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传说是我国著名传说,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鲁班是能工巧匠的代表、民间智慧的化身,被多个行业奉为祖师。2008年,鲁班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鲁班传说不仅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在壮、水、布依、瑶、白、土家、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也广为流传,当地鲁班传说的文本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彰显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鲁班传说进行富有特色的再创作
鲁班,又名公输般,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著名的工匠,技艺高超。鲁班传说的发展,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先秦至汉初,关于鲁班事迹的记载多是他如何发明、制作物件的。汉魏至隋唐,是鲁班传说发展的重要时期,鲁班形象及事迹逐渐传说化,主要体现在鲁班活动范围的扩展,传说虚构、夸张、神异成分增加,对于鲁班其人出现歧异说法等。宋元到近代,是鲁班传说大扩散、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到了近代,鲁班传说遍及全国各地。在壮、水、布依、瑶、白、土家、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人们结合本地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对鲁班传说进行再创作,赋予其富有特色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文化情感。
在西南地区流传的鲁班传说中,有不少文本都记录了鲁班与各族群众的友好交往。《锯子的来历》(白族)、《鲁班造屋》(水族)、《木马》(布依族)等,讲述了鲁班不远万里到民族地区传授木匠手艺的故事;《鲁班的墨斗》《木花柱子》《篾圈圈和小木槌》(白族)、《鲁班造鱼》(水族)、《墨斗和锯齿》《鲁班传富经》(布依族)等,讲述了鲁班帮助人们建造房屋、解决木作难题、摆脱生活困境的故事。
结合本地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人们对鲁班传说进行了再创作。很多传说强调鲁班入乡随俗,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比如,鲁班将《木经》编成白族调子,传给白族人民;在与水族人民交往中,他喝糯米酒、食清水江鱼,帮人们建房子。
此外,鲁班还被纳入信仰和神话叙事体系。比如,《人造房子的来历》(布依族)中讲到,鲁班接受布依族始祖盘古王的命令,帮助布依族建造房屋。房子建成后,布依族从树上、洞里移居到房屋中,从此免受风吹雨打之苦。《巧匠造木人》(壮族)保留了鲁班造木人传说的重要情节,比如造木人、女儿送饭、辨别木人等,同时将造木人与瑶、壮、苗等民族同出一源的神话记忆相融合。
鲁班传说不仅融入民间传说,还影响到当地的节日文化和仪式体系。比如,鲁班节是云南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当地流传的《鲁班与旃班》讲到了鲁班节的来历:鲁班弟子旃班学成归来,教会了蒙古族建筑工艺。旃班晚年时,只在每年四月初二收徒弟,因为这是鲁班送给他《木经》的日子。旃班还用最好的檀香木精雕了鲁班像放在讲堂里,鼓励学徒努力学好技艺。旃班去世后,当地于每年四月初二举办鲁班节,开展巡游等活动,纪念鲁班与旃班,各族群众都参与其中。
鲁班作为手工业的祖师爷,在民间建房祭祀仪式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西南地区的鲁班传说中,有不少关于建房仪式中祭祀鲁班的记载,有的仪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延续。比如,侗族在建房过程中要举行开财门仪式,由造门的木匠师傅扮成鲁班仙师,来踩门的福人扮成财神,二者以问答歌的形式完成仪式。云南楚雄地区的彝族工匠建房,会用木棍制作象征性的锯子、曲尺等模型,还会将写有鲁班神位的神牌插入盛满米的斗中,举行祭祀仪式。
可见,鲁班传说已深度融入西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之中,与当地的生产生活、节日风俗、民间信仰等密切联系。
鲁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传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经过不同群体的改编与再创作,始终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成为建构和表达文化记忆的载体。在西南地区,各民族共创共享鲁班文化符号,强化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增进了文化认同。
流传在西南地区的鲁班传说,讲述了鲁班与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故事,包括传授技艺、解决建造难题、共同劳作、帮助弱者等。《锯子的来历》(白族)说,鲁班是最早的木匠,云南剑川的白族木匠都是他教出来的,而锯子是他和白族木匠一起发明的。《罗汉脑壳》(布依族)说,鲁班收了十几个布依族后生做徒弟,其中有个徒弟不用心学本领,鲁班就制作了罗汉脑壳约束他,使其成为能干的木匠。《鲁班与旃班》(蒙古族)还讲到了鲁班对各民族学徒一视同仁的态度。《鲁班造鱼》(水族)讲到,鲁班骑木马到都柳江畔帮助水族人修建房屋,得到水族人盛情款待。作为回馈,鲁班用杉木枋子、板子和墨汁做出鱼,撒进都柳江。
在这些传说中,鲁班一般被尊称为“鲁班爷”“鲁班师傅”。《鲁班学艺》(壮族)说到,鲁班学得手艺后,造出木马、木人、锯子等工具,建造了许多楼阁、桥梁,“千百年来,深受人们敬慕,直到现在,所有土木工人都崇拜他为祖师”。在《墨斗和锯齿》《罗汉脑壳》《鲁班传富经》(布依族)等故事中,鲁班被尊称为“师傅”。在《篾圈圈和小木槌》(白族)中,鲁班被亲切地称为“鲁班爷爷”。这些尊称背后,彰显出鲁班在各民族心中的崇高地位。
流传在西南地区的鲁班传说版本多样,但是核心文化要素却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鲁班被各民族工匠奉为祖师爷,各民族工匠都是他的弟子,同出一门。鲁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根基性情感,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鲁班作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伴随着跨地域、跨民族传播,逐渐成为凝聚国人情感的文化标识。西南地区流传的鲁班传说及其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事项,为丰富各民族共享的鲁班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各民族共同参与中华文化符号塑造的过程,也是各民族表达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
来源:国家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