拿下15%不到。此外,诸如罗兰贝格合伙人李冰等专业人士同样对百度文库赞不绝口。李冰认为,百度文库的AI研报功能很超预期,生成的报告框架清晰、逻辑严谨,数据库支持权威,已经很像是有一定经验的咨询顾问写出的报告。例如当你需要一份2024年AI行业研报,文库不仅能给出你想要的答案,甚至能一键变成一份制作完整的PPT,省去不少麻烦。单从这一点来看,百度文库与市面上绝大多数的AI产品都不太一样。前段时间,周鸿祎发了段视频,里面强调许多人做大模型没想明白要解决啥问题,满足啥需求,总是在毫无规划的推出孤立的智能体,什么养猪大模型、钢铁大模型、医疗大模型乱七八糟。百度文库的不同之处在于,是从实际学习办公需求出发,专业端有研报、学术写作;通用端有PPT、海报;娱乐端有漫画、海报等,始终脚踏实体地专注创作。并且,与其他产品只能单独提供一份答案、一个模板相比,文库给出的是一键创作完整文章、一键生成精美PPT的服务而不局限于结果。不难怪有业内人士表示,百度文库靠着+AI成了百度公司的AI最佳实践,据说营收已经是国内AI产品第一。由此可见,文库或许已经想明白AI时代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形态,跑通了商业化模型,从投流式增长逐步过渡到口碑式增长,成了第⼀个敢谈钱的AI产品。2025年什么样的AI产品不会被淘汰?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AI产品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花样,但大多数的他们功能趋于同质化,对传统互联网工具的改造仍旧局限在单一的环节,无法说服用户买单。例如豆包、kimi等,都是在做ChatGPT类的对话式应用,使用体验上却又没有太大的差异,给出的搜索结果往往也相差不大。这就导致了用户很大概率不会局限于一款APP的使用,所以就更倾向于使用他们的免费版本。因此,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付费使用,一些嗅觉敏锐的从业者慢慢有了灵感,开始探索一条相对更正确的出路。行业公认的AI搜索王者Perplexity,前阵子悄悄开始尝试融入电商服务,让用户可以搜完可以直接下单,成功满足了用户的从搜索到购物的一站式服务。而百度文库的商业思路则从做AI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变:不做环节,做服务。搜一项技术的诞生背景,不仅限于给用户一段文字,而是一篇可修改、可创作的文档;搜一个PPT主题,也不限于给用户一个模板,而是一份完成度已经很高的PPT……通过“all in one”的集成能力,一个产品可以做到满足用户对于最终服务的各种需求,不仅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还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未来甚至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根据百度文库负责人王颖的测算,通过AI的改造,百度文库已经从之前二、三十亿元规模的赛道,走到了今天百亿元规模的赛道。等到后续文库和百度网盘打通并改造完成、“自由画布”功能正式上线,文库的市场规模还能突破更高的上限。相反,在2025年AI行业愈加凶猛的竞争浪潮下,如果其他AI产品还没有弄明白从搜索到服务的产品逻辑闭环,或许只能面对被提前淘汰的结局。而笑到最后的,将摘取行业最甜美的“果实”,拥有真正商业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