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故事
我小的时候特别爱看书。
当小伙伴们在掏鸟窝的时候,我在看书。当小伙伴们在打扑克时,我在看书;当小伙伴们去河里摸鱼时(真正的摸鱼,用河边的柳条可以串一大串回家的那种),我在看书;当别人在放牛时,我也在... ...放牛,放牛要漫山遍野跑,看不成书,这个时候我喜欢去搜寻野生树莓,红到发紫的那种是最甜的。
我唯一一次偷过家里的钱,就是偷了家里10块钱买了一本《少年科学》和一本《高考优秀作文》,那时读小学四年级。那天家里刚卖了猪,我爸把钱放在衣橱里的一件衣服口袋里,我当时想,这么多5元、10元的,他们应该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张,拿一张应该不会发现,所以拿了一张10元。那个一头猪也就卖100多块的年代,少了10块钱那就是快半条猪大腿,不被发现才怪。好在爸妈看到我的“脏物”的确是两本书,皮鞭才没落在我屁股上。
我最终选择理科,《少年科学》功不可没。
但我内心一直有一个文学梦,在小学时,只要能找得到的书,都被我看完了,连“劳动课“的教材都被我翻了几遍。而那本《高考优秀作文》是被我当故事书看的。现在印象还很深刻的是里面有一篇范文,看图写作,图片上的内容是:一个人挖了3口井,都没有挖到水,一边走一边说:“这里没有水”,每口井都有深有浅,但离下面的地下河都差那么一丢丢。
这个或许能解释我在公众号里大部分文章中那个老掉牙的开头“... ...,深耕境内/跨境支付架构设计十余年”。
时间煮酒,越陈越香。
不少读者私问我为何对支付这么了解,我心里总是默默地说:深耕十年不止,能不了解么?
关于看书,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后面找机会慢慢聊。
2. 隐墨星辰公众号的故事
虽为理工男,我除了有一个文学梦,还有一个写作的梦。
我的签名中有:“随手记录点滴,待他日回望,知我曾来过”。其实之前还有一句“躯壳终将灰飞烟灭,唯文字尚可传几个春秋”。觉得不够精炼,遂删除。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很喜欢写作的,也是很享受写作的。我经常写代码写到通宵,也经常写文章写到凌晨三四点。
公众号的文章大部分是夜深人静或图书馆的小角落里写的,没有人打扰,文思如泉涌,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心流。
3. 成长的故事
前段时间段永平回浙江大学,与师生对话,中间有一段是关于勤奋的,原话忘记了,大致是说,勤奋并不能带来成功。的确如此,要选择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
我写了不多的几篇关于成长的文章:
快速学习:如何快速成长为一个支付领域专家。
晋升主管:互联网大厂技术主管在管什么。
4. 专栏“图解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故事
我毕业后进入的是传递IT行业,转行到互联网支付时,学习很痛苦,也经常上网找材料学习,也不好懂。咬牙不断学习、实践,终于有一天感觉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融会贯通。
忘记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小学二年级时,看到一个人在操场的沙地上随手几笔就画出了房子,内心特别震撼,从此迷上了画画。
因为有了画画的底子,就特别看不上那些丑陋的架构图。这也是我口口声声说:“一图胜千言,用极简洁的图讲述极复杂的支付理论”的底气所在。
因为以前入行时学习特别痛苦,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不知道说的是啥,就特别不喜欢那些晦涩的文档材料。
曾经有句话流行的话:“你行你上呀”,那我既然有了充足的理论,也有充足的产业实践,还有画画的功底,外加多年文学素养的积累,为什么不上呢?必须上!
于是“图解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专栏横空出世。
我其实一直想给我的专栏起一个称号:“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好的支付专栏”,但又常想起古人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避免不必要的论战,所以修改一下,成了:“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好评如潮的支付专栏”。还是有点啰嗦,精简为“好评如潮的支付专栏”。
陆续写了几十篇,简单分个类:
基础篇:
进阶篇:
高阶篇:
5. 其它
图解系列虽然适合入门到精通再到放弃的全过程,但是发现很多人更喜欢看快文,蜻蜓点水触发一个涟漪就够,需要有一些比图解系列更容易入脑子的文章。
所以又写了一点补充文章,这是“支付通识”的来源。
介绍行业的:
介绍支付清算体系的:
介绍基础知识的:
为什么中国央行和世界大行都使用ISO20022,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却不用。
线上故障:
我还尝试做了两个视频:
和AI有关的:
用最强的ChatGPT o1-preview模型生成极轻量级流程引擎,可直接运行,可扩展多场景。
很多人很好奇我的画图工具:用极简的excalidraw画超帅的架构图。
所有支付系统都来源于银行系统,无论中外,概莫如此,所以还加一篇经典文章:银行核心系统入门简介。
最后,梦想财务自由,所以开始学习投资:
6. 结束语
好读书 + 文学梦 + 写作梦 + 绘画梦 + 深耕支付行业 = 隐墨星辰 = 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好的 好评如潮的“图解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专栏。
逝去的点滴光阴,渐次隐没于星辰之中。
留下几篇文字,他日回望,知我曾来过。
想进支付群,加微信备注:666进入。